中秋第一网红月饼,到底有多「土」?

日期: 2025-10-14 11:07:28|浏览: 3|编号: 15416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凤凰生活报告

ID:

撰稿|山口大炮 编辑|杜都督

很多人都不敢说,现代人,对月饼真有点爱不起来了。

广式的,京味的,流心的,冰皮的;

自己买的,亲朋送的,客户发的。

月饼,从农历七月十五持续到九月十五,时间跨度长达两个月,连打嗝时都带有莲蓉的余味。

网红月饼,味道更是一口比一口奇怪,榴莲、螺蛳粉、佛跳墙。

一块月饼里包的不是馅,是劳动人民无穷尽的想象力。

但味道却像主理人餐厅的创意融合菜,吃完只想报警。

眼看着,就要陷入每年一次的月饼焦虑的时候。

一种用普通油纸包裹,口味简单的酥皮点心,每四个只要十五元,是黄庄那儿的特产月饼。

忽然一夜之间,变成了打工人新宠:

六十元一份的美心半岛已经吃过了,这四元一份的必须吃上一大包。

虽然无论是包装还是口味,酥皮还是馅料。

黄庄月饼,都里里外外透露着一种不怎么精致的感觉。

然而从中央商务区到回龙观,从五道口到宋家庄,每个人几乎都吃掉了一个黄庄月饼的指标。

一夜之间,北京的月亮,快要换成15块4个的了。

Bur,这土感老派月饼,凭什么突然成为中秋第一网红?

黄庄月饼,月饼界的蜜雪冰城?

首先,众所周知,这个时代的“土”,是一种十分珍贵的优点:

真诚憨厚、淳朴大方的性格,叫土狗型人格;

气色红润、温柔婉约的长相,叫土纯型美貌;

靠谱、低调、踏实的人,都叫土象星座……

这黄庄月饼的“土”,就土在它的朴素、接地气、不带一点装的。

京爷老G,在月饼界摸爬滚打好些年头,品尝过的精美礼盒,远超他笔耕不辍时撰写的无数电子文档。

前两天,他朋友圈配图,是一大包黄庄月饼。

散落在工作台上的键盘旁边,油纸包裹得十分褶皱,如同学校入口处每个八元钱的饭团,透着一股子平实气度,

底下一群人地铁老头看手机:

“像仓库里发的员工福利面包。”“这月饼,看着就顶饱。”

但是,当老G报出这一包黄庄月饼仅售不到15元的消息后,众人的反应变得异常一致,纷纷表示不满,如同每日上班时对上司的怨言一般。

“啥啊!啥月饼这么便宜啊!我也要吃一口!”

毕竟,这几年市面上的月饼,总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动不动就礼盒装,一盒四个饼,售价却动不动就大几百;

打开之后,外盒是镀金硬壳,内衬是天鹅绒布,样子非常讲究,味道怎么样,还可以。

懂得都都懂,那么贵的纸盒里,装的不只是月饼,那么是啥呢?

〓 我们9块9的断亲月饼礼盒,也有这个作用!

贵只是第一宗,甜则更让人受不了的“死罪”。

尝一小口,立刻从喉咙一直辣到胸腔,咽下一口得把脖子使劲往前探,还怕吃进去,第二天身体就变得像安禄山那样肥胖。

因此,当黄庄月饼被拿出来时,上班族仿佛发疯的宫女忽然接到旨意,一边哭泣一边呼喊,

“这真不是梦吗?臣妾好久都没见到皇上了。”

直到,这个土味月饼出现,恢复了月饼的原教旨主义的用途:

月饼,就是用来吃的!

黄庄月饼,宛若乡野间敦厚的农夫,它不设精美礼盒,不见知名艺人,无任何花哨招数,甚至连宣传造势都很少。

它的第二“土”,就是味道,朴素厚重。

尝一口,外皮脆嫩,类似云贵地区的点心,碎屑四溅,桌面一片狼藉,

但网友一句话总结得好,“掉渣才是酥皮的尊严。”

内馅十分过时,有五仁、红豆、绿豆,让人立刻想起儿时商店里装食物的玻璃展柜。

重点在于不显单调,于我们华夏民族而言,“不过分甜”便是对糕点食品的最高评价,即便其他方面平平无奇,也能马上赢得好感。

当然,黄庄月饼也不是真的停留在“复古款”。

它其实也在紧随市场变换花样:推出椒盐、椰子、榴莲、脆巧这类新奇口味,以此迎合部分年轻人的尝鲜欲望。

但是卖的最好的,还是传统的糕点经典口味。

这些红豆薏仁茯苓、五红枸杞、山药参苓,单是瞧一眼,就足以让上班族们心生渴望,感觉能迅速补充能量。

和冰皮、广式月饼一对比,这种差距就更为明显。

冰皮月饼外表精致,像朋友圈滤镜,凉凉甜甜,一口就腻;

广式月饼双黄白莲,甜到发齁,吃一小块就像交了一次血糖税。

黄庄月饼则完全反着走:直男型,皮酥、馅实,体贴。

老G戏谑道:冰皮月饼不过是朋友圈的虚假展示,黄庄月饼才是真实的形象记录——虽然其貌不扬,却符合安全检查的要求。

说白了,花样再多,它的本质没变:

依旧是那层酥脆的饼皮,还有那不油腻的内部填充物,以及一个能让经济状况感到宽慰的价格标签。

当然,这个世间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有人尝了一口蛋黄的滋味,觉得过于甜腻,需要用三杯浓茶来缓解这种口感。

尽管某人费尽周折购得,却发觉“实在平平无奇,与寻常糕点没什么两样”。

然而。一旦涉及费用数额,多数纷争便立刻转为“表示体谅和给予祝愿”。

“还行还行,我和解了。”

不过真正让它刷屏的原因,还是价格的接地气。

人可以和什么都过不去,唯独不会和钱过不去。

在此处,不必担忧礼盒会出尔反尔,单是包装费用也仅需十多元,若摊开计算,每个月饼的成本,甚至低于乘坐地铁的车资。

当部分人还在勉强承受198元一盒的“减糖高级月饼”,还有268元的“黑松露馈赠月饼”时。

黄庄月饼,已经用零头价格,给了我们“庄门人”一点点安慰:

十几块的节日氛围,也是很不错的嘛!

因此,黄庄月饼,被评为今年月饼界的蜜雪冰城。

毕竟,黄庄的,才是不装的!

黄庄月饼,横扫中秋

要说黄庄月饼为什么能好吃?秘诀其实很简单——

月饼,是黄庄的老本行。

黄庄村是某个地方的名称,位于石家庄市藁城区,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起,那里就流行手工制作月饼这项习俗。

原本,它只是村民们在中秋佳节自制自食的传统美食;

但因为实在好吃,口口相传,黄庄月饼的传奇开始流行。

众多村民开始从事月饼制作,黄庄月饼的产业范围逐步拓展。

如今,其他村落村口多为棋牌室,而勤劳致富的黄庄村口则是食品加工厂。

这个酒的品牌声名显赫,以至于有人戏言,它堪称华夏子民间的隐秘象征,而月饼则像是黄庄地区的无声信号。

这种“全村整体发展”的景象带来的优势在于,黄庄居民的口味早已变得非常挑剔。

黄庄月饼对黄庄人而言,如同胡辣汤对河南人,热干面对武汉人,早已融入生活,成为每日的必需品。

当地人都是吃月饼长大的,中秋只是多吃两口的借口。

而黄庄月饼的风味,也已内化为一种“庄子味”。

外皮要非常酥脆,内馅要十分饱满,糖分要控制得刚刚好,各种内馅的搭配要均衡,最好都是即时制作。

这种口味标准没写在说明书上,都写在村民的嘴上。

现在,黄庄月饼早就是“谁家中秋不买一袋”的必备品。

老一辈人说,这东西就是“柴米油盐之外的第五样”。

她们认为黄庄月饼的声誉很朴实,不浮夸,不虚假,分量足,味道好,概括起来就是两个词——

实在。

没有任何商业推广活动,没有任何名人参与宣传,也未曾推出特别设计的合作产品,产品走红完全依靠口碑效应,就是“我家或者邻居或者小区里有人买了之后觉得味道很好,就向其他人推荐”。

真正让它广为人知的转折点,并非源自黄庄当地,而是得益于网络传播和众多美食爱好者的关注。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嘴最刁,没有发现不了的美味。

大约数年前,某位大学生尝了河北同窗赠送的黄庄月饼,口感令人赞叹,自此便持续喜爱。

从认识那个人开始,经过朋友圈,再到微博和抖音,还有小红书,有人惊喜地表示“总算发现中秋节和我扯上关系的月饼。”

从那以后,黄庄月饼的扩散速度简直惊人。

本地居民日常制作的美食,迅速转变为上班族和学生的节日专属零食。

周末去河北的理由增多了,因为那里既近又美,吸引了不少人前往黄庄当地,他们甚至直接购置了当地的小村落,将其改造成了类似于第五大道的时尚街区。

月饼店门口,长长的人龙从大门口蜿蜒到马路对面,月饼被抢成。

本地居民接到任务外出采购月饼,望了望铺面前的拥挤人群,不禁一声轻叹,心想中秋的月饼就留给外来者享用吧。

县城中的超市、货物集散地都能见到整盒整盒销售的黄庄月饼,这种点心成了节前抢购的热门商品。

当地居民感到十分诧异,这种东西我们村的人平时当作点心享用,怎么会遭到抢购和限制购买呢?

到了近两年的中秋节,黄庄家家户户的烹饪场所已经不再具备原有功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月饼制作竞技场。

中秋临近之时,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在忙碌,到处亮着灯光,空气中飘散着烤制面饼的香味。

黄庄月饼从地方特产迅速成长为全国知名产品,这个过程仅仅历时一两年时间。

有人感慨:“以前是全村人吃黄庄,现在是全国人都在抢黄庄。”

全国人民,快把黄庄的中秋节吃成劳动节了。

让月饼回到月饼

黄庄月饼作为热门产品,存在形象受损的风险,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火的是品类而非品牌,自然会有品质的差异。

各家生产能力、原料来源、工艺差异都可能露出裂痕。

许多当地居民强调,黄庄地区味道出众的月饼,特指黄庄某家店铺所制作的产品,并非整个黄庄产的月饼都如此。

尽管村庄里到处都是月饼作坊和月饼商标,不过那些历史悠久的几家,在本地居民眼中更为可靠可信。

相比之下,那些更便宜的小厂,口味不那么稳定。

网络上有人抱怨,购买的三包产品,第一包味道尚可,第二包馅料明显减少,第三包则几乎全是外壳。

虽说“各花入各眼”,但“吃完就那样”也是不少的反馈。

终究月饼这种食品,无论怎样制作,总免不了被指责为“过于甜腻”、“缺乏营养”。

一个普通重量的月饼就含有数百卡路里,相当于下班后跑步一个小时所消耗的热量完全抵消了。

因此,人们一方面认为这个价格可以接受,另一方面又觉得吃一个就够了。

终究,一物一人之喜好各异,黄庄点心作为传统甜点,原本就过不了品味多元这道坎。

更何况月饼界,本身就众口难调。

云腿月饼能否端上餐桌尚在讨论之中,黄庄月饼能否称霸市场更是未知数。

接触过冰皮月饼的人,会发觉黄庄那种“北方男子气概型”酥皮搭配干硬内馅的风格,略显生涩。

而惯于品尝广式双黄白莲的南方食客尝了一口,也会立刻表示否定,说它根本算不上月饼,只是一种普通的糕点。

也就是说,黄庄月饼的受欢迎程度源于“价值与价格平衡”的感受,并非因为其令人惊叹,而是“在当前价位上算是合格”。

就像蜜雪冰城的冰淇淋和柠檬水,“这个价位,解解馋得了。”

而黄庄月饼的火,反应的其实是一种社会现象:

对月饼这种品类,人们其实已经倦了。

传统月饼过于甜腻,创新月饼过于离奇,不仅人们觉得中秋节没什么可吃的,就连我们似乎也觉得月饼市场缺乏真正新颖的思路。

这几年月饼市场,基本可以说是“销量跳水、礼盒崩盘”。

2024年中秋节期间,核心店铺的月饼销售业绩出现显著下滑,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四成以上,而礼盒产品的销售量更是腰斩。

星巴克之前的月饼礼盒事件,让人感到十分难受,难道这些月饼就必须推出吗?

这种情形早在 2023 年就已初显端倪,销售总额降低了十分之一,礼品盒的数量也减少了。

更糟糕的是那些价格高昂的礼品套装,动不动就要五百或者八百的月饼礼盒,以前是馈赠时必不可少的,如今却被购买者无情地抛弃,销量比2019年锐减了三分之二。

目前依然能够顺利销售出去的,仅有价格在一两百元区间的普通型号,这类产品竟然在市场走下坡路的情况下,价格还上涨了超过十分之一。

换句话说,没人再愿意当买盒子的冤种了。

本地市场状况更为明显,通过重庆市场的观察,到 2025 年中秋期间,包装好的礼盒销售持续减少,人们更倾向于购买散装产品,以便在家中自行食用。

终究礼品盒再精美,佳节一过就成废品一堆;实在要营造节日氛围,不如散装物品更真切。

另一方面,其实并不是市场没了。

2025年行业报告揭示,国内月饼市场总额可达325亿元,整体供需规模约41.7万吨。

不过,现在的消费者更聪明了,谁都不想再被割韭菜。

佑禾售卖的三四十一元每份的散装月饼,遭到网友恶搞戏谑,而豪华酒店推出的月饼套装,反而无人问津。

〓面包刺客,要来赚月饼钱了?

更关键的是,年轻人对月饼的“口味审美”已经完全变了。

京东发布的 2025 年报告表明,大部分消费者挑选月饼时会优先看配料表,“少糖”“不含添加剂”“有益健康”成为了热门描述。

传统广式双黄白莲?甜得发齁,直接出局。

冰皮?好看拍照一流,但冷链麻烦,吃两口就腻。

中秋佳节慢慢转向家庭小聚,人们更愿意选择购买水果、糕点、甜点来庆祝。

年轻一代不再轻易被消费主义裹挟,他们追求理性消费,拒绝被误导,不再盲目跟风购买商品,对于月饼这种传统节令食品,也不再将其视为必须购买的礼节性物品,而是将其看作是可供选择的小吃,是否购买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和需求。

人们真正渴望的,并非月饼本身,而是阖家欢聚、共赏明月之际,需要一件能够寄托往昔的物品。

它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咸的,但本质是温暖的。

毕竟,月亮是嫦娥的,月饼应该是所有人的。

祝大家中秋快乐,团圆幸福️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凤凰」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 为了更好的我们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