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永远打头阵
谈论奶茶在美国的流行,尤其是新中式奶茶如何赢得美国饮料市场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青睐,纽约是绝对不能被忽略的地方。这个城市在全球流行文化和消费领域的影响力非常突出,使得它成为众多品牌梦寐以求的目标地。
2011年7月临近尾声,日出茶太在纽约地区的首家分店宣告落成。其母公司六角国际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耀辉特意赶赴法拉盛,为该旗舰店主持开幕仪式。他亲临现场剪彩,以此表达对北美市场的看重。事实上,日出茶太早在2006年涉足美国时,耗费了五年时间,才从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迁徙至东海岸的纽约。
那年的冬季,CoCo在纽约市中心的莱克星顿大街与东二十四街的交汇处,正式踏上了其在美国市场的探索之旅。店铺周边的巴鲁克学院里,聚集着众多商学院的学生,他们对这个源自东方的奇特珍珠奶茶品牌抱有浓厚的兴趣。
那个时期,功夫茶刚刚开办满一年,王宏仁作为创办人之一,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金融专业出类拔萃的青年学子,2008年经济危机的后续影响尚未消退,他在纽约某信托银行分行的职务也受到整体市场不景气的影响,2010年他便拿出了个人积蓄,决定创建功夫茶。
圈内人士或许未曾料到,王宏仁这个茶饮领域的新人,后来建立了一个风靡全球的珍珠奶茶连锁帝国——这个品牌是早期几家最大的珍珠奶茶连锁之一。功夫茶在几年内迅速扩张,全美门店增至100家,2017年全年营收高达5000万美元,现在全美门店数量已超过350家。
除了茶艺馆和CoCo,日出茶饮还面临一个实力强劲的竞争者。尽管国内顾客对“Vivi Tea”这个名字不太了解,但这家早在2007年在纽约开设首家的本土奶茶品牌,以曼哈顿下城属于唐人街范畴的摆也街为起点,接着向北拓展至阿斯托利亚地区,向东深入法拉盛社区,再向南延伸至布鲁克林,其门店分布极为密集。
CoCo海外宣传的海报
亚裔以外商人对中式奶茶的火爆态势早有察觉,纷纷寻找获利机会,印度裔美国商人安查尔·兰巴( Lamba)便是其中一位,她瞄准了纽约市场,成功争取到贡茶在该地的代理权,2014年4月,她在纽约法拉盛新世界美食广场建立了贡茶的首家加盟网点,此后稳步发展,最终成为贡茶在美国的重要特许经营方。
差不多那个时间,快乐柠檬的美国第一家店也选在纽约法拉盛开张了。跟品牌在西雅图的快速扩张比起来,它在纽约的进展显得相当小心和有节制——足足两年,品牌只在罗斯福岛、长岛和布鲁克林分别增设了三家分店。
二零一八年开春时分,源自杭州的茶饮品牌迅速进驻纽约市场。紧接着,一家由广州创立且凭借鲜果茶风靡一时的品牌“心愿茶”也紧随其后登陆该地。虽然它们的进入时间相对靠后,但那些在国内新式茶饮领域经历过激烈竞争的品牌,显然更为适应快速扩大销量、猛烈冲击市场的策略。在短短五六年期间,茶已经遍布法拉盛、曼哈顿、布鲁克林、东村和亨廷顿,开设了近20家分店,真正成长为纽约当地举足轻重的品牌。
2019年9月,一芳水果茶的创始人张杰夫(Jeff Chang)夙愿得偿。这个年轻人当初在一芳法拉盛首店落成时,曾立下誓言,“一芳在纽约不仅需要收获一个果实,而是要开辟一片果林”。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间,该品牌在纽约的店面数量已增至六家。
2018至2020年,堪称奶茶第二发展阶段品牌进入纽约的黄金时期,其中注重茶底风味的品牌瓷禧,于2019年春节前夕成功登陆该城市。
当年,在南京德基广场因“虎纹”出名的奶茶店老虎堂,也将美国首店开设在了纽约。总裁杨敏宗历经十几个小时飞行,带着满身风尘来到纽约,这一行没有白费。店一开张,排队的人潮就绵延至地铁口。与此同时,以现制珍珠为主打产品的“幸福堂”,也因2020年初春寒料峭,借助纽约同仁堂老板及商会的帮助,迅速在法拉盛站稳了脚跟。
喜茶进入纽约这座完全由钢筋水泥构成的现代商业都市时,那里中式奶茶店的数量,已经可以和法拉盛中餐馆的数量相提并论了。新加坡市场已被喜茶牢牢占据,英国市场也享有盛誉,此时正是这家企业意气风发的阶段。无论从拓展海外的程度还是门店数量来看,在国内新式茶饮行业迅速崛起的领先品牌中,喜茶已经比其他品牌领先出一段距离了。二零二三年十二月八日,借助时代广场旁边的垂直大型显示屏,喜茶宣告其美国第一家门店正式开业。
喜茶在纽约的店铺位置十分理想,位于百老汇大道1407号,离时代广场、帝国大厦等纽约著名景点走路只需十分钟就能到达。不过周边的中式茶饮店竞争也很激烈,在方圆1.6公里的地方,至少有超过十五家卖奶茶的店铺。贡茶和一芳水果茶离它很近,只有一个街区那么远,而且旁边还是一家非常有名的“丧茶”。早在2007年便进入纽约市场的奶茶企业Vivi Tea,以及2010年诞生的功夫茶,这两家店都在这个奶茶林立的1.6公里区域内设有分店,明显对其他经营者构成了压力。与此同时,2019年左右声名鹊起的新兴奶茶品牌“沐白”,还有由周杰伦代言的麦吉奶茶,也在这片区域开设了铺面。
从喜茶旁边那条名为第六的马路向南行进,穿过联合广场,继而抵达唐人街区域,能够注意到售卖饮品的铺面数量显著增加。这些店铺各有千秋,比如“趴趴茶”的标志是一个戴帽子的棕熊,那里的美式奶茶味道很棒;幸福堂原本凭借黑糖珍珠奶茶出名,2021年在以新潮和佳肴闻名的东村也开设了分店,声称他们熬制珍珠的时间通常超过四小时;2018年,一家奶茶品牌在汤普森街开业,创始人原本是律师,希望让纽约的顾客品尝地道的中国奶茶和水果茶,因此转行经营奶茶生意。
纽约曼哈顿的唐人街奶茶店,其发展态势比洛杉矶和西雅图更为迅猛积极。这些店里的奶茶种类更新非常快,几乎与国内同步。像紫薯、芋泥这类在国内备受欢迎的配料,在这里都能找到。某些一时走红的商品,比如2021年有网友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称,当时在国内非常流行的苦瓜柠檬茶,可以在纽约布鲁克林一家叫作“茶言蜜语”的店铺里买到相似的产品。
纽约的奶茶店还出售非奶茶类饮品,并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场所,这是纽约奶茶产业领先海外同行的一大特点。本地奶茶店在商品开发上呈现两种路径,一种是经典产品的现代化演绎,另一种是彻底突破常规的全新尝试。
"朝茶"是其中一个代表性品牌,它成立于2018年。这家公司在美国多个州设有分店,包括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地,当地门店数量超过20个。同时,它在全美范围内的店铺总数达到了40多家。店内不仅售卖水果茶和奶茶饮品,色彩鲜明的韩式炸鸡同样吸引了众多顾客,成为热门选择。二零二三年,威斯康星州一位经营多家餐饮场所的赛琳娜·成,在纽约参与某项活动时邂逅了朝茶的创办人,她对朝茶铺内炸鸡的口感极为赞赏,便将这种食品引入了威斯康星州。
奶茶铺售卖炸鸡并非什么新现象,泡茶馆也有售卖炸鸡的店家。2010年以前开设在中国乡镇的奶茶铺,原本就不只售卖奶茶,搭配炸鸡、汉堡、鸡蛋仔等小吃往往能提升单次消费金额,并且能够促进顾客再次光顾,奶茶铺那时更多承担了快餐店的职能。这种餐饮形式非常适合人口不多、选择有限的地区。这些新兴的饮品店以奈雪和喜茶为代表,改变了大众对于传统茶饮店的看法,它们的经营范围并不仅限于售卖奶茶。奈雪曾使得欧式面包的销售额与奶茶的销售额达到相当水平,喜茶也曾经推出过冰淇淋和含气饮料等商品。
它善于将炸鸡这种常见食品转化为特色系列,而非仅作为菜单上的普通选项,这种做法颇具巧思。他们推出的韩式炸鸡包含多种风味,例如江南风格、韩式蒜香酱和芝士口味,这些产品在官网首页有显著展示。在众多美食讨论平台和餐饮评价网站上,都能找到食客对这款炸鸡口味的正面评价。
在埃尔德里奇街( )坐落着“茶”,它堪称勇于开拓的“文化风尚载体”。若进入其官方网站,会让人不确定这里是否为售卖饮品的地方,由于首页绝大部分区域,都被运动鞋广告所占据。价格不低于五百美元的耐克Air Max 97同Off-White合作的“Menta”系列,以及由日本设计师阿部千登势基于耐克标志性产品LD改造的款式,这些商品在店内均有售出。作为纽约地区率先将运动鞋与茶饮融合的店铺,Tea在推广特定时尚风格方面,明显领先于其他同类商家。一旦顾客踏足该场所,便会察觉到品牌宗旨的传递,远比商品销售显得更有价值。
可以确定的是,售卖一双耐克限定款运动鞋与一杯奶茶相结合的交易,其收益肯定要高于仅仅售卖一杯芒果冰的所得,这种模式与国内一些咖啡品牌着力营造的“线下文化体验空间”高度相似。这种商品搭配既能在顾客心中留下鲜明对比的印象,又能促使店家与顾客产生互动交流的想法,在一位热爱运动鞋的人开设的店铺里,购买一杯由他亲手制作的芒果冷饮,确实非常吸引人。
纽约在美国众多快速消费品中的分量,跟上海在国内同类品牌里的角色差不多。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它的高度开放性让所有品牌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不过,这里同样存在白热化的竞争,迫使每个想分一杯羹的品牌必须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也许这就是奶茶品牌里 Tea 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
丝滑的融解
2017年春节,我在洛杉矶圣盖博广场同友人共进过年夜饭,餐后照常去购买一杯饮品。彼时纽约的老虎堂尚未营业,喜茶也未登陆纽约市场。转至2024年,喜茶已先后在洛杉矶比弗利山庄与纽约百老汇大街设立门店,快乐柠檬则成为西雅图地区规模最大的连锁饮品店,纽约的中式奶茶品类迭代节奏,已然同国内相差无几。这杯具有中国风情的茶饮跨越重洋的旅程,看起来经历的时间很漫长,但实际上,仿佛只用了两三个季节就到达了目的地。
海外茶饮店中常见的是亚洲顾客,不过近来非亚洲面孔的客人数量显著增加,特别是在纽约、洛杉矶和西雅图这些亚洲人聚居比较多的城市。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曾指出,族群规模不断增长,无论是数据累积,还是心理感受,新中式奶茶在美国的流行,如同全球现象般显著,这标志着亚裔文化在北美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所以当我们谈论新中式奶茶在美国的流行时,其实牵涉到一个更宏大的话题。奶茶作为一种饮食载体,在文化传递的环境里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纽约大学从事食品研究的学者雷,曾在2016年发表的《种族餐厅经营者》一书中指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不断增长时,该国或该地区的食物输送到其他国家后,往往不会在当地整体饮食文化中被轻视,也不会被"降格"。他以"英国逐渐涌现出高档印度餐厅"的现象作为论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美国,倘若中国的经济不断向好,中餐在北美餐饮界的声誉将更为良好,评价也会趋于公正。实际上,美国民众对中餐的看法或许会得到改善,中餐在“世界饮食分类”中的位置也将有所提升。
全球饮食界普遍认为,法式菜肴和中式菜肴是东西方饮食风情的典型象征。在众多烹饪竞技赛事中,最终角逐桂冠的常常是法国烹饪师与中国烹饪师之间的较量。不过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日本料理以及法国菜常被视为高档食品,而中国菜要想跻身高档食品行列,还得继续努力。
米其林授予荣誉的中式快餐品牌鼎泰丰在美国开设了多家分店,然而,想要达到顶级美食水准的同类中餐馆似乎并不常见。虽然海底捞将火锅服务提升到了很高水平,但美国的中餐馆老板们并不认为这是全面的成功,毕竟火锅只是众多中式菜肴中一个很小的分支。中国有八大著名菜系,中华烹饪讲究炸、煎、炒、蒸、烹等多种手法,考察任何一种风味,都能发现其蕴含悠久的烹饪传统和精湛的技艺。部分美食还曾远播海外。
早些时候,以熊猫为商标的美国中式快餐店“熊猫快餐”,引领了美国顾客对中餐的初步了解,爆炒虾球、宫保鸡丁等菜品才堪比左宗棠鸡和小笼包。然而,体验过的人都能明白,这些并非正宗的中餐。价格也相当低廉——13.99美元的套餐,其价值甚至不如普通西餐厅供应的一份意面。这总让人感慨:中餐“廉价”的帽子似乎很难摘掉。
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熊猫快餐”餐厅
但如今,价格可以变得“昂贵”的奶茶有可能改变了这一现象。
进入一家装潢考究的中式风格奶茶铺,店内光线充足,点缀着散落各处的绿植,构成鲜明的视觉焦点,随便拍张照片放到国外社交平台上,总能吸引众多关注和喜爱。这种新式奶茶店让海外顾客感到非常新奇,似乎也让人觉得中国餐饮在全球美食格局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这种情形下,奶茶的流行似乎能轻易消融东西方文化的隔阂,堪称快速融合的催化剂。奶茶慢慢演变为中餐的一个显著标志,它的兴盛促使中餐在国际美食评价或风格分类体系中地位提升,同时连带其象征的群体也愈发引人注目。新兴的消费热潮演变成了备受瞩目的文化风尚,在这股文化风尚之中,除了以华人和亚洲人为核心的群体在积极引领,其他各个族群的参与度也在持续提升。
日式料理的这种流行趋势也能说明这个道理。日本经济最为兴旺的时候,美国洛杉矶日籍居民多的地方“小东京”在1966年开设了首家人寿司店。2000年左右,日本经济在经历泡沫破裂后短暂恢复,高级日式食品如寿司等在美国开始流行起来。通常情况下,日本经济每有一次起色,就会促使美国掀起一股日料热潮。Masa餐厅在纽约赢得了美国首个米其林三星日料餐厅的荣誉,主厨高山正义紧接着在洛杉矶创办了名为“银座寿司店”的新食肆。从此以后,洛杉矶掀起了高档餐饮的热潮,单点消费超过五百美元的情况变得十分普遍。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影响力传播广度和影响力深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经济实力状况。新中式奶茶在全球的普及和之前提到的全球性流行,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中国经济增长水平。前者是某种创新食品在美国受欢迎,后者是某项网络社交工具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广泛。这两者表面上看没有关联,实际上都是全球化进程中中美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体现。新中式奶茶作为一种休闲食品,同时也是一种社交媒介,以细腻甘甜、轻松愉悦的特点,在美国社会文化环境中,体现了一种非主导、非支配文化之外的表达方式。当这种新说法持续渗透并融入大众的日常行为模式时,一种不受物质主义和主导性文化观念影响的独特自我认知便可能形成。
一个显著的例证在于,新兴的华语风奶茶铺开始更加注重茶饮的纯粹风味,因此期望在美国的顾客(包括侨居的华人)能够体验到地道的中国式奶茶,而非更贴近当地口味的果昔式饮品。缘由在于,老牌的茶饮店最初在拓展北美市场时,选用了珍珠果昔来招徕北美的消费者,不过众多华人移民并不视其为正宗的茶饮。我无意复制左宗棠鸡的经历,纯粹的中国奶茶本就很好喝,改进型的美式奶茶并非我开奶茶店的初衷,一位90后奶茶品牌创始人这样对我说,他走访过纽约、西雅图和洛杉矶的众多奶茶铺,也和一些同行谈过,许多奶茶铺老板都希望维持奶茶的原始风味,中式奶茶就是中式奶茶,没有必要为了迎合美国市场而做出奇怪调整。
通过考察众多美国饮品店的情况,可以看出一些设在亚裔聚居地的店铺,确实具备独特的坚持和自豪感。即便饮品在当地未能广泛流行,非亚裔顾客并不产生消费,这些美国奶茶店依然能够凭借亚裔顾客维持经营。
从商业层面看,若不进行创新,这无疑会减慢中式奶茶在美国顾客中的普及步伐,同时也会在短期内影响店铺的收益或者品牌的市占率,然而许多奶茶行业的从业者依然坚持原有做法,亚裔民众对于中式奶茶的口感和受欢迎程度抱有信心,这种信心在某种程度上与东方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增强同步发展。
但这种骄傲和自信,有时也会容不下一丝丝他者的评述。二零一七年,该报刊载了一篇涉及“珍珠奶茶在美国兴起”的报道,其中部分表述将珍珠称作“小圆块”,并视珍珠奶茶为一种蕴含着优越者/西方对弱势者/东方的想象、贬损及商品化色彩的距离感、异域风情的饮品,部分消费者表示认同,但亚裔美国人群体激烈抵制,最终该报为引发的风波致歉。这场争论的特别之处在于,亚裔觉得这种因奶茶引发的潮流文化是他们独有的,所以相关解释好像也该由他们来维护。这个群体内部可以容忍成员之间对奶茶的严厉指责,却不能忍受非成员的任何一点批评和质疑。
从个人角度分析,《纽约时报》发表的那篇文章未必含有不良动机。一个平日里不常接触珍珠奶茶的人,对其他族群的食物表现出兴趣,去尝试多种珍珠奶茶并持续关注相关资讯,这本身无需受到指责。作者或许意图呈现某种文化的特别之处,但在选用词语时却不够周全。若能借由“品饮茶饮”这一行为,使界限清晰的群体得以暂时搁置分歧,这或许是一种缓解矛盾、拉近距离的途径。
这部分内容摘自张璇所著的《奶茶走向海外:中国式茶饮公司的国际市场拓展》(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