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向年逾八旬的李仪宗探询一个疑问:李鹄饼店历经百年依然兴盛的秘诀究竟为何?这位行事不张扬的饼店第三代后裔认为,关键在于先祖为店铺选定的名称。“李鹄”这个招牌从开业那天起就坚守着同一理念,立志成为糕点界的翘楚。
李鹄饼店始建于1882年,坐落于基隆仁三路。李源祥作为该饼店的首位掌门,确立了一条经营准则:全台湾范围内仅设此一个店铺,绝不增设分号。他这样做的原因十分明确,分店难以实施有效管理,无法确保每一款、每一批产品都保持应有的品质和独特风味。
开演之际,店家售卖的仅有“白豆沙饼”。店家借助特殊途径,保证白芸豆持续供应。另一方面,“李鹄”对制作方法毫不保留,却让同行难以模仿:单单浸泡白芸豆就要耗费大半天,隔水煨炖也需近半天功夫。再配合炭火烘烤,使得饼皮香脆、豆沙软甜。那股股弥漫的木屑香气,令人食指大动。
第二代传人李献文掌权之后,如何开发新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成为后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他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创新举动,把新鲜猪肉和豆沙馅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荤素搭配的完美融合,还独具匠心地添加了提味的咖喱粉。三种原料经过精心调配,诞生了别具一格的“咖喱酥”。这款新饼面市后,立刻成为了全年畅销、经久不衰的明星产品。
要在糕点界占据领先地位,不能只依靠一两样拿手好戏。李献文决定改进家传的“白豆沙饼”。白芸豆价格昂贵,而且供应不稳定,于是换成上等绿豆来做。夏天天气热,人们通常没什么胃口,可是李家的“绿豆沙饼”却反其道而行,越热越卖得火。这让同行们感到十分惊讶,李献文解释说,为了保持饼的味道地道,他们从不往里面加任何防腐物质。无论是否冷藏,有效期限仅为七天,由于采用手工制作,每天生产量有限,因此供应数量受到限制。
手工精心制作的“绿豆沙饼”,甜度适中,咸味隐约,甜咸交织,令人回味无穷。饼皮十分娇嫩,稍加咀嚼便酥碎,露出内馅,带来别样的风味体验。内馅的绿豆沙紧实细腻,即使切开也不会松散。沙馅渐渐化开,食客得以在口中细细品味。品味此饼时,懂行的人常取一块厚实的饼,再配上一杯香醇的乌龙茶。茶香精妙融合,仿佛让甜味带点咸,咸味透出甜,甜咸交织,胃口顿时旺盛。每个饼都盖有独家标志,是红色且难以仿造的“李”字,这是流传百年的规矩,旨在让食客安心享用。
李仪宗接过了“李鹄”家族的接力棒。那个年代,台湾的凤梨享誉世界,李家据此推出了独特的“凤梨酥”。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口味,李仪宗对“凤梨酥”进行了多项革新,融合了中西方的烹饪理念。考虑到现代人喜欢西式甜点的细腻口感,他决定使用进口的高级奶油来替代传统的猪油,以此改善传统酥饼外皮过于干硬且容易粘牙的问题。然而,纯凤梨馅料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咀嚼时偏硬、纤维较粗、酸度较高,还容易塞牙。李仪宗依照个人设计的比例和配方,把冬瓜馅和凤梨馅混合,吃起来感觉非常顺滑,颜色也更加鲜亮,既不会粘在牙齿上,也不会有涩味。李鹄饼店被公认为台湾地区“凤梨酥”的发源地。
老字号的发展历程,并非总是一路绿灯。2014年爆发的波及全境的泔水油丑闻,给当地食品安全带来沉重打击。“李鹄”品牌的部分商品也卷入了这场风波。李仪宗针对此事的处理非常果断。首先,没有过多辩解,迅速撤下所有产品,并实施公开销毁;其次,向所有消费者诚恳致歉。对于近期买家的记录,无需提供商品,凭票据就能获得退款。三是迅即停产整顿,全面寻找个中缘由。
经过查证,名为“李鹄”的商品数量非常有限,而先前看似反应过度的系列打击手段,导致商家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万元新台币,但李仪宗认为这种做法完全合理,非常值得,品牌是否知名在特殊阶段才能真正检验真伪。
(作者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