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还没上架,店长先拉群:‘每人5盒,自己想办法。
’”
一句话,把星巴克中秋档的遮羞布撕得稀碎。
过去遭遇指责引发网络热议,随后声称系主动行为,不料系统内举报次数骤然增长一倍。
黑猫平台8月份帖子增长显著,增幅高达120%,主要与“星式月饼”有关,涉及员工自掏腰包,产品保质期被压缩,礼盒重量远超月饼本身。
最荒唐的一条:店员额外支付两千元,父母连续二十天都享用早餐,从最初喜欢到最终厌烦。
别把锅甩给“传统文化”。
广州酒家那款产品在直播时价格减半,瑞幸联合推出的商品只要150元就能包邮,销售业绩同样达到了星巴克的百分之六十。
消费者不傻,只是以前没选择。
如今本地咖啡将月饼制成咖啡口味的曲奇,吃上一口便满是榛果拿铁的气息,谁还会愿意花348元购买那个“金色铁盒搭配空气衬垫”呢
财报里写着65%毛利,门店端却靠23%复购硬撑。
公司采购削减了四分之一,昂贵礼品销售下滑三分之二,数字很无情,概括起来就是:赠送者不愿赠出,接收者拒绝接受。
星巴克还在沿用十年前的经营方式应对当今市场,将月饼作为业绩指标,视员工为消费者,把消费者当作受骗者。
最不可思议的是所谓“自愿”的条款:不参与购买能够接受,但会被安排绩效对话;不提供资金支持也可以理解,却要执行岗位调整。
有位昆山同事抱怨,店里的货物被放在了休息区,员工们下班时总喜欢顺手拿两包,导致打卡机很少响起。
政策文本措辞温和,店铺运作还是老样子——上级图风光,基层求实惠,处于中间的临时工只能发动态:佳节合家欢时,我在那咖啡连锁卖月轮。
竞品那边早就换剧本。
直接取消指标,瑞幸把月饼做成盲盒,抽中隐藏款送一年咖啡券。
老字号商号手段更毒辣,广州酒家在线直播时宣布“购买月饼附赠腊肠”,老年女性顾客们争相抢购,同时高声称赞优惠实在。
星巴克呢?
不断用英文菜单引导顾客“这是洋式月圆”,反而培养出许多二手平台中介:声称全新未拆,标示原价348元,折后199元出售,提供免费邮递服务并且可以议价。
有人估算过,一盒星式月饼的造价不足六十元,其中分销环节的开销大约占据半数,宣传投入大约占三成,剩余部分才是月饼本身。
换句话说,买家花三百多,二百六买的是“社交安全感”。
如今安稳感受不再值钱,社交圈里展示坚固容器无人关注,反倒引出询问为何未将内容消耗干净。
消费降级不是口号,是月饼从“送客户”变成“自己啃”的落差。
星巴克在国内也感到不安,八月份通过内部邮件接连发布了三条“禁止强迫”的指令,区域经理在夜间立即删除了群组里的公告内容。
但指标没撤,只是换个名字:从“必达”改成“鼓励”。
鼓励到什么程度?
杭州某负责人透露,每日例会中游戏输家会被给予两份礼品,未售出全部商品则无法结束工作。
政策是软了,套路更硬。
审视整体市场,今年中秋礼品排名前五名里不见月饼,茶叶、坚果、即食花胶将传统主角排挤到边缘位置。
文化象征难以抗衡纯粹的功能需求,星巴克依然借助“星月传说”吸引顾客,购买者已经醒悟:三百元购得两斤有机牛腩,全家围炉涮煮岂不更美?
所以别怪年轻人不传承,要怪就怪品牌把传承做成强买强卖。
中秋本该是“想见你”,硬生生成“想卖你”。
当月饼离开味觉,只剩任务,再精致的铁盒也装不下团圆。
一句话收个尾:
月亮还是那轮月亮,星巴克自己把自己框死在盒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