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0.2公斤,不到美国十分之一!中国人为啥不吃黄油?

日期: 2025-10-23 13:06:20|浏览: 2|编号: 16069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黄油对西方人来说,是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食材,早上取一块面包,在面包上涂上黄油,再搭配一杯咖啡,愉快的一天便由此展开。

而西方人偏爱的牛排,偶尔需要整块涂抹黄油,静放片刻,称作“回温”,烹制牛排时也需用到黄油。

西方人对于黄油有种近乎本能的偏爱,这种情感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习惯之中,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日常饮食中很少能见到黄油的踪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人不太食用黄油呢?

西方人有多爱吃黄油

黄油又名“”,源自牛奶,经过提纯获得,其生产流程较为复杂。

先对液态乳制品实施离心处理,能够提取出稀薄的乳脂,接着持续进行搅动,便会形成固态的脂肪块以及剩余的乳液。

接着便用冷水反复擦拭脂肪,以清除乳清,直至液体变得纯净透明,脂肪便完成了制作,由于制作过程颇为复杂,因此脂肪在早期其实也可被视为一种高档食材。

在文艺复兴阶段,教会作出规定,每年设定一个月禁止食用黄油,违反者需向教会支付费用换取“赎罪券”。

部分资金用于兴建教堂,法国知名的鲁昂大教堂右翼的塔楼系由此款建造,故该塔得名黄油塔。

技术革新后,黄油生产开始实现规模化,制造成本显著下降,逐渐走入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成为西方社会普遍食用的食品。

许多西方人每天早上都要吃一片涂有黄油的单片面包,并且喝一杯咖啡来开启新的一天,美国人每年人均要吃掉2.6公斤的黄油,法国人人均8.3公斤,丹麦人人均8.5公斤。

但是中国的情况又如何呢?中国人的人均黄油消耗量仅达到0.17公斤,这个数字还不到美国的百分之一,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中国人为什么对黄油不感兴趣呢?

中国人为啥不吃黄油

中国人很少食用黄油,缘于我们国家很早就转变为农业文明,所以日常饮食以豆类、谷物等农作物为主,这些才是传统食物来源。

牛这种动物,在农业耕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牛奶则被视为次要的产出,我国常见的牛种多为水牛或黄牛,它们的产奶能力远不及专门培育的奶牛,所以在这片土地上,适合制作黄油的条件本身就比较稀少。

中餐烹饪时,许多菜肴需要急火快炒,这样才能产生锅气,使菜品更加可口,然而黄油的烟点仅达150至160度,一旦遇到高温就容易变黑并产生苦味。

这种油在中餐里显然不能直接用,而且在中国人的饮食里,猪肉是非常主要的肉食来源之一。

在物质不足的时期,猪的每一个可食用部位,中国人都会加以利用,即便是现在很多人不愿触碰的脂肪部分。

如今生活水准提升,多数人倾向避开脂肪,部分人甚至直接扔掉,而往昔,人们常把脂肪提炼成猪油。

猪油,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作为烹饪用油,因此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大豆油、菜籽油以及猪油这类油脂,而不是黄油。

新的出路

尽管中国人平时不太爱吃黄油,然而黄油在中国却有着它特定的用途,那就是用于制作糕点。

许多面包店近期都推出了一款热门产品,就是黄油年糕,由于黄油年糕在视频网站上迅速走红,吸引了很多人都想尝试一下这种甜品的滋味。

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甜品店都推出了这种甜品,但这种甜品味道虽然很好,但热量却很高,所以过了一段时间,黄油年糕就不再那么受欢迎了。

黄油的总体使用量在中国持续上升,但多数用于面包店等场所,直接进入家庭日常饮食的部分相对有限。

归根结底,这确实与饮食偏好息息相关,譬如蓝纹奶酪,西方人品尝起来兴致勃勃,可多数中国人却觉得难以下咽。

而松花蛋的情况也类似,多数中国人品尝起来都觉得十分可口,然而多数外国人连碰一下的勇气都缺乏。

饮食方式各有千秋,不存在优劣之别,毕竟各地各有风俗,更不用说国家与国家之间了,国情差异,饮食偏好自然也千差万别。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