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上的“影子蛋糕店”:跨千里接单赚差价,证照系盗用

日期: 2025-10-23 14:13:04|浏览: 2|编号: 16074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一些线上订餐平台,包括美团和饿了么,充斥着众多虚假的蛋糕售卖点,这些店铺要么套用正规商家的运营资质,甚至可能伪造相关文件,它们承接不同城市的订单,再转交给地理位置相接的实体蛋糕店,以此牟取高额的中间利润。澎湃新闻记者何利权、胥辉,以及剪辑人员吴琪(02:05)

最近辽宁黑山的王女士向澎湃新闻提出情况说明,她的丈夫在通过外卖平台给她买生日蛋糕时,在众多蛋糕店列表里,丈夫选了家“看起来比较气派”的店,店名是“金冠蛋糕”,填写的收货地址是她们住的小区,但这家店的地理位置却在两千多公里以外的成都。

王女士表示,根据以往观察,外卖应用上通常只显示离收货点不远的商家,她丈夫误以为是系统故障,于是通过平台联系了商家,对方答复说,“我们总部在此地,黑山县另设分店”。查看该店铺的详情页,也能看到“欢迎莅临总店”的提示。

蛋糕送到了,王女士一看,并非“金冠蛋糕”送来的,而是她家附近一家叫“光明蛋糕”的小店,这家店特别小,东西也特别便宜。而且,订单上写的动物奶油被换成植物奶油了,味道也不好,最后都扔了。

他购置了标价288元,直径8英寸的商品,打折后支付了270余元。王女士表示,她到“光明蛋糕”店咨询时了解到,相同类型、尺寸为9英寸的蛋糕,该店仅售50元。换言之,面向成都的“金冠蛋糕”跨区域承接订单,再转交给顾客所在地的低价蛋糕店,以此赚取差额。更令人意外的是,那家名为“金冠蛋糕”的实体店地址处,如今经营着一家售卖被褥布匹的店铺,该店铺公开的营业执照信息疑似借用前者的资料,并且其出示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有可能是虚假的。

王女士的经历并非偶然现象。澎湃新闻记者近期展开调查,发现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等主流送餐平台上,存在众多仿冒的蛋糕店:这些店铺盗取正规商家的经营场所信息、相关资质文件,甚至可能伪造这些文件,接着在送餐平台上承接不同城市的订单,再转交给距离收货地最近的合作商家,以此获取高额的中间利润。

消费者讲述自己被“影子蛋糕店”套路的经过。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何利权图

“跨城”接单后再转单,居中赚差价

9月10日,澎湃新闻记者以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某居民小区为收货地址,在“美团外卖APP”上查找蛋糕店,发现除了部分定位在盐亭县城的店铺,还出现了14家远在成都、杭州、南京乃至长春的商家。

“麦香园”蛋糕店的位置标注在成都温江,距离有百公里之遥,这家店铺售卖的蛋糕标价普遍介于288元到488元之间,提供各式各样的主题和样式,记者挑选了一款以“感恩教师节”为灵感的蛋糕,尺寸为八寸,店家承诺使用进口奶油新鲜制作,并且承诺在2到3小时内完成城市内的配送,优惠活动后售价为281元

与商家交流时,记者就蛋糕店未在盐亭设点的情况进行询问,商家回应称,“麦香园”属于加盟品牌,外卖应用上显示的是总部地址。两小时后,盐亭县城内一家叫“XX西饼”的烘焙店送来了蛋糕,该店离取货地点不足千米。

一旦顾客发觉那些面包房并非本地经营,便开始表示疑问,店家常会声称自己是加盟企业,注册地址被标为“总部”。

记者冒充蛋糕购买者的朋友,向“XX西饼”员工咨询价钱,对方表示蛋糕售价为139元,若自行上门领取,价格还能优惠些。该员工同时透露,对“麦香园”蛋糕店并不熟悉。第二天,记者又联系了“XX西饼”的员工,但对方却换了说法,称那块蛋糕实际售价是268元,订单是“某个外地的顾客利用转接平台直接下的”,里面包含了蛋糕的样式、使用的材料以及接收货物的地址等细节,“他付了钱给我们,我们只需负责制作并寄送。”

在“美团外卖APP”这个平台上,澎湃新闻记者把收货地点选在四川遂宁一个乡镇之后,查找到的蛋糕店里,只有本地的一家蛋糕店,其他十多家都标示在成都、杭州等城市。其中有一家名为“麦甜坊蛋糕店”的店铺,在平台上登记的地址是成都市温江区,这家店也表示,他们有分店和加盟店,不管在哪里下单都能送货。

记者挑选了一个价值268元的生日蛋糕,当地一家经营多年的某品牌蛋糕店很快将外卖送到了指定位置。当记者询问时,送蛋糕的店员拒绝透露实际费用,不过她表示,“我们蛋糕店总部和他们(承接异地订单的蛋糕店)有合作关系,款项是按月结算的。”

另一个著名送餐应用“饿了么”也存在类似情况。澎湃报业人员以河南南阳淅川县某社区作为接收点,检索到的蛋糕铺子多数位于武汉、西安等城市,并且在网页上排列位置很靠前。有个叫“黛米蛋糕”的店铺,系统信息标示在武汉经开区某个社区。9月12日那天下午,该人员以132元优惠价订购了一个6寸草莓水果蛋糕。

在网上查找蛋糕时,系统会推荐远在数百里之外甚至上千里的商家。这些商家大多没有实际店铺,所提供的地址和资质都是非法套用别人的。

这家饿了么上的店铺,和美团外卖的商家类似,都宣称“黛米蛋糕”是连锁品牌,并且在淅川设有分店。然而,当天记者实际从淅川县城一家名为“XX烘培”的小店拿到了蛋糕。该店的工作人员表示,这种蛋糕的售价是80元,不过关于订单是如何送到他们这里的,他们拒绝透露具体情况。

有业内人士表示,所谓的“转单平台”,通常是QQ群之类的形式,商家在外卖平台接了跨城的单,然后转给距离送餐地址近的店家,赚取其中的差额。本地蛋糕店虽然因此能接到一些单子,但这会对当地市场造成破坏。此前,他们也曾向平台和市场监管部门反映过这种情况,但效果不大。经在QQ平台检索“糕点”“业务介绍”等字眼,查获众多“全国糕点业务介绍”类QQ群组,部分群组对申请加入者规定需标明糕点铺具体地址和联络渠道。

对于购买者来说,一旦决定挑选这些“跨地区取货”的烘焙店,不仅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而且收到的蛋糕品质、清洁程度等方面可能无法令人满意。

澎湃新闻记者在名为“皇冠蛋糕”的店铺订购了价值276元的“网红蜘蛛侠蛋糕”,该店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接受订单后转交给离记者家较近的另一家店处理。澎湃新闻随后在商业街二楼找到实际派送蛋糕的店铺。这家店虽然设有门面,但只承接外卖业务,店内环境比较混乱。其老板告诉记者,同款“网红蜘蛛侠蛋糕”蛋糕卖130多元。

在先前提到的“皇冠蛋糕”店铺的外卖反馈区域,部分顾客反映下单商家和实际派送商家并不相同,蛋糕品质糟糕,价格与价值不符。情况更为严重,个别顾客表示付款后并未收到蛋糕。

平台登记地址和证照均系盗用

这类通过在不同城市间转手订单来牟利的“代购”店铺,实际运营状况究竟如何?澎湃新闻记者前往多个外卖平台上公布的类似蛋糕店地址进行考察,发现这些店铺都没有实际经营场所,而是冒用了其他真实商户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并将这些信息发布到外卖平台,其中部分蛋糕店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甚至存在伪造嫌疑,如此一来,众多无照的蛋糕店便偷偷混入了外卖平台系统。

辽宁黑山的王女士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她丈夫在美团外卖上,于名为“金冠蛋糕”的商家处,为她订购了生日蛋糕,消费金额超过270元,然而实际送达的却是黑山县本地的另一家店铺,该蛋糕的市场价值仅有几十元。这家名为“金冠蛋糕”的商家在外卖平台填写的地址位于成都市高新区(西区)合作路某地,其提交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信息表明,实际经营主体是“高新区某床上用品经营部”。

王女士此前已经向美团以及成都市高新区(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反映情况,该店铺目前已经被暂停营业。9月12日,澎湃新闻记者前往该地址查看,发现那里实际上经营的是一家床上用品店。店主表示,前几天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职员突然来到店里检查,理由是有人投诉了这家店,他当时感到十分困惑。

我与那家蛋糕铺毫无瓜葛。店家表示,外卖平台公示的营业执照确实归其所有,不过其售卖的是寝具类商品,并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王女士补充说,成都市高新区(西区)的市场监管部门职员也确认,经过核查,名为“床上用品经营部”的店铺从未申请过这项许可。这表明,名为“金冠蛋糕”的商家挪用了布艺店的位置和经营许可,其“食品经营许可证”则存疑是假冒的。

外卖应用里有个叫“隐形蛋糕铺”的商家,注册地址在成都郫都区,那里原本是卖床单被套的店铺,店主说他的经营许可被别人冒用了。

之前报道的“麦甜坊蛋糕店”在外卖平台填写的地址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德全中街某地址,澎湃新闻经过现场走访发现,德全中街位置比较偏静,以居民自建的房屋为主,而那家门面实际开了一家客栈,并非蛋糕店。另外,该蛋糕店提交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登记的经营者是“温江觅食零食铺”,店铺地点也是德全中街那个门面,但实际负责人为“雍圳”。店家职员和邻近店铺都说,没听过“麦甜坊蛋糕店”和“温江觅食零食铺”,也不认识“雍圳”。

那个先前提到的“皇冠蛋糕”所在地址,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柳浪湾北二街某地,其实是一家售卖西点的小店,并没有出售蛋糕产品。9月12日,该西点店经营者陈帅(化名)告知媒体人员,这家“皇冠蛋糕”对外发布到外卖服务网站上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资质文件都是真实的,这些文件都属于他本人。

另有一个“隐蔽糕点铺”,抄袭了成都某家西点作坊的所在地点、从业资质以及餐饮行业许可证。

他们为何持有我的证件?陈帅立刻联系了蛋糕外卖平台登记的联系电话,开始对方并未确认他的身份,在质疑下,对方声称“店铺在柳浪湾北二街”“在全国各地设有分店”,陈帅对此感到非常恼火,不再耐心听下去,要求他们立刻停用我的营业执照,还有我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明,并取消相关操作。对方连声答“好”,随即挂断电话。

陈帅发起的网络监督活动迅速见到成效。据澎湃新闻报道,9月13日,那家名为“皇冠蛋糕”的店铺在外送服务网站上已经消失不见,相关内容无法再找到。

这家名为“黛米蛋糕”的店铺,根据其在饿了么平台上的资料,坐落于武汉经开区某个小区周边地带,其公示的营业执照与食品经营许可证上的地址完全相同,然而,这些证件的持有者实际经营一家超市,其核准的业务范围中并未涵盖制作或销售裱花蛋糕这类产品。

澎湃新闻记者发现,其“商家资料”页面附有一张店铺照片,招牌上印有“黛米蛋糕”四个醒目字样,并附带一个联系电话。记者拨打该联系电话,接电话者自称是黛米蛋糕的经营者,但表示店铺实际开设在山西太原,并且并未在“饿了么”平台开设店铺。这家蛋糕店在“饿了么”平台上的身份是虚假的,它不仅涉嫌挪用武汉某家超市的资质文件,还直接盗用了位于太原的黛米蛋糕店的照片,目的是进行伪装。

这些案例仅是外卖平台“地下蛋糕铺”问题的部分显现。记者在外卖平台随机挑选了若干家被怀疑“跨城市承接订单”的蛋糕铺,发现它们公布的资质文件中,“经营者标识”包含副食品店、奶茶店,也有商业机构,甚至出现了“毛血旺饭店”。

另一家也叫“皇冠蛋糕”的美团外卖商家,其公开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表明,该店铺坐落于成都市崇州市永和大道,实际经营者登记为“XX副食店”。经过澎湃新闻的实地走访核实,该地点确实存在一家副食店,店铺位置比较隐蔽,仅由一位女性店主负责经营,但她本人对于店铺的地址以及相关的证照是被谁、在什么时间通过何种途径盗用的,完全不了解。“可以肯定的是,我这里不卖蛋糕。”老板娘说。

“影子蛋糕店”应该如何监管

一位蛋糕行业从业者向澎湃媒体透露,一些热衷于“转单”的外卖商家可以看作是“代理商”,“他们专门负责线上营销推广,吸引顾客后,立即联系附近的合作工厂完成生产”;至于搜索页面显示的几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外的店铺,“可能是外卖应用提供的‘推广服务’,商家通过付费获得广告展示机会”。

这些所谓的“中间商”并不亲自制作糕点,不过他们能够与具备相应资格的制造企业达成合作,也就是向其他机构采购商品,然后再转售给购买者,这位专家表示,这种情况理应是被许可的。然而,他显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所谓的“中间商”在进行“自我宣传和吸引顾客”时,对市场秩序造成的干扰。

2018年6月,已有新闻报道外卖平台上有商家采取“跨市取货再转交”的操作方式。当时美团针对此问题实施了专项治理,并对相关商家进行了处理。然而,时至今日,这种做法在外卖平台并未完全消失,甚至出现了盗取、伪造资质的情况。

2018年1月1日生效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网上餐饮服务单位以及第三方平台都做了详细规定。网上餐饮服务单位必须在自身操作场所制作食品,不可以把订单交给其他食品经营者加工;而且必须拥有实体经营店铺,并依法获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不可以超出许可范围经营。

作为网络餐饮的中间服务商,需要核实签约店铺的餐饮业许可证,记录其商号、位置、法人代表或运营者以及联络渠道等资料,务必确保许可证上登记的经营地点等许可内容准确无误。

一旦外卖平台察觉到入驻餐饮商号有违规行为,就必须马上加以阻止,并且迅速通报该商号所在县区的食品药品监督机构;要是发现性质恶劣的违规行为,平台就应该立刻终止向该商号提供网络交易渠道服务。

重庆周立太(成都)律师事务所陈绍坤律师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平台有责任确认实体店铺的真实性,这项责任不仅限于注册阶段,还应当周期性地进行考察,以防止商家资质被挪用。平台一旦发现有人冒用商家信息,必须实施严厉的惩处措施。

成都律师张德志同样指出,这种情况反映出外卖平台在监管方面存在不足,平台扮演着类似中介的角色,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促成交易,因此,在商家入驻平台时,必须执行严格的审核流程。平台既然通过商家收取服务费用,那么就有责任确保平台上的商家,至少在能够进行表面核查的环节上,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但倘若店铺提交不实资质蒙骗平台,并且成功通过审查,这就可能牵涉到伪造官方文件印章的行为,情节恶劣时便会触犯法律。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