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真没看懂《繁花》!盘点那些藏在饮食里的秘密剧情

日期: 2025-09-08 13:11:20|浏览: 7|编号: 12791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繁花》的饮食里,全是戏啊!

“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

这阁楼发出声响,声音细微却动人心魄,最终竟响彻云霄,从2023年的岁末传到了2024年的岁首。

2024年伊始,热门剧集《繁花》开播后,上海市民立刻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四处传播消息,对剧情津津乐道,对每个情节都细致讨论。这部作品异常引人关注,其反响之热烈,堪比当年《上海滩》播出时,街心花园里阿姨叔伯们围坐一起,为许文强和冯程程的感情纠葛感同身受、深深惋惜的情景。

一饮一啄,皆是好戏。 图/电视剧《繁花》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五十余年光阴流转,这场盛大的喧嚣,我们依然要融入其中,不必追求数字的辉煌,不妨,先从一碟菜肴、一盏茶汤,细细品味花朵的雅致,再慢慢领略上海的韵味。

个是上海宁自家的故事,也是阿拉欢喜的旧辰光。

早饭:叫醒上海人的,是陶陶的豆浆油条与宝总的泡饭

都说早餐最具人间烟火气,也是最能体现不同地域特色的吃食。

香死特宁的上海生煎。 摄影/lucky是个拍妻党

《繁花》第四集里,夜东京的三个朋友一大早就碰面了,是陶陶和葛老师两个人,就根据他们的一些举止和手里提着的豆浆油条,就能明白这已经到了上海。

天色刚亮,晨光透过吴淞口洒入,那些夜里一直很安静的上海弄堂,很快就要热闹起来。阿婆和爷叔们,提着竹编的菜篮子,或者装着毛线的袋子,早早地就准备好去菜市场,买齐了一天的蔬菜,还会顺便买两只菜馒头、肉馒头,或者两份生煎,慢慢地走回家。

豆浆油条就是上海宁的早饭辰光 。 动图/电视剧《繁花》

还有男男女女尚未洗漱,面容或显本真或呈蜡色或显苍白,头上盘着发卷嘴里叼着烟,如同出租房的男女主人一般,端起小钢精锅,买来豆浆,又抓了双份大饼油条。像陶陶、葛老师、菱红这样平日里就爱闲逛的三个光棍,吃这种东西正合适。

确实,上海居民享用油条时,习惯与大饼相配,将咸烧饼对折,把两根油条包入其中,如此便是一套。所谓上海早餐的四大主食:大饼、油条、豆腐脑、粢饭团,此处就差了一样。那个粢饭团却被汪女士这类上班族边移动边食用,到了工作场所依然温润,透露出职场人士的急切。

沪上早餐四大金刚。 摄影/lucky是个拍妻党

十三集中的某个画面,红墙的砖面上挂着光明品牌的订奶箱,公交车辆上展示着光明的宣传横幅,角色们互相传递着光明的鲜奶,还有冰砖,以及光明牛奶铺出售的蝴蝶酥,这些景象同样深深烙印在上海人的意识中,它们不只是场景布置,更是几代上海人的情感寄托和过往回忆。

光明冷饮,没人能拒绝 。 动图/电视剧《繁花》

这个品牌诞生于1911年,新中国成立后51年才正式成立名为“光明”,它确实是上海人心中亲切的本土品牌,在系列节目中范志毅范将军的表现很出色吧?他在工厂里一番指挥之后,也还是要悄悄背着人,偷偷吃上几块大光明冰棍,以此来缓解情绪、平复心情的。

除了冷饮,光明面包也是上海老字号 。 图/上海去哪吃()

清晨时分,上海市民普遍喜爱吃泡饭,但像宝总那样挑剔的人实在不多,他会特意选用七宝的糟鱼、川沙的鸡爪、朱家角的酱菜以及崇明的糕团作为配料。上海普通人做泡饭,通常用父母留的隔夜饭,必须是剩下的,谁要是用新米煮泡饭,那肯定是个傻瓜,得用小铝锅,加上开水,放在火上烧开,热气就升起来了。

如果厨房储藏室尚存未吃完的素菜,就取出一部分,烹制咸泡饭或菜泡饭享用。通常还会搭配两块豆腐乳、一小份扬州酱菜,例如乳瓜、宝塔菜等,再添一撮肉松撒入泡饭中。若追求精致些,可剥两只皮蛋,用香油、味精和酱油调匀,用筷子从中间分开,半凝固的皮蛋黄融入酱油里,用这皮蛋酱油拌和泡饭,味道绝佳。

宝总必点菜——泡饭 。 摄影/《繁花》剧照

听说,剧组在盛开花丛旁,为了那一股泡饭升腾的白雾,特意架起了炉灶煮饭,又寻觅了那套精致的盖碗,反复让老板被蒸汽弄得一哆嗦——显然导演深谙海派作风,知晓这碗面食的精髓,全在于这股暖流之中。

这一顿早晨的餐食,从南市区老城厢的狭窄巷道,行至南京路上的石库门建筑,最终抵达外滩海关大楼的入口处,景象几乎如出一辙,总是喧哗不堪且弥漫着热气。上海市民的日常,便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启。

上海人的早晨美好感受往往从早餐摊开始体验,摄影lucky专门记录妻子和她的朋友们。

午饭:除了宝总与汪小姐,经典CP还有排骨年糕

与早餐的市井气息不同,晚餐的排场,上海市民似乎并不在意食物的种类,有时简单吃碗面条,或排骨年糕,既省事又方便,有时约上几个朋友,在店里做几样本帮菜,也能凑成一番热闹。

排骨是排骨,年糕是年糕。 摄影/lucky是个拍妻党

先来吃排骨年糕,正规店铺仅有一家,味道很鲜美,它最初出现在西藏南路,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上世纪90年代,鲜得来在西藏路已经拥有相当大的店面,一份排骨年糕,包含两根年糕和一块排骨,这些食材都裹着五香调料和面包粉油炸而成,可以搭配辣酱油或者辣火酱——其实并不辣,是蒜蓉制成的咸甜酱料。这盘年糕口感软糯,甜度适中,十分爽口,而排骨则味道浓郁,带着焦香,非常酥脆,吃起来很有满足感,单是这些就足够让人吃得心满意足,饱腹感很强。

排骨年糕啊,吃起来挺普通,不过也不是那么普通,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食物,放在一起一盘,却展现出别样的精彩,也许,这就是剧里宝总跟汪小姐这对情侣的象征吧。

排骨与年糕显然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摄影lucky专爱拍摄夫妻恩爱

相似的草蛇灰线、饮食男女,剧中也屡见不鲜,以宝总的情感发展为线索,总少不了美食的点缀:和雪芝在洪顺兴大涮锅的相聚,既是对那个时代的呼应,也是人海茫茫中彼此错过的写照;与玲子共享的泡饭,体现了上海人“做人家”的实在心态,也是商场沉浮中难以拾起的个人情愫;同李李吃热气羊肉的时刻,象征着南来北往的融合,既是对往昔的回响,又不同于往昔的朦胧心绪——

最初的恋情格外迷人,好比那盛大的火锅,含混却又激情四射,令人回味无穷,真是难忘的时光,电视剧《繁花》中的动图也生动展现了这一点。

同样的状况,导演保持沉默,演员也缄口不言,彼此全在细细体味,慢慢体会,不清楚是好是坏。

说完排骨年糕嘛,还是要说说本帮菜,个么,该提一提进贤路了。

现实中的进贤路,并非有夜东京,却存在上海滩初期的本帮菜四座名店,即便当下,它们的影响力依然显著,分别是兰心、春、茂隆、海金滋这四家,虽然现今各自经营状况不同,但它们起家时,都是仅有四五张桌子的微小餐馆。

上海人钟爱的本帮菜。 图/深圳吃货小分队

菜品嘛,基本上大同小异,有草头圈子(苜蓿猪大肠),也有响油鳝丝,还有椒盐排条,再比如葱烤大排,以及油爆虾,更兼有腌笃鲜,毛蟹年糕,红烧肉等等,本帮菜的甜味和咸味兼顾,浓油赤酱的特点,在此处都能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据上海有名望的美食评论家老波头讲,上海菜的甘甜风味,源自江苏苏州、无锡、常州一带的饮食传统;而它的咸鲜,则是遵循了浙江宁波地区的饮食习惯;至于浓油赤酱的烹饪方法,则是安徽人惯常的做法。可以看出,在百年的时光里,上海展现出强大的兼容并蓄能力,这个由周边地区移民汇聚而成的城市,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些清高,但实际上很早就将各地的饮食特色融入到自己的日常饮食之中。

上海本帮菜就是这么海纳百川。 图1,2摄影/兔子芽_

推测起来,东京夜晚的所谓“正宗江浙风味宴席”尽管是戏里虚构的,却确实领会了江浙菜道的精髓,据了解,大约有二十万日本人居住在上海,将来,假如某位经营者开设了这种餐馆,也合乎情理。

上海市民同样对面条情有独钟,第四集中魏老板烹制的黄鱼面,令人会心一笑,九十年代的上海,黄鱼并非什么贵重食材,用它来配面,其品质层次,确实远逊于苏式面条的精致考究。

魏总,侬吃勿吃黄鱼面? 摄影/lucky是个拍妻党

上海居民喜爱苏式面条,家中常见的面条种类包括菜汤面、烂糊肉丝面、辣肉面以及炒面,这些食物吃来也就罢了。不过,有一种面条颇具特色,在电视剧第十九集中,宝总与玲子为筹备夜东京的开业,准备了装有两盒四如春冷面的礼盒,严寒的冬季里,这景象让人心中涌起暖意,喉咙也忍不住发痒,掐指一算,还有半年才能再次品尝。

上海的冷面,多采用蒸面制作,酱汁以花生酱调制而成,同时加入米醋和辣油,味道较为独特,讲究浇头的,常见有青椒肉丝、茭白肉丝、鸡丝等,光是想想口水就忍不住流下来,在上海,冷面上市,往往会引起媒体报道,不过现在,只能像宝总那样,保持沉默。

下午茶:凯司令的奶油点心,连爷叔也没办法拒绝的旧情

上海宁,对洋气的事物向来喜爱,改革开放刚启动那会儿,沉寂了十多年的弄堂里,开始飘出萨克斯风的旋律,伴随着咖啡的香气,南京路和淮海路上的居民,流行在午后享用茶点,购买糕点。

国际饭店就真是上海人不可割舍的老店 。 摄影/何琦

十四集里,梅萍总算爬到了高位,赶紧去拜访叔叔献殷勤,特意买了凯司令的糕点,很会选,我想,大概有掼奶油、巧克力哈斗,或者栗子蛋糕这些。只有这些考究的点心,才能显出梅萍想取悦叔叔再拉拢宝总的急切用心。

吃得人嘴甜舌滑,谁会不爱呢? 动图/电视剧《繁花》

很可能去港(玩),能够帮梅萍出出主意,另外一种点心,叔叔大概也会感兴趣,从和平饭店出来,步行不到两公里,从南京东路走到南京西路转角,那里有国际饭店的蝴蝶酥,即便到了今天,依然需要排队几个小时才能买到。

也许,这就是上海人的独特气质,年长些的人注重兼顾“节俭持家”——日常里寻觅些泡饭吃,能省下几文钱便是几文钱;同时也要“体面些”——每逢外出,必定衣着整齐、发型利落。若不信,不妨去某些餐馆瞧瞧,常有站着等候的老人,身穿西装革履,手持“长条凳”,也不喧哗,就安安静静地立在旁边,等旁人用毕腾出位置。

平常做人家,偶尔摆派头 。 摄影/傅鼎

上海的下午茶,是能看到不少“老克勒”的气派的。

晚宴:现实中的爷叔,可能一辈子也不曾踏足黄河路

宴席,乃《繁花》中段关键,述之前,先设一谜,黄河路这般喧嚣,诸位不妨一问,叔父可曾赴席?答案揭晓,现实层面,恐难成行。

实际上,若向家中年长者咨询,大约,真正曾在黄河路用餐的人,并不多。如今,在繁花盛势影响下,众所周知,黄河路上并无至真园,而是有苔圣园,以及如今声名不小的南国餐厅。

至真园原型—— 黄河路苔圣园。 摄影/傅鼎

那个年代的黄河路,确实非常热闹,聚集了众多商人,街景和电视剧里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听说,就是在那条路上,上海宁第一次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活蹦乱跳的海鲜,而剧中那个著名的椒盐大王蛇,其实就是小南国创业时的王牌产品。这条街从一开始,就瞄准了香港,把商业社会中那种强烈的欲望,毫不掩饰地展示在每一个门面上。

这时候,来自各处的旅客、城里的商人、过江的豪杰、本地的中介,都聚集在此地。吃什么都无所谓,但也并非无关紧要。港粤的菜肴,初次在上海引起轰动,而每道菜标出的价格,才是此地人们议论纷纷的焦点。

你仿佛点燃了我心中一把火。 动图/电视剧《繁花》

戏里的霸王别姬、仙鹤神针,虽是虚构,却也并非凭空捏造,在《繁花》书本中,金宇澄同样提供了一份清单:

第28章

当夜菜单(本埠吃客沈爷拟定):

凉菜有八样:上海的清色凉菜,四样鲜烤麸,咸味的鸡,马兰头搭配腐皮卷,镇江的肴肉,舟山的泥螺,老醋搭配蜇头,蜜汁烤制的叉烧

十道热菜包括:至真园清蒸刀鱼非常地道,明前龙井虾仁十分鲜美,田螺塞肉味道独特,草头圈子口感丰富,塘鳢鱼炖蛋营养均衡,金牌红烧肉色泽诱人,油焖笋清脆可口,蚝油牛肉鲜嫩多汁,香菇菜心清爽宜人,冰糖菜花甲鱼滋补养身。

汤:春笋腌笃鲜

两点心:老板娘秘制春卷,苏北老母鸡汤荠菜小馄饨

甜品:水果羹

这份单子,看得出是上海风格,和黄河路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显得更简单,小说和电视剧合起来看,可能才是它真正的样子。正是因为黄河路有些浮华,所以过去很多上海人其实有点躲着它,觉得它“不地道”、“像暴发户”。

图1 描绘仙鹤神针的场景;图2 展现霸王别姬的画面;图3 体现椒盐大王蛇的形态 图/电视剧《繁花》

黄河路上用餐,品尝的并非佳肴,而是世态炎凉。否则就不会出现姓汪的女士离开27号后预订不到包间的情况。至于像叔公这样的老前辈,一旦有生意上的应酬需要宴请,多半还是会选择梅龙镇、新镇江,或者功德林,毕竟还得顾及素食者的口味。

阿拉爷叔是最有派头的 。 图3摄影/李源文

宝总和李李在谈论生意时吃的热气羊肉——新兰居,实际上就是新梅居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宁海东路整条街因此变得非常热闹。如果要评选最具上海特色的美食,热气羊肉或许并不在列,它明显带有北方风味,采用同样的炉子,燃烧炭火,并且以芝麻酱作为主要的蘸料。

不过,涮羊肉来到上海,确实有些差异,所谓热气,并非来自炉火上的缭绕,也不是广东人吃羊肉后说的“上火呢”,而是指未经冷冻、冷藏的生鲜羊肉。

热气羊肉,关隘在于热气 。 动图/电视剧《繁花》

据了解,新鲜羊肉在冬季切下时会在户外升起热气,为了同没有热气散发的冷藏羊肉卷区分开来,所以形成了“热气羊肉”这个名称,口感方面,比起经过冷冻处理的羊肉,无疑更加鲜嫩宜口。那么,几份羊肉,配合黄酒,在寒冷的冬日里,能够让人吃得浑身冒汗,感觉身体完全舒展开来。

宝总和李李,品尝过滚烫羊肉,经历起起伏伏,多次纠缠,最终还是要离开黄河路。阿宝港,他生于思南路,邻近桃江路蕴含普希金气息——戏里那座铜像,恰好在汾阳路、岳阳路和桃江路交汇的中央,这是上海的根脉,从古至今,世事变迁,始终安静。

但是羊肉吃多了真的会“热气哦”。 图/电视剧《繁花》

普希金写,一切终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最终结尾,潘经理表示:最极致的是安静,这种安静,就是繁花的点睛之笔,依我之见,安静么,体现的是心态,是气度,人生在世,饮食最为根本,吃好喝好,默默无闻,方为上策。

彩蛋:《繁花》中的港片宇宙,王家卫致敬了这么多香港电影

《繁花》虽然描绘的是上海的风土人情,但上世纪80至90年间,香港凭借其举足轻重的经济以及流行文化引领者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将港式风格渗透到了宝总等人的日常之中。王家卫在《繁花》里反复向那个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致意。我们借助放大镜,从《繁花》里找出了这8个隐藏的致敬细节。

1.《跛豪》

宝总遭遇车祸受伤,腿脚暂时不便,拄着拐杖离开了医院,随后藏匿于隐蔽地点避世。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