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众多民众开始离家,投身于户外活动,钓鱼这项过去不太常见的运动慢慢受到关注。体验钓鱼的乐趣,必须配备一套合适的渔具,在全球各个水域边,每十根鱼竿中就有六根产自山东威海。现在,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看看这些细长的鱼竿是如何从威海走向世界,变成广受欢迎的商品的。
这根鱼竿出自记者之手,视频中它曾拉动过3吨重的汽车。这根钓竿专为深海船钓打造,使用者可以毫不费力地操控100斤的蓝鳍金枪鱼。虽然它的抗拉性能很强,但自身体积不大,用手指即可轻而易举地举起。
这根鱼竿性能出众的原因在于其制作材料为碳纤维纤维。在制造该产品的公司内,记者观察到碳纤维浸渍材料经过切割布料、粘贴布料、加热芯材、卷制管体等一系列工序,最终转变为鱼竿形态。当前,该公司的生产任务已经预定了直至七月份。
山东威海光威户外用品企业负责人苏屹透露,公司业务有超过半数在海外市场,2024年对外销售的渔具数量高达860万件,其出口创收比去年增长了18.7%。为了适应各国顾客的偏好,该公司的制造流程持续进行更新改进,现阶段正着力建设碳纤维预浸料自动化生产线。
威海的渔具行业,除了在商品研发上不断努力,还在持续改善制造流程。近年来,该企业着手开发自动化的生产装置,去年推出的相关产品迅速获得了众多顾客的关注。
一套完整的捕鱼装备不止有钓竿。近期,威海这家制造仿制鱼饵的公司工作繁忙,其产品百分之九十五都出口到国外。由于路亚钓法——这种依靠模仿水生动物活动来招引猎物的钓鱼技巧越来越受欢迎,高度逼真的印刷鱼饵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据消息,单个渔具包含上百种构成元素,在威海地区,所有这些部件能在一个小时内全部购得齐全。得益于完整的产业环节支撑,威海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渔具设计、生产中心。
山东省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邢海波表示,威海渔具整个行业每年创造超过百亿元的价值,其中钓竿的年生产量就达到四千万根,其销售量在全球市场上占据超过六成的比例。
贺小松:从做得出到做得好 渔具出海乘风破浪
1981年,中国首个玻璃钢钓竿在威海问世,威海渔具产业由此开启,历经四十余载持续成长,规模日益扩大。下面,我们认识一位与威海渔具产业同行的贺小松,听他讲述与渔具行业共同进步、不断创新的经历。
贺小松担任公司技术部门负责人,经常需要接收客户送来的物件,并与团队成员探讨,以便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寻找灵感。虽然他对钓竿的制作工艺非常熟悉,但这位来自海边的人,在加入这家公司之前,实际上从未接触过钓竿。
2005年,贺小松从青岛某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同年以首批新人的身份进入公司从事设计研发工作。他至今仍清晰记得,刚加入团队时老同事们对他的期望,起初大家认为只要把鱼竿制造出来就行,后来则要求把鱼竿做到更精良的水平。
贺小松跟老师傅们请教技艺,在设备、图样、材料跟仪器上专心研究,持续在技术部门跟制造场地往来。随着技艺越发纯熟,他也着手探索新的门路。
制线是钓竿制造的一个关键步骤,以前一直靠人手完成。贺小松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针对自动编线工艺和设备进行了研究突破,使得生产效能增加了五倍,瑕疵率减少了十分之九。
大量标准化的生产机器开始应用,使得贺小松的设计创新获得了更广阔的天地。
贺小松伴随着产业逐步发展,是中国制造的渔具从黄海区域走向世界市场的见证者,也是民族品牌渔具从无到有的目击者。目前停放在库房中的这两台机器,是他创业初期的根基,也是他再度出发的据点。
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经理贺小松表示:这一设备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我们起初不具备开发这种设备的能力,后来通过建立自己的配件厂和设备研发厂,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它的出现也激励我们持续进行创新和改进,使公司能够逐渐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智造硬实力成就“百变”可能性 中国渔具热销海外
国产渔具已历经四十余年成长,其外销体量持续增长,中国产的渔具正被全球更多地区的民众所采用。面对各式各样的国际市场要求,国产渔具究竟依靠哪些因素赢得了市场的肯定?
这家经营渔具出口已有四十年历史的公司,其管理者表示,工厂刚建立时,产品仅销往日本和韩国,近年来伴随出口业务的逐步扩大,销售额也持续增长。
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浩表示,销往的国外地区范围广,各个地方的购买偏好存在差异,所以公司出口的商品单次出货量不大,但种类丰富。在业务最繁忙的时段,公司每天制造的产品型号能达到将近一千种。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客户的特殊要求,公司去年引入了自动化生产安排技术。
生产效率进步了,国外客户也增多了,公司对各区域市场需求研究得更深入了,有些海外买方可能在销售方面更厉害,但在产品设计上不一定行,还有些买方对生产制造环节不太清楚,所以公司特意安排了专人负责对接。
国产渔具在外形上不断改进,触感上持续优化,功能上持续提升,产量上持续增加,创新上持续突破,更新上持续加速,正用无数种可能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