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泊(Opal)被称作是汇集了各种宝石的精华,同样也被看作其价值堪比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猫眼这五大珍贵宝石。自20世纪起,知名珠宝品牌卡地亚、蒂芙尼等纷纷设计制作了多种高级定制欧泊饰品,令这种宝石重新焕发了百年的时尚光彩。然而,部分欧泊存在褪色和失去光泽的问题,对于收藏者而言,应该如何预防此类状况发生呢?欧泊的收藏价值又该如何鉴别呢?
行家:欧泊市场价格被低估
羊城晚报报道,关于市场价值,欧泊能否媲美那些公认的五种顶级宝石,包括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以及金绿猫眼,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陈永洁认为,纵观历史,欧泊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一百多年前,澳大利亚发现了欧泊矿藏,这种宝石便始终位列最珍贵的宝石品种之中。在中国宝石研究领域,对欧泊的认识相当有限,许多教材将其归入半宝石范畴,这种做法完全错误。欧泊历来是皇室成员专属的贵重宝石,其稀缺性和绚丽多彩的颜色,是其他宝石无法相比的。
当前缅甸鸽血红3克拉无烧的价位已突破百万。相比之下,欧泊的价值显然未获应有认可。
一九九七年,由狄敬如教授编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神圣华丽之石——欧泊》一书里,能够明确看到那个时期欧泊同红碧玺的价格对比情况。同等品质的红碧玺,3克拉的单价是70美元,15克拉的单价是240美元;相比之下,同等级别的黑欧泊,2克拉的单价需要1000美元,超过10克拉的最上乘黑欧泊,单价能达到7500美元。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大约是三十倍。通过这样比较,欧泊的价值理应远超其余珍贵宝石。有人指出顶级欧泊的身价应当超过钻石,此观点我亦赞同。
羊城晚报:欧泊如今在国际上处于怎样水准?在澳洲、美国以及欧洲的珠宝拍卖场合,有没有出现价值极高的藏品?
陈永洁表示,欧泊在海内外一直备受推崇,不过顶级欧泊在拍卖场合并不容易见到。尽管澳大利亚欧泊的开采量极为有限,仍然有一定数量被收藏家所持有。之所以拍卖会上难以寻觅,推测是因为收藏家都倾向于保留品质上乘的欧泊,导致流通市场中的供应显得相当稀少。
不过这些年,卡地亚、梵克雅宝、萧邦、迪奥、蒂芙尼这些名牌都制作了诸多欧泊饰品,而且这些饰品大多价值非常昂贵,通常高达百万美元以上,它们一般都会在环球最顶级的珠宝展览上亮相。某些顶级奢侈品品牌制作的欧泊饰品里,欧泊虽然算不上最上乘,不过制作者通常会倾注大量心思进行构思,这种设计并非普通人能够模仿。
变彩决定欧泊价值
羊城晚报报道,评估钻石品质需依据颜色、纯净度、大小及切割工艺这四项核心要素,而地域来源并不在考量范围内,那么,怎样来衡量欧泊的身价呢?
陈永洁:欧泊的价值评估是市场最让人费解的环节之一。由于出产量稀少,多数购买者难得见到众多欧泊饰品或原石,因此鉴定工作也相应复杂。通常宝石的定价依据四个主要标准,分别是色彩、重量、纯净度以及琢磨工艺。以色彩为例,红宝石中最为昂贵的是鸽血红品种,蓝宝石里最贵重的则是皇家蓝款式。然而欧泊色彩丰富多样,单是一块欧泊就可能同时呈现红黄橙绿蓝靛紫七种色调。
欧泊的来源地差异显著,全球范围内存在三个关键产地,分别是澳大利亚、非洲埃塞俄比亚以及美洲墨西哥。澳大利亚以产出澳洲黑欧泊和白欧泊闻名,埃塞俄比亚则盛产白欧泊,墨西哥则主要出产火欧泊。虽然所有欧泊的化学成分都是含水二氧化硅,但由于形成过程各异,非洲产欧泊与澳洲产欧泊在比重、外观及稳定性等各项指标上完全有别。澳洲的欧泊品种多样,欧泊在澳洲有不同产地,昆士兰地区专门出产铁欧泊,南澳洲则主要产出白欧泊,此外也伴有少量黑欧泊,新南威尔士州以黑欧泊为主,并且伴有少量白欧泊,闪电山是这一州的欧泊主要产地,距离闪电山三百公里外的白崖地区,则专门出产白欧泊。
梁迪邦谈到产地问题,国内欧泊证书目前不标注产地信息,因为国家标准没有相关条款。许多市场欧泊鉴赏家能够依靠经验,通过外观特征来辨别欧泊的来源和种类。例如,澳大利亚多数传统产区的矿脉呈线性分布,在围岩中似脉络延伸,因此欧泊通常呈现扁平形态。非洲的矿床环境与澳大利亚存在差异,其出产的欧泊则显得更为厚实圆润。
澳洲欧泊的色彩变化比较真切,光亮度、色彩鲜明度和色调纯度都更为突出,非洲欧泊的色彩变化则显得有些虚幻,光亮度、色彩鲜明度和色调纯度也相对弱一些。有人形容澳洲欧泊的色彩变化如同油画般厚重,而非洲欧泊的色彩变化则更像是现代电子图像的质感。墨西哥的火欧泊在外观上差异显著,一种类型完全不呈现虹彩,其色彩是极为明亮的橙红,另一种则带有虹彩,整体较为通透,虹彩效果十分突出。
当今宝石领域,众多品种的评估常参考钻石的衡量体系。针对欧泊,纯净度以越纯净越佳为原则,然而此项特质对其价值影响甚微。在造型与打磨方面,椭圆形的扁平状饰面最为理想,能最佳呈现其色彩斑点。其次可接受不规则形状且无包裹体的较大块状饰面,再次之是有包裹体的款式,而观赏石则被视为品质最低的类别。重量方面,分量越重通常越受青睐。
实际上,评估欧泊的珍贵程度主要看它的色彩,色彩包含整体色调和变幻效果。无论由专家鉴定还是市场收藏,整体色调可分为:白色欧泊,它的底色是白色或浅灰色;黑色欧泊,它的底色是亮度不高的黑色、深蓝、暗绿、棕褐等颜色;火欧泊,它的底色是橙红色;另外还有一种是国家标准没有说明但行业内已有分类的“水晶”欧泊。
欧泊呈现的变幻色彩,源于其二氧化硅的球状构造,光线照射到这种独特构造上,便会形成变幻的光斑效果。这种变幻色彩是欧泊的核心魅力所在,因此,人们收藏和交易欧泊时,主要看重的是它的色彩变幻特性。欧泊呈现出变幻的色彩效果,主要可分为三类:泼墨状、针状和片状,其中单块色彩区域越宽广,其市场价值就越高,因此片状欧泊尤为珍贵,在色调方面,红色系通常最为昂贵,倘若色彩组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价格也会相应提升。欧泊的品鉴标准在欧美地区会特别关注色彩的形态,常见的纹路类型包括稻草状、星云状、指状纹以及补丁状等,超过十种不同的样式,其中最受推崇的是补丁纹(也称作小丑纹),这种纹路由小方块色斑巧妙拼接而成,极为少见,因此市场价值也最为昂贵。
只有部分欧泊会走水走色
羊城晚报报道,众多收藏者对欧泊的稳定性存有疑虑,害怕其会褪色或失去光泽,那么,所有欧泊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吗?又能否借助权威评估来确认某颗欧泊是否具备持久性?
梁迪邦说,水渍和褪色通常表现为失去光泽或出现裂纹,澳大利亚欧泊和墨西哥欧泊(在这一点上)的记录中几乎没有这种情况,然而许多埃塞俄比亚矿区出产的欧泊会出现类似问题,不过并非所有非洲欧泊都有这个现象。埃塞俄比亚几个老矿区出产的某些欧泊存在这种现象,有时是因为使用射灯时温度过高,或者佩戴时进行洗澡、洗头,存放时浸泡在水中等情况下,都可能导致失去光泽或开裂。这些矿区生产的欧泊,其内部孔隙相对较多,二氧化硅的球状构造若是遭到破坏,其呈现的变彩现象便会消失。
不过,2008年埃塞俄比亚出现了一个名为Wello的新矿点,该地开采的欧泊,其品质特性与澳洲产的相仿,日常佩戴时不易褪色或开裂。在维护方面,不提倡遵循网络流传的“泡水养护”方式,所有产地的欧泊,都适合日常佩戴,随后用干燥柔软的绒布进行清洁即可。
现在,通过实验室检测无法判定欧泊是否稳定。然而,网上流传的所谓“非洲欧泊并非真欧泊”的说法并不准确。无论是专业研究部门还是权威评估机构,都不会否认非洲欧泊的资格。在宝玉石领域,购买者有时会凭借个人偏好,狭隘地解释某些标准来推动市场炒作,类似过去和田玉的情况,最终国家标准就明确了该名称与地域无关。
我主张,对于刚开始收藏、还分不出非洲欧泊和澳洲欧泊的爱好者,购买时不妨挑选陈年的欧泊,这种选择比较稳妥。通常情况下,欧泊在库房存放两三年后,性质就会变得相当稳定。不少缺乏经验的人会认为非得买最新款的,其实只要宝石没有受到损伤,它的价值并不会因为年份新旧而有所差别。
陈永洁:国内市场上常见的欧泊多来自非洲,许多非洲欧泊存在开裂或失去光泽的情况,部分购买者因此觉得所有欧泊都有此类缺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优质的矿区出产的欧泊不会遇到这类状况。我曾在南澳博物馆见过一枚百年前开采的欧泊原石,其状态与新鲜开采的几乎相同,这充分说明欧泊本身相当稳定。消费者有这 样的误解,是因为劣质欧泊让优质欧泊背上了黑锅。
我也曾进行过一项测试,取一块非洲欧泊与一块澳洲欧泊,各自浸入水中,非洲欧泊经水泡后,其色泽便逐渐褪去,自水中取出半小时后,颜色又重新显现,而澳洲欧泊则毫无动静。
不建议去旅游区购买欧泊
羊城晚报报道,国内众多购买者坚持,从珠宝原产地直接选购最为理想,这种观念对欧泊是否同样适用呢?
梁迪邦认为,根据他的认知和阅历,任何玉石类别在景区购买都不算是最佳途径。在不够规范的景区,未必能给予购买者充分的保障,而且价格方面也不是最划算的。他更倾向于在国内正规店铺购买,这样质量更有保障。由于在国内欧泊并非主流商品,因此经营欧泊的都是专业人士,收藏家购买时也较为安心。
陈永洁:不少去过澳大利亚旅游的人或许会感到不解,在澳大利亚当地其实很难找到品质上乘的欧泊,这主要是因为澳大利亚虽然是优质欧泊的重要出产国,却并非主要的市场。优质的欧泊通常都会被销往美国和欧洲地区。即便是在澳大利亚境内发现了专门销售欧泊的店铺,由于当地的人工费用和店铺租金都比较昂贵,并且销售量不大,所以好的欧泊售价也会相当高。
有顾客打算亲自前往澳大利亚的矿区选购欧泊,然而,这些矿区位置十分偏远,不易抵达。倘若不是行业内的专业人士,矿区的店铺主要售卖的是旅游纪念品,很难购得品质上乘的欧泊。而实际从事开采工作的矿工,一般消费者根本无缘见到,因为他们全都专注于采矿工作。
羊城晚报报道,关于欧泊,人们想知道它是否和红蓝宝石、祖母绿一样,有被国际认可的通过加热或注油等人工方法改善的方法,这种处理过的欧泊,是否能够被准确识别出来。
梁迪邦:确实存在,欧泊的改进手法有四种:浸无色油、染色、填充和贴膜。其中浸无色油算作一种改进,在鉴定证书上不会注明,因为经过加油处理的欧泊仍被归类为天然欧泊。欧泊加油的用意和祖母绿相似,主要作用是提升观感,主要针对那些质地较松散、带有细微裂纹的欧泊。
染色工艺、填充手段和覆膜工艺,在欧泊鉴定证书里都会被注明。染色工艺涵盖烟熏和糖酸浸渍,都是为了模仿黑欧泊,辨别起来并不困难。通常经过糖酸浸渍或烟熏之后,色斑会呈现颗粒状,表面会出现一些黑色的小点,色斑结构可能被破坏,显得不太自然。烟熏形成的所谓“黑欧泊”,其黑色仅限于表层,如果透光观察,会发现内部仍然是浅色的。这种加工方法,鉴定机构会在证明文件上写明“染色欧泊”或者“欧泊(经过处理)”。
填充也算作一种加工手段,通常通过注塑工艺来提升欧泊的耐久度,这种方式适合出现裂纹的欧泊。另外,覆膜处理通常在欧泊底部加上深色层,目的是让色彩图案更加突出。虽然经过这类处理的欧泊属于优化品种,但珠宝师在设置镶嵌时,为了充分展现欧泊的变色效果,也常常会在底部放置深色衬底。
事实上,非洲欧泊的产出量非常可观,导致许多人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对其进行改良或加工,品质不佳的非洲欧泊常常被直接废弃。在检测环节中,我们也很少遇到经过优化加工的欧泊。
欧泊中,有些种类被归类为“人造宝石”,例如常见的拼合欧泊,包括二层石和三层石等。当然,也有通过实验室人工制造出的欧泊。实际上,拼合欧泊可以由两块完全天然的物质组合而成。比如,二层石通常由一层薄的表层欧泊与石英底座或围岩粘合而成。三层石则是在二层石的基础上,再在顶部增加一层透明的保护层,用以保护硬度相对较低的欧泊。近年来,市场上颇为流行一种镶嵌式欧泊,它由众多欧泊碎块组合而成。这种镶嵌欧泊在海外广受欢迎,且售价相对平易。至于人造宝石,是在人工环境下复现欧泊自然生长条件而制成的,不过可以通过简单方式加以辨别——天然欧泊的色彩变化呈现平面效果,而人造品则展现出立体柱状纹路。
现在,具备相应资格的检测机构能够比较轻松地区分欧泊的优化做法、处理手段以及人工制造,不过要分辨出人工制造的红欧泊则稍微复杂些,这是由于有些红欧泊并不具备变彩效果
欧泊价格稳定不会大起大落
羊城晚报询问,国内当前可以颁发欧泊评估证明的场所数量是否充足,国际上公认的欧泊评估文件具备何种特征
梁迪邦:国内可以开具欧泊鉴定证明的场所数量不少。购买者审阅欧泊鉴定证明时,首先需要确认其是否具备相应资格,例如具备国家级实验室认证和计量认证(CMA)的,或者带有国际认可(CNAS)标志以及国际通行认证的。有鉴定证明同样能为购买者提供保障,从不同角度看,由于证明上会记录许多信息,购买者阅读后也就相当于对这种宝石做了宣传。
羊城晚报报道,中国欧泊市场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如何?欧泊的价值是否会像前些年的碧玺、南红、海蓝宝那样出现大幅度增长?
陈永洁表示价格会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如果欧泊没有受到追捧,它的价值就会稳定在当前水平,因为现阶段的价格主要反映的是开采所需投入。假如未来几年欧泊成为热门选择,大量需求涌现,其价格必然会出现上涨。根据现有情况判断,欧泊在国内的知名度持续提升,倘若形成抢购热潮,届时它的价格走势将难以预测。
梁迪邦:欧泊向来是经典玉石的一种,在西洋的珍藏风习中历史颇深。它的身价曾一度居高不下,几乎媲美金刚石。然而当时,专门贩卖古雅玉石的商贩们开始散布欧泊会招致灾祸或不幸的流言,致使它的价值骤然下挫。直到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将五件欧泊分别赠予五个女儿,才消除了这种无稽之谈。从此以后,欧泊又重新在欧洲风靡一时。
欧泊属于稳定的中高档宝石,价格波动不大,近年持续稳步攀升,因此很适合作为收藏品代代相传。建议购买欧泊时向商家索要权威鉴定文书,这样能确保品质,毕竟这种宝石对多数人来说还比较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