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地铁18号线的巨型宣传画时,我仿佛瞬间被拉回到2012年。
先前在社交动态里看到,有个校友抱怨它打折促销好似“末日大撤离”。
七年间,有人从校园宿舍搬到租赁住所,品牌三次尝试进入中国市场失败,第四次借助宣传海报宣告回归,再次出现在早高峰时段。
第一次听说 21,是2008年在常熟。
朋友带回来一包打折后只要19元的T恤,上面的图案洗过一次就剥落,如同破碎的承诺,连一个夏天都没能维持。
那个时期,国产的淘宝热门商品尚未形成规模,ZARA刚开始进入北京,没有人预料到这种美国风格的甜美潮流会失败得如此迅速,仅仅一年之后,店铺就直接停业,甚至没有进行清仓处理,仿佛是短暂存在的学生组织,只留下满地彩色的塑料衣架。
再次探访时,挑选了上海的南京西路和北京的APM,将它们装饰成粉色的摄影背景板。
最夸张的时候,试衣间排队两小时,出来就像刚拍完MV。
那年流行“千禧粉”,连奶茶都做成独角兽色。
它不会做淘宝的提前售卖,也不懂怎么做网红同款商品,等到2019年店铺关闭的时候,工作人员在小红书上发布视频,说最后三天,所有商品只需十元,收银台变成了废品处理站。
青春落幕得挺狼狈。
初次尝试,标榜线上线下全方位覆盖,实际开设的店铺却寥寥无几,公众号内容也停留在“春季新品”阶段——那个春季尚未完全结束,品牌就已经宣告终止。
回顾其表现,它宛若同窗中那个总抄袭功课却总是迟到的学生:旁人都已通过抖音直播抢购,它还在大肆派发折扣券。
转眼到了2025,这次主角换成唯品会的亲儿子“橙迪”。
地铁广告投放并非随意,而是重点选择18号线,这条线路沿途经过张江、御桥、龙阳路,这些区域程序员聚集程度极高。
程序员不逛商场,但会刷小红书、蹲唯品会清仓。
这个方法很巧妙:让那个过去去参加万圣节庆典的小姑娘,现在转变为下班后给女友购买小礼物的年轻小伙。
有人质疑:这年头谁还追快时尚?
直播间39块卫衣一上线秒没。
但须牢记,其看家绝技在于“数量多且价格优惠+欧美街头流行款式”,而唯品会最精于“品牌剩余商品+限时折扣促销”,两者一旦相遇,好比存货遭遇甩卖,激烈碰撞。
有消息称,首批推出的牛仔裤,直接对标当年的热门款型,售价为79元,仅是优衣库U系列的一半,准备了十万件,仓库位于昆山——距离上海仓库仅30分钟车程,下午下单,次日地铁口的自取柜即可收到。
困难摆在眼前:UR将新品更迭时间缩短为七天,三彩在小红书发起的“甜美酷辣女孩”话题,总观看量达到两亿。
要扭转局面,关键不在于热情,而在于怎样让顾客在浏览手机时迅速被吸引点击进来
当前泄露的方案是:将店铺的试衣房改造成内容制作场所,镜子配备环形照明设备,顾客扫描后即可获得九张应用了滤镜效果的照片,同时系统会自动生成话题标签#今日宛若剧集中人#。
选择是否购买,属于顾客的权利;然而,一旦完成购买,系统就会记录下您的偏好,在后续浏览时,推送内容或许会是“朋友推荐的商品特价优惠”。
当年嘲笑它“土快”的那批人,如今成了小红书吐槽区KOL。
品牌方也学精了,评论区不删不拉黑,反而主动认领:“土?
好的,来个季度的联名,把千禧风潮玩到骨子里,色调也给你重新调校过。这招子确实大胆,把负面评价变成段子,反差也能出效果。
最终能否保持稳定,取决于两个关键条件:退货比例必须限制在百分之十以下——唯品会提供的供应链并非无偿;九十天内再次购买的比例需要超过百分之三十,这样才算成功把握住“青春第二春”的机遇。
其余的情怀、地铁海报、限时联名,都只是在流量里撒糖。
糖吃完,没人愿意再买账,就是第五次告别。
所以,别急着为“青春回来了”落泪。
先进入唯品会页面,输入“热销款重新上架”,评估七十九元的牛仔衣是否划算;接着将其加入心愿单,留意它是否会在三天内减价至五十九元。购物场所如同情感纠葛,率先投入感情者往往容易吃亏;然而擅长运用折扣信息的人,总能找到合适的时机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