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上的“影子蛋糕店”:跨千里接单赚差价,证照系盗用

日期: 2025-09-13 02:07:55|浏览: 5|编号: 13118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最近,辽宁黑山的王女士向澎湃新闻表达了她的情况,她丈夫利用外卖平台为她挑选生日蛋糕,在众多可供选择的蛋糕店中,他选了一家看起来较为气派的店铺,店名是“金冠蛋糕”,而送货地址填写的是他们所居住的小区,但这家店的地理位置却在两千多公里以外的成都。

王女士表示,根据以往观察,外卖应用上显示的商家通常离取货点不远,她丈夫误以为是系统故障,于是通过平台联系了商家,对方回应称,“我们总部在此地,黑山县另设了分店”,并且商家详情页也标明“欢迎莅临总店”。

蛋糕送到了,王女士一看,不是想象中的“金冠蛋糕”做的,而是她家旁边那家“特别小、特别便宜”的“光明蛋糕”。而且,点单时说的动物奶油也变成了植物奶油,味道很差,结果全都扔了。

他购置了一款标价288元的,8寸规格的,打折后支付了270多元以上的产品。王女士表示,她到“光明蛋糕”那里打听过,有相同样式、尺寸为9寸的蛋糕,该店“仅售50元”。换言之,面向成都的“金冠蛋糕”跨区域承接订单,再转手给消费者所在地的低价蛋糕铺,以此赚取中间的价差。更令人意外的是,那家名为“金冠蛋糕”的实体店地址处,如今经营着一家售卖床单被套的店铺,该店铺公开的营业执照很可能借用自前者,并且其展示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则疑似是伪造的文件。

王女士的经历并非偶然现象。澎湃新闻记者近期展开调查,发现美团外卖、饿了么等主流外卖平台上,存在众多“幽灵蛋糕店”:这些店铺盗用正规商家的经营场所信息、相关执照以及食品经营许可,甚至可能伪造这些文件,然后通过外卖平台承接其他城市的订单,再转交给距离收货地最近的合作商家,以此牟取高额利润。

有人分享遭遇“隐形甜品屋”设局的情形,这些照片都是澎湃报业传媒集团记者何利权拍摄而成的

“跨城”接单后再转单,居中赚差价

9月10日,澎湃新闻记者以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某居民小区为收货地址,在“美团外卖APP”上查找蛋糕店,发现只有少数店铺位于盐亭县城,另外还出现了14家来自成都、杭州、南京乃至长春的店铺。

“麦香园”是家蛋糕店,位置在百公里外的成都温江。店家售卖的蛋糕价格多在288元到488元之间,有各式各样的主题和样式。记者挑选了一款以“感恩教师节”为主题的蛋糕,尺寸为八寸,店家介绍使用的是进口奶油,并且是新鲜制作的,承诺全城2到3小时能够送到,优惠后的价格是281元。

与商家交流时,记者询问为何该蛋糕店未在盐亭经营,商家表示,“麦香园”属于加盟性质,外卖应用上显示的是总部地址。两小时后,盐亭县城一家名为“XX西饼”的烘焙店配送了蛋糕,该店离取货地点不足千米。

一旦顾客发觉这些面包房并非本地经营并表达疑问,店家常会声称属于某个大型品牌,而注册地址则标注为“总部所在地”。

记者冒充蛋糕购买者的朋友,向“XX西饼”的员工打探价钱,对方透露这款蛋糕售价139元,如果上门自取,价格还能优惠些。这名员工同时表示,对“麦香园”蛋糕店的情况并不清楚。第二天,记者又联系了“XX西饼”的员工,对方却表示,之前提到的蛋糕实际价格是268元,这个订单是“某个外地的顾客借助转接平台直接下达的”,里面包含了蛋糕的样式、使用的材料以及接收货物的地址等细节,“他给我们付了款,我们这边只负责按照要求制作并寄送。”

在“美团外卖APP”上,澎湃新闻记者把收货地址设定为四川遂宁的一个乡镇,通过搜索发现蛋糕店,只有本地的一家店铺,其他十多家都标示在成都、杭州等城市。例如,“麦甜坊蛋糕店”在平台上登记的地址是成都市温江区,这家店也表示,他们的分店和加盟店,无论在哪里下单都能提供配送服务。

记者挑选了一个价值268元的生日蛋糕,那家位于乡镇且经营多年的某品牌蛋糕店很快将外卖送到了指定位置。当记者询问时,派送蛋糕的店员拒绝透露具体费用,不过她表示,“我们蛋糕店总部与他们是合作关系,款项是按月结算的。”

另一个知名送餐应用“饿了么”也存在类似情况。澎湃新闻工作人员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某社区作为接收地点,查找到的蛋糕铺子很多位于武汉、西安等城市,并且在网页上展示的顺序比较靠前。其中有一家叫做“黛米蛋糕”的店铺,系统信息显示其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某个社区。9月12日当天下午,工作人员以132元优惠价格订购了一个6寸的草莓水果蛋糕。

在订餐应用里查找糕点铺子,常能发现远在数百里地甚至上千里地的店家。那些店家大多没有实际店面,其地址和资质信息都是仿冒的。

这家饿了么上的店铺,与美团外卖的商家类似,都宣称“黛米蛋糕”是连锁品牌,并且声称在淅川设有分店。然而,当天记者实际是在淅川县城一家名为“XX烘培”的小店拿到了蛋糕。该店的工作人员表示,这种蛋糕的售价只需80元,不过他们对于订单是如何送达他们手中的问题,拒绝透露具体情况。

有业内人士表示,所谓的“转单平台”通常就是指QQ群之类的组织,商家在外卖平台接了跨城的订单之后,会转给距离送餐地址近的店铺,并以此赚取差价,这种做法虽然能让本地蛋糕店接到一些生意,却对当地市场造成损害,之前已经向平台和市场监管部门反映过类似情况,但并没有得到解决。根据澎湃新闻报道,通过QQ搜索“蛋糕”“转单”等关键词可以查到,确实存在许多名为“全国蛋糕转单”的QQ群组,部分群组在接纳新成员时会索要蛋糕铺的具体地址和联络信息。

对于购买者来说,一旦决定光顾那些“跨区域承接订单”的面包房,不仅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而且收到的糕点品质、清洁程度等方面或许无法令人放心。

澎湃新闻记者向一家招牌为“皇冠蛋糕”的店铺订购了价值276元的“网红蜘蛛侠蛋糕”,该店地址在成都市温江区。接受订单后,店家将业务转交给离记者家较近的另一家分店处理。澎湃新闻随后在一条商业街的二层找到了负责配送的蛋糕店。这家店虽然设有店面,但仅承接外卖业务,店内环境显得有些凌乱。其老板告诉记者,同款“网红蜘蛛侠蛋糕”蛋糕卖130多元。

在先前提到的“皇冠蛋糕”店铺的外卖反馈区域,部分顾客明确指出下单的商家和最终派送蛋糕的商家并非同一家,蛋糕品质糟糕,价格与价值不符。情况更为严重,有顾客反映,虽然已经支付了款项,但最终并未收到蛋糕。

平台登记地址和证照均系盗用

这类以城市间订单流转赚取差额利润的“蛋糕店”,实际运营状况究竟如何?澎湃新闻记者外出考察了数家在外卖应用上公布的类似糕点铺的地址,见到这些糕点铺没有实际店铺,而是盗用了该地址上真实商家的经营执照和食品经营资质,上传到外卖应用上,甚至有糕点铺的“食品经营资质”存疑是伪造的——如此一来,一个个“幽灵糕点铺”就混入了外卖应用里面。

辽宁黑山的王女士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她丈夫在“金冠蛋糕”美团外卖商家那里为她订购了生日蛋糕,消费了270多元,然而实际送达的却是黑山县本地的一家店铺,该蛋糕的市场价值仅有几十元。这家名为“金冠蛋糕”的商家在外卖平台填写的地址位于成都市高新区(西区)合作路某地,其提交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信息表明,实际经营主体是“高新区某床上用品经营部”。

王女士此前已向美团和成都市高新区(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反映情况,该店铺目前已被暂停服务。9月12日,澎湃新闻记者前往该地址调查,发现实际经营一家床上用品商店。店主表示,前几天市场监督管理局人员突然到店检查,说明其“遭遇投诉”,自己感到十分困惑。

我与那家蛋糕铺毫无牵连。店家表明,网上平台公示的营业执照确系本人持有,然而其售卖的是寝具类商品,并未获取“食品行业营运资质”。王女士补充说,成都市高新区(西区)的市场监管部门职员也确认,经过核实,名为“床上用品经营部”的店铺从未申请过这项许可。这表明,名为“金冠蛋糕”的商家挪用了被褥售卖点的所在位置和经营许可文件,同时“食品行业合法凭证”的真实性存疑。

外卖平台上有个伪装的蛋糕铺子,报的地址是成都郫都区一家卖床单被套的店,店主说他的经营许可被别人偷用了。

麦甜坊蛋糕店在外卖平台填写的地址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德全中街某个地方。澎湃新闻报道他们去那里实地考察过,发现德全中街位置比较偏,大多是住户自己盖的房子,而那家门面现在开的是个旅馆,不是蛋糕店。另外,这个蛋糕店上传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上的店名是“温江觅食零食铺”,店址也是德全中街那个门面,实际经营人是“雍圳”。客栈的员工和邻近的商家都说,没听过“麦甜坊蛋糕店”和“温江觅食零食铺”,也不认识“雍圳”。

那个所谓的“皇冠蛋糕”地址,实际上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柳浪湾北二街某地,那里经营的是一家西点店,并不出售蛋糕产品。9月12日,该西点店负责人陈帅(化名)告知媒体人员,这家“皇冠蛋糕”对外发布的外卖平台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都是真实的,并且都是他本人持有的。

另一家“影子蛋糕店”也挪用了成都某西点作坊的地址信息,还套用了它的执业许可和食品经营凭证。

这些人怎么会持有我的证件?陈帅立刻联系了蛋糕外卖平台登记的联系电话,起初对方并不清楚他的来意,面对他的质问,却一直强调“店铺在柳浪湾北二街”“在全国各地设有分店”,陈帅对此感到十分恼火,不再愿意继续沟通,要求他们立刻停用我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并取消相关操作。对方连声答“好”,随即挂断电话。

陈帅发起的“网络揭假”行动迅速见到成效。据澎湃新闻报道,9月13日,那家所谓的“皇冠蛋糕”店铺在外卖应用上已经消失不见,相关内容无法检索。

这家名为“黛米蛋糕”的店铺,在饿了么平台上的位置标注在武汉经开区某个小区周边,其公示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信息,地址完全相同,然而这些证件的持有者是另一家超市,该超市的核准经营项目中并未包含制作或销售裱花蛋糕的业务。

澎湃新闻记者发现,该平台“商家资料”部分附有一张店铺图片,招牌上印着“黛米蛋糕”四个醒目字样,并附带一个联系电话。记者尝试拨打此号码,接电话者自称是黛米蛋糕的经营者,但表示其店铺实际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并且并未在“饿了么”平台开设过店铺。这家蛋糕店在“饿了么”平台上并非正规经营,不仅涉嫌挪用武汉某家超市的资质文件,还直接盗用了位于太原的黛米蛋糕店的照片,意图进行伪装。

这些现象只是外卖平台“隐蔽蛋糕铺”问题的部分显现。记者从外卖应用中随机挑选了若干家被怀疑“异地承接订单”的蛋糕铺,观察到它们公布的资质文件中,“负责人信息”部分包含了各种店铺类型,例如杂货店、茶饮店,也有商业机构,甚至还有一家经营毛血旺的餐馆。

一家也叫“皇冠蛋糕”的美团外卖商家,其提交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表明,这家店坐落在成都市崇州市永和大道,经营主体为“XX副食店”。澎湃新闻报道进行了实地探访,确认该地点确实有一家副食店,位置比较偏僻,店铺只由老板娘一个人负责,但她不清楚店铺地址以及相关证照是被“什么时间、怎样被他人冒用的”。“可以肯定的是,我这里不卖蛋糕。”老板娘说。

“影子蛋糕店”应该如何监管

一位糕点行业的相关人员向澎湃媒体透露,一些热衷于“介绍单”的外卖商家可以看作是“中间商”,“他们只负责网络营销推广,吸引顾客后,马上联系附近的合作烘焙店来完成制作”;至于搜索界面中会显示几百里甚至上千里之外的商家,“这可能是外卖应用推出的‘付费推广’,商家可以付费来获得广告展示机会”。

这类中间商并不自行制作糕点,而是能与具备资格的制造方建立协作关系,也就是向对方采购商品,之后再转售给购买者,这种做法是合理的,该专家表示。然而,他显然忽视了这些所谓的中间商在进行自我宣传和吸引顾客关注时,给市场秩序造成的干扰。

2018年6月,已有新闻报道外卖平台上有商家进行“跨城接单再转单”的操作,当时美团对此进行了针对性治理,也处理了相关店铺。然而,到现在这类行为在外卖平台依然存在,甚至出现了借用、编造证件的情况。

2018年1月1日生效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网上餐饮服务商家及第三方平台都做了详细规定。网上餐饮服务商家必须在自身操作场所制作食品,不能把订单交给其他食品商家加工;而且必须拥有实体店铺,并依法获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不能超出经营许可范围。

作为网络餐饮的中间服务环节单元,需要对合作商家的餐饮行业合法资质进行核实,记录其机构名称、所在地点、法人代表或主要管理者以及联络渠道等资料,务必确保餐饮行业合法资质上所注明的经营地点等授权内容确实无误。

一旦外卖平台察觉到入驻餐饮商家有违规行为,就必须马上进行阻止,并且立刻向商家所在地的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单位进行汇报;如果发现的是重大违规行为,平台应该立刻终止为其提供网络交易服务。

重庆周立太(成都)律师事务所陈绍坤律师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平台有责任确认实体店铺的真实性,这项责任不仅限于店铺注册之前,还应当周期性地进行考察,以此来防止商家营业执照及食品卫生许可证等信息被挪用。另外,平台一旦发现有人冒用商家信息,必须进行严厉的惩处。

成都律师张德志同样认为,这种情形下,外卖平台确实存在监管缺位的问题,平台充当的是信息撮合的角色,仅为供需双方提供对接服务,因此,在平台注册外卖店家时,必须履行审核职责。平台既然通过服务收取费用,那么,它就应该承担起确保平台商家,至少在那些可以通过审查的环节上,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倘若店铺提交不实资质误导平台,并得以通过审查,这种情形或许牵涉到伪造官方文件印章的行为,情节恶劣时将触犯刑律。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