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雪糕,百年战争

日期: 2025-09-13 15:15:43|浏览: 9|编号: 13157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来源:商业人物(ID:biz-)

我国各地城市大多拥有专属的冷饮制造商。上海市以光明为代表性企业,北京市则有北冰洋品牌,广东省的五羊是地方特色产品,内蒙古地区伊利与蒙牛并存,江苏省的马头牌广受欢迎,浙江省的五丰和佑康也享有盛誉,河南省有天冰参与市场竞争,天津市的康乐和大桥道各具特色,甘肃省在西北地区有五零四品牌,宁夏省的迎宾楼独具地方风味,陕西省的钟楼冷饮也颇具知名度。

东北地区无论什么季节都要吃冰棍儿,当地品牌数量极多,令人目不暇接:黑龙江省有马迭尔、老鼎丰、东北大板,辽宁省有中街、德氏、奥雪、德华,吉林省还有宏宝莱等等。

中国雪糕有过灿烂的过往,本土品牌也曾在行业调整时遭遇挫折。面对和路雪、雀巢、八喜、哈根达斯等国际品牌的竞争,它们曾经艰难求生,有的消失在岁月之中,有的则成功突围不断前进。如今网红时代来临,雪糕行业的历史可能将被重新定义。

中国堪称“冰淇淋/雪糕”的起源地,中国人享用冰块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以前。屈原在《楚辞·招魂》中描述过,“捣碎米浆制成冰饮,调制出清凉甘美的饮品”。

古代民众享用冰块的历史可上溯至唐代,当时称之为“酥山”;进入宋代则被称作“冰酪”;元代时又名为“奶冰”,人们在成分搭配与食用方式上持续改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对这种甜品怀有浓厚兴趣,其诗作中多有体现,在《咏冰酪》一诗里写道:“感觉丰腴却带来清爽,仿佛凝固又似轻盈,在盘中呈现颗粒状,阳光照射下渐渐融化。”

那个时期的冰凉甜品,并非寻常百姓能够享用的。《宋史·礼志》提及,皇帝于夏季会赐予大臣含“蜜沙冰”在内的冰制食品,此乃高级官员才能享用的佳肴。

中国雪糕的历史始于1925年,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冷饮制造企业——上海光明雪糕厂的最初形态美国公司海宁洋行,旨在应对蛋制品销售淡季的困境,于是从美国引入冰棒的生产机器和工艺,开始经营冷食产品,并将品牌命名为“美女牌”。

该品牌冰棍一度占据全国雪糕市场超过七成的比例。彼时国内虽存在其他冰棍品牌,但在资本与技术层面均与海宁洋行存在明显落差,因此其产品被划为低端类别,未能产生广泛的市场效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海宁洋行转为国家所有,并更名为益民食品厂。1950年,这家工厂推出了“光明”品牌的冷饮,其名称象征着“获得解放,如同天色破晓,崭新的国家充满希望”。

美女牌产品线更为齐全,光明冰棒则凭借价格优势以及贴近民众的宣传策略取胜,比如盐水棒冰只需4分钱,桶装小冰砖售价1毛9,作为国有企业,光明牌的表现未达预期,美女牌逐渐失去优势,1959年美女牌冰棒停产,1993年,光明雪糕持续领跑全国市场。

光明牌盐水棒冰很受欢迎,赤豆或绿豆雪糕也很受欢迎,冰砖是经典的选择,和平雪糕也备受青睐,三色杯冰淇淋更是广受欢迎,它们在上海冰淇淋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并且是许多中国人共同的美好回忆。

冰爽食品是一桩不错的营生,杨万里在诗中就有描述过,“北方人以冰雪为生计,靠储存冰块维持全家开销”,宋代文献就记载了这类食品能带来丰厚回报。

随着时代进步,国内冰品产业持续兴盛,但因受限于当时的储运条件与配送环节,雪糕贩卖多呈现地域性特征。

许多城市开始打造各自的特色产品,比如1936年成立的北平冰块制造公司(北冰洋的早期形态)、1946年诞生的沈阳中街冷饮摊、1958年推出的甘肃五零四冰淇淋、以及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广东五羊牌冰淇淋等,那个时期的中国冷饮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繁荣景象。

可能有人不解,时而见到冰淇淋,时而见到雪糕,时而见到冰棒,让人感到困惑。对购买者来说,这些差别不大,从精确角度看,它们属于三种不同的冷冻食品。

冰棒的主要成分是水、糖和一些食品辅助材料;从购买者的角度来说,雪糕同冰淇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制作方法和物理形态方面,雪糕配有手柄,且具有固定造型;冰淇淋则常盛放在容器中、盒内或蛋筒之内。不过按照国家相关规范,雪糕和冰淇淋的关键不同点在于营养成分的构成。

20世纪90年代以前,受经济与技术等多重条件制约,众多品牌的产品大多以冰棍为主,而含有牛奶、蛋类、水果、奶油等多样成分和精巧工艺的雪糕、冰沙则是在90年代以后才成为主流。

光明无疑是90年代之前雪糕市场的“扛把子”。

联合利华的入驻,宣告了光明雪糕昔日的鼎盛时期宣告终结。1992年,和路雪品牌正式进入中国,由此引发了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这场关于冰雪产品的较量就此拉开序幕。

下一年,和路雪借助联合利华的强大财力在中国积极实施冷藏设备推广计划,相继在北京、上海等核心区域为零售点、小型商铺,无偿配置带有和路雪标识的冷藏箱以及红白条纹的遮阳伞,条件是这些免费冷藏箱仅能存放和路雪的商品。

《北京晚报》曾经刊载过一篇报道,该报道用“满城洒满和路雪”来描述和路雪的迅猛发展。

为了迅速拓展国内市场,和路雪还决定采取低价策略。1999年,该公司宣布低至两元的产品将占据一半份额,同时将原有高价产品价格下调两成到三成。

和路雪的扩张,让中国本土的雪糕制造商,乃至美登高这样的外国企业都难以抵挡。它的市场占有率从1996年的18%增长到1999年的36%,在2002年之前一直保持领先,但从2003年起,被伊利超越了领先位置。

老对手雀巢看到和路雪在中国市场发展迅猛,心里很不服气。它学着和路雪推广冷柜的方法,还通过购买当地公司来扩大自己的地盘,圣麦乐、广冻厂(得到了五羊的经销权)、蔓登琳等都被它兼并了。此外,雀巢也参与了和路雪的降价竞争,减价力度最大时达到了百分之二十。

值得注意,和路雪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一直领先雪糕市场,然而始终无法在广东市场超越五羊的领先地位,雀巢对五羊的收购,显然使得和路雪此前的计划落空。

那个时期,国内冰棍行业的状况表现为生产规模有限,品牌众多且相互竞争激烈,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产品定价普遍不高,外资企业如和路雪与雀巢的进入,一方面推动了本土品牌的整合与优化,另一方面它们在工艺技术、生产设施和品质规范方面的领先水平,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借鉴,促进了整个行业向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加快了市场格局的调整进程。

市场经济逐步繁荣,对外开放不断深入,雪糕制作不再局限于国营冷饮企业,河南天冰、营口奥雪、吉林宏宝莱、沈阳德式、内蒙古伊利与蒙牛等品牌迅速发展壮大。

先前那些被国际资本集团纳入囊中的热门国内品牌,境遇却不太理想,诸如五羊、蔓登琳,以及落入百事可乐手中的北冰洋,它们的冰品业务要么陷入停滞,要么彻底停办。

在此期间,哈根达斯和八喜等雀巢旗下的优质冰淇淋品牌,逐步登陆中国内地,持续运用充裕的财力、尖端的技术装备、完善的管理体系等,协助本土企业提升经营水平。

依照优胜劣汰的法则,超过四千个冰品店家加快了行业重组,从众多小企业激烈争夺的局面演变为两千个左右少数几个巨头的竞争格局。

显而易见,1993年建立的伊利,以及1999年诞生的蒙牛,都把握住了这个时机。

伊利借助火炬冰淇淋和广受欢迎的苦咖啡进行宣传推广,不仅让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声名鹊起,后者1997年就为伊利创造了3亿元的销售业绩。紧接着,小布丁、玉米香、绿色心情、冰工厂等一系列产品也成功获得了市场认可。

那一年底,牛根生从伊利离职,第二年便创办了蒙牛,他公开表示要打造另一个伊利,这两家公司本就纠葛不清,在冰淇淋领域展开了竞争,伊利有布丁产品,蒙牛则推出了布丁雪糕,伊利设立了冰工厂系列,蒙牛相应推出了冰+系列,蒙牛推出了绿色心情产品,伊利紧随其后推出了伊利心情系列……

尽管角逐异常惨烈,不过本土的独有条件使两家企业的冰棍销量相当可观,它们把乳品的分销网络直接转用到了冷饮的推广上,伊利与蒙牛非但没能被国际集团压制,反而逐步超越了它们。

2003年,国内冰品行业的市场份额前三甲由伊利、和路雪以及蒙牛占据,分别达到17%、16%和10%。雀巢与美登高则屈居第四和第五的位置,市场份额为8%和6%。时至今日,市场排名前四的格局依然保持稳定,不过第五名的归属发生了变化,由八喜公司取而代之。

二零一八年,网红冷饮风潮兴起,致使竞争已白热化的国内冰淇淋行业出现剧烈动荡。

奥雪推出的椰子灰和双黄蛋雪糕开启了雪糕行业的新篇章,2018年3月诞生的钟薛高,促使雪糕市场迅速迈入了网红阶段。

那个双十一时期,66元的钟薛高“厄瓜多尔粉钻”犹如及时雨般出现,紧接着各种网红雪糕纷纷涌现,促使主流雪糕品牌开始向高端市场拓展,雪糕的价格也因此水涨船高,越来越昂贵。

茅台制作的冰淇淋,恒顺制作的雪糕,五菱宏光MINI也推出了雪糕,伊利和蒙牛也相继推出了高端产品须尽欢和蒂兰圣雪,田牧金钻,中街1946,东北大板,马迭尔等品牌的文创联名款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此外,各式标新立异的网络商品令人咋舌,风靡众多互动界面的真尚葱爆牛奶、芥么脆,德式黑啤冰品、中街1946螃蟹肥了,奥雪东北铁锅炖雪糕及芥末绿雪糕、康怡扬州炒饭雪糕,这些与传统风味迥异的冰品都正经历快速扩张阶段。

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发布的数据,2015年冰淇淋市场的价值为839亿元,到了2021年,这一数值增长了一倍,达到了1600亿元。

“好买卖”吸引的参与者持续增加,2017年,仅一年时间里,与冰淇淋有关的公司就超过了8200家注册,到现在为止,国内这个领域的公司数量已经累计达到了4万家以上。

制作冰淇淋的数量持续增加,价格较高的网络冰淇淋越来越受欢迎,但普通价位的雪糕依然是消费的主体,伊利、和路雪、蒙牛三家企业的竞争态势保持稳定,这恰恰说明了市场的良好发展,雀巢、八喜、天冰、中街、德式、哈根达斯、光明等品牌紧随其后。

层出不穷的网红商品和店铺,虽然为冰品行业注入了新颖的视觉体验和味觉感受,但过度的花哨营销和设计,导致这个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体现在难以承受的高昂定价上。

网络知名品牌造成的恶性竞争,导致超市和商店冷柜里,价格在三元到几十元之间的雪糕成了常见商品。价格亲民的雪糕,如今如同童年时光一样,只能留在记忆里。

小布丁、绿色心情和老冰棍这类食品,仅限于某些渠道或冷库批发商处才能找到,普通人想要购买一根售价一两元的雪糕,与过去相比变得越来越不容易。

当过分追求新奇和轰动效应,而忽略了产品实质与品质时,在醒悟后的众多购买者眼中,这样的市场能维持多久呢?

*文章图片购买于视觉中国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