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四日,那家著名的饼店里的师傅正在制作经典的蛋黄夹肉馅杏仁点心,照片由新华社记者张金加拍摄。
新华社澳门4月18日电(记者李寒芳、刘刚)澳门老城区里的一条内街,夜呣街对外地访客来说,是一条鲜为人知的巷子。每天午后,人们很方便地就凭着木炭炙烤的甜香,寻到那家“最香饼家”。
这家始于1957年的“最香饼家”以手工烤制杏仁饼著称,现在夜呣街上设有两家铺面,其中一家每日现场烤制,另一家专门售卖成品。
早年间是外公李继煜负责制作饼食,外婆黎爱珍则挑着担子,四处奔波售卖这些糕点。到了七十年代,他们积累了一些积蓄,便购置了夜呣街的铺面,这份家业后来传到了妈妈和舅舅手中。2020年,“最香饼家”荣获澳门特色老店的荣誉,在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后,我们接手了当前这家店铺,而原先的铺子则改造成了生产作坊。店铺里的第三代接班人谭思颖这样说道。
这家饼铺的招牌点心有:杏仁粒分明的杏仁饼,口感醇厚的核桃酥,带有肉馅的蛋黄杏仁饼,特色小饼虫仔饼,还有蛋卷。这些点心吃起来甜而不腻,松软可口,饼屑细腻柔滑。
午后一点光景,糕点铺的门扉被推开。绿豆粉、糖、水、花生酱依照配比揉合成团,匠人们往堆如小丘的粉料里注入油,搅拌塑形。随后,他们娴熟地在模子内撒下杏仁颗粒,再添入粉团,压紧后轻磕几下,带有“至香”字样的杏仁糕便整齐地码放在竹篮之中。那边,老师傅正在制作传统杏仁饼,里面是咸蛋黄肉馅,先把咸蛋黄弄圆,再切成极薄的片,肉馅也切成薄片,包进饼里去。
四月十四日,那家以饼香闻名的店铺里,一位老师傅正在制作杏仁饼,新华社记者张金加拍摄了这一幕。
一叠叠竹筐在炭火旁边烘烤,饼逐渐从乳白色转为微黄色,杏仁的香气慢慢散开。用文火烤上半个小时后,师傅把杏仁饼拿开让它冷却,接着就能够进行包装,运到邻近的货架上。从磨碎杏仁制作饼皮、烘烤饼块到包裹成品,每一个步骤都由人工完成。
杏仁饼堪称澳门特产的典型代表。每逢出入口岸或机场,访客们总少不了一块。他们随身携带的各式澳门点心,既有大型作坊出品,也有像“最香饼家”这类作坊的私房产品。数十年来,那种“亲手调制,木炭烤制”的独特气息,持续吸引着众多游客观光。
苏氏姐妹从广州出发,专程来寻访这家声名远扬的饼铺。她们在大众点评上看到这家店坚持传统工艺和手工制作,寻访过程颇为不易,咨询过许多人,最终才得以找到。苏小姐表示,她们之所以青睐这种传统手工制作方式,是为了买些带回去品尝,也打算赠送给亲朋好友。
澳门居民黄先生常光顾“最香饼家”,他表示:这次挑选了原味杏仁饼、鸡仔饼赠予内地友人,意在支持本地品牌,像这样经营多年的店铺现在确实为数不多。
谭思颖提及,经营状况最鼎盛的时期,购买糕点得等候许久。如今受疫情波及,访客数量逊于往昔。她解释说,这些点心系手工制作,质地上不似工业化产品那般坚硬,因此颇受食客青睐,认为其更为松脆美味。
谭思颖是家族的第三代接班人,她正琢磨着怎样在保持老手艺的同时出新花样。这家声名在外的饼铺已经设计了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小份量产品,并且盘算着未来或许能借助网络平台把生意做到更广阔的地域。但不管怎么变,老字号的核心始终是那份传家的味道和手工制作的坚持。
这家饼店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其传承与匠心制作。他们坚守这份本真,不追求规模,注重品质,守护着澳门的风味。谭思颖这样表示。
二零二零年,澳门特区政府的文产部门把杏仁饼的加工手艺载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产部门说明,杏仁饼属于传统唐饼的一个代表性品类,它见证了中华烹饪艺术在澳门的延续与进步,其外在面貌更转变为澳门饮食形象的一个象征。
经过六十年传承、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店铺里那块写着“最佳糕点”的牌匾,字迹已经模糊,不过地道的家乡风味还在继续……
杏仁饼是澳门的传统文化瑰宝,非常希望将其传承下来,让更多人了解澳门的特色美食。谭思颖表示,同时也盼望疫情早日结束,吸引更多游客到澳门,品尝“最香饼家”的招牌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