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想吃得营养均衡些,于是把全谷物加进了日常膳食,全谷物虽然对身体有益,但味道比较生涩,为了改善全谷物的口感,不少人开始尝试将它们精细加工,认为这样既营养又可口,不过大家或许都弄反了,不仅得不到预期的健康效果,甚至可能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哪些全谷物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弊大于利?哪些全谷物更有利于健康?又该如何合理食用全谷物呢?小编这就带你去详细了解一下!
这5种“粗粮”
有些人吃了还不如不吃
1.粗粮糊:容易升高血糖
粗粮磨成粉末后食用,味道均匀方便食用,不过这种吃法并不利于健康。由于谷物研磨得越细越容易被身体消化、吸收,甚至可能将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变成高升糖指数食物,这对血糖控制很不利。
这种杂粮糊会占据胃部容量,使我们无法摄入其他食物。即便没有患上糖尿病,若持续食用由豆类和谷物制成的糊状物,也可能造成身体营养分配不均。
2.八宝粥、八宝饭:不好消化、易升高血糖
八宝粥和八宝饭在制作时会大量使用糯米、红枣等原料,虽然食材多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糯米作为黏性主食,富含支链淀粉,其升高血糖的作用十分显著。其次,这两种食物通常需要蒸煮到非常软烂才能食用,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血糖升高的风险。所以说,有血糖升高困扰的人,还是不适合吃八宝饭和八宝粥。
这类食物,例如糯玉米和糯米,都属于黏性较强的主食,它们会使血糖水平快速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限制食用量。
3.粗粮馒头:很多是假“粗粮”馒头
超市里时常能见到一些全谷物馒头,不过若认真查看其成分说明,这些号称“全谷物”的食品,实际仅含有少量全谷物,主要构成还是精加工的小麦粉。选购这类商品时,切莫被外包装蒙蔽,仔细研究成分表就不会受骗。
注意:在配料表中排名越靠前,食品中的添加量就越多。
4.假“粗粮”饼干、面包:容易升高血糖,让人发胖
有些饼干、面包也打着粗粮的幌子,跟某些伪装的粗粮馒头类似,其实并非真品。这类冒充粗粮的饼干、面包,主要成分是精制小麦粉,并且常常添加很多油脂和糖分,既容易导致血糖飙升,又容易让人发福。
必须留意,即便是品质上乘的粗粮饼干或面包,也无法完全取代粗粮本身。挑选这类食品时,应当优先考虑那些粗粮成分排在配料表前列、油脂含量较低且未添加额外糖分的商品。
5.膨化粗粮:可能含有大量添加剂
将杂粮加工成疏松食品,不仅会使其固有营养大量流失,厂商还会为改善风味而添加许多化学物质。这类食品,偶尔作为点心品尝尚可,但绝对不能当作日常的主食来吃。
这5种粗粮吃了更健康
1.糙米
与精制大米相比,全谷物大米保存了更丰富的植物纤维和维生素B1,其消化过程更为顺畅,因此特别适宜小孩子和年长者食用。
2.玉米
玉米富含膳食纤维,且脂肪含量不高,是减肥人士的较好选择。
3.燕麦
燕麦中包含不饱和脂质成分,还含有水溶性的纤维物质,有助于减少血液里甘油三酯的指标。
4.红薯
红薯富含大量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活动、帮助身体排出废物,对于平时饮食偏荤、长期存在排便困难问题的人,应该适量提升其食用量。
5.荞麦
荞麦内含可溶性纤维及芦丁,此外荞麦的铁质含量也很丰富,能够对缺铁性贫血人群提供帮助。
如何科学合理地
吃五谷杂粮?
1. 科学搭配
这些食物消化吸收速度较慢,还含有丰富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属于上等主食。挑选主食时,最好多种多样,实现粗细粮合理结合,也要注意食物的丰富性。例如,大米能够和全谷物稻米,包括糙米,以及杂粮,比如燕麦、小米、荞麦等,还有杂豆,诸如红小豆、绿豆、芸豆、花豆等,一起搭配来吃。
2. 循序渐进地吃
转换主食种类不可操之过急,应逐步调整,让消化系统有足够时间适应,逐步增加粗粮比例,同时减少细粮摄入量。
3. 多喝水
粗粮富含大量纤维成分,而纤维成分发挥作用需要充足水分支持,这样才能确保肠道正常运作和消化。所以,假如摄入的粗粮食品含水量偏低,例如杂豆饭、玉米窝头这类食物,就必须增加饮水量。
4. 多用蒸煮法,少用煎炸法,还要少放糖。
5. 注意适量食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强调,成年人每日需摄取谷物200至300克,其中全谷物与杂豆类应占50至150克;薯类则需50至100克,这些重量均为生重。摄入量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身体健康。
6.吃杂粮要跟着年龄走
以全谷物跟杂豆为例:
①健康成年人:推荐每日摄入50~150克;
②14岁~18岁人群:推荐每日摄入50~100克;
③7岁~14岁人群:推荐每日摄入30~70克。
7.记得搭配蛋肉
蛋类和肉类富含铁、锌等矿物质和脂溶性维生素,同时含有大量优质蛋白,若与杂粮搭配食用,则可有效补充杂粮在营养吸收方面的缺陷。
缺铁性贫血患者、消化系统功能欠佳者、肾脏功能受影响者、年长者以及儿童,都不宜摄入过量全谷物。
9.长期坚持,切莫跟风
食物对身体的益处是逐步显现的,核心在于维持恰当的饮食习惯,并且需要持续不断地执行。同时,挑选符合个人需求的谷物类食物组合更为关键,盲目追随潮流最终只会劳而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