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朋友邀请我去一家新开的北京面包店品尝自助餐时,我犹豫不决。
忽然想到那家店就在通勤路上,卖面包的,两年前开始搞“任食套餐”,说起来一张票四块,每天早晚经过门口,总看见“面包随便吃”的牌子,当时觉得这是对面包多么奇怪的迷恋。
近期面包自助餐厅常被称作“碳水饕客聚集地”,屡次在探店达人的影像资料中被提及,其中一条获得高评价的实用建议广受关注,内容为“建议携带一罐辣酱前往”。
这种以碳水化合物为特色的自助方式并非创新,东北家乡那种亲切的饭馆,爽朗的女主人,时常会主动告诉我“面食任你取用”。
烘焙领域竞争激烈,传统知名品牌遭遇重大挫折,克莉丝汀门店消失,好利来合作活动频繁到令人疲惫,仿若生产队的驴不停劳作,新中式烘焙面临衰落边缘,焦躁不安,昨日虎头局传出即将停业的风声。
面包自助这种新兴方式可以理解,就是体验过一次之后我留下懊悔的眼泪:为何没有遵循攻略带上一包老干妈。
当天收工后,我和同伴有急事赶往商店,接待人员说明“本处自助料理中午十二点钟启动,下午四点钟便停止供应”。
考虑一下也说得通,所谓“仅含法棍的自助餐”,听上去既有几分高雅,又带点凄惨,凄惨里又显出几分饿极了的样子;面包自助安排在清晨时分,店家恐怕会亏得痛哭流涕,午后那难熬的时刻最为合适。因此只能利用午间短暂的空闲快速吃完。
店内人烟稀少,老板说明周末参与自助活动时场面才会热闹非凡。支付68元后,店员小姑娘递给我一个纸碗、一副筷子以及三份调味品,请我寻个座位安顿,接着又为我添置了"餐具"。虽然用餐工具一应俱全,不过我还是头一回见识到法棍居然也能用筷子来取用。
店员接着送上自助餐附赠的冰咖啡,这可是避免面包卡住喉咙的必备饮品,同时递来一个放面包的篮子和夹子,又拿了个小火炉,并说明面包可以放在上面烘烤,热乎乎的口感更佳。
此情此景,再上一盘生菜和五花肉就完美了。
挑选面包需要亲自去货架,请工作人员帮忙切成小块,再放到旁边的公用托盘上。视线范围内的两排货架就是自助取餐区,一半陈列着酸面包、造型面包等“碱性种类”,另一半则是日韩风味的甜面包。
这两排搁板对于“自取”这个理念来说有些简陋,然而面对这些实实在在的淀粉,我的肚子从未感到如此满足。
吐司和菠萝包这类普通面包不需要占用宝贵的存储空间。初次点单时,我比在烤肉自助时谨慎得多,只选了三种陌生的口味,请服务员帮忙切开,随后回到座位,仔细观察周围,耐心等待服务员将切好的面包分到托盘里,最后拿着托盘,挑选自己合适的份量。
光滑的糕点经过几次切割后叠放一处,部分到访的食客批评其形似碎料,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其中部分已经走样,还有不少内馅与主体分离。
面包的滋味大多平淡无奇,唯独一种奶油面包令人赞叹不已,实在太美味了,特意为它预留了两份,其余的仅取了一块,还有一款菠萝包甜得发腻,差点让我难以下咽。
嘴里嚼着混合肉松、奶油与芝士的面包,忽然想到面包自助就像逛超市免费品尝,货架上有四十多种风味,每样都取一小块(个头相当可观),不过要把它们全吃完可不容易,我尝十种就感觉吃力了。
没有体验到其他风味也没什么可惜的,因为品尝到尾端时所有的面包的滋味和质地都变得类似——像是融合了甜、咸、奶三种味道的凉性面食。
喝完最后一口附赠的冷咖啡,我明白自己大概半年的时间都不会想吃面包了。
吃完饭后,我切剩的十种面包把盘子堆得高高的,还在琢磨这些面包该怎样处置。
也许是见他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不停地询问,误以为他是来探店的博主,又或许是他发现我是工作日来面包自助店用餐的上班族里与众不同的一个,店主便拿着塑料袋,让我们带一些回去。
尽管已经饱得不能再吃,但占小便宜的冲动依旧存在,朋友打趣道:“老板您是不是觉得我战斗力太差了”,我一边往袋子里放东西,一边听老板兴致勃勃地讲解那些我吃不起的面包种类。
这或许是我仅有的那么一次非常节制的自助用餐经历,经营者建议:多取些装在袋子里拿走,而我的真实想法:不用不用。
当前市场环境较为艰难,烘焙行业需要不断寻求创新,以吸引顾客的注意,博取他们的欢心。自助式面包店是一种尝试,然而,正如许多人所质疑和归纳的那样,它可能最终沦为网红探店博主们争相报道的热门场所。
第一次体验新鲜感,第二次不如花钱买一个自己喜欢的。
面包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难以担当主角,通常扮演辅助角色。它提供的饱腹感适合做早餐,但用来做正餐就显得分量不足。
面包的最终用途,或许是为次日清晨准备的早点,但到了晚上,它却常被当作宵夜吃掉。
烘焙领域竞争异常激烈,蛋糕市场主要朝着高价位和美观的方向发展,面包则转型为象征中产生活品质的国际化精品。
汉堡三明治披萨太油腻,我们急需更新鲜更健康的舶来品。
新式面包的走红是迟早的事,奈雪的茶将西式面包和果茶结合得十分密切,最近备受瞩目的是由Tims咖啡培养出名的贝果。
最初受到一张展示东北铁锅炖搭配贝果饼的创意吃法图片的触动,Tims迅速抓住时机,大力推广咖啡与贝果的组合套餐,仅用一个月时间,在抖音平台上就售出了将近四十万份贝果。
接着贝果的曝光度持续攀升。它被冠以“碱性面包优选”的称号陈列于烘焙店的核心位置;连锁便利店如711纷纷引进贝果产品线;本土特色甜品店墨茉点心局在长沙设立了首家专门售卖贝果的门店。
(麻薯:这些年的情爱与时光终究是错付了)
据品牌星球对上海近期新开的“精品面包店”调研,在中国最前卫的城市上海,面包早已不只是早餐和甜点,很多人甚至把它当作正餐来享用,这种饮食偏好的调整需要时间,同时也要经历本土化的过程。
烘焙总负责人绝不放过即将爆开的那种贝果,它跟咖啡一样,成为热门的创意对象,非常活跃。从中间切开时,形状像“大肠”,里面可以塞各种馅料;如果中间片开,就能做成奇特的汉堡,也可以夹各种配料。
即便无意调整外观,也饱含底蕴深厚的华夏饮食之韵,如今市面可见黑芝麻型、艾草型、椒麻型等贝果,唯独缺少抹上豆豉酱、点缀些水洗生菜配肉末,方知面食的极致在于陕北。
贝果原本和俄式大面包一样,是犹太族群特有的传统食品,但它们和中产阶层所追求的雅致面包风格完全不兼容。
其坚硬程度,《大西洋月刊》如此形容:啃食贝果需要具备猛犬般的颚部力量;《纽约时报》则讥讽:连历经千年的尸体都不如此坚硬。
之后在美国贝果改进了质地变得更松软,于九十年代期间成为了美国早餐的首选食品。
如今在国内,贝果颇受欢迎,这种碱水面包外形可爱,口感略带韧性,既能长时间饱腹又不易发胖,正好迎合了上班族对碳水化合物既向往又担心的复杂心态,因此它的“瘦身作用”被越传越神。
以贝果为典型代表,网红路和梧桐树荫里的特色面包铺,主要售卖的“碱性面包”产品,精准捕捉到了都市中产阶层的某种心理状态。
如何掌握呢?相较于一直使用大量糖分和油脂并且添加葡萄干的普通面包,这种碱水面包的优势在于减少油脂和盐的用量,对比那些精品烘焙、带有法式风情的昂贵面包,它显得更为划算。
口感不甜,手工制作,这两项是主要特点,面包店还特意标明了每款面包的卡路里数值。
营造品尝面包的独特氛围,首先需要掌握相关行话。爱美人士会关注护肤品成分,喜爱面包的人也会讲究原料纯粹。像我这样普通食客,只觉得黄油面包味道很棒,如今就连市井街边的小铺,也提供提拉米苏、布里欧修、卡巴塔、司康等各式面包。
精致贝果能够切出璀璨的纹理,植物油脂与动物油脂之间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精制甜面包如同艳丽的红牡丹,而传统碱水面包才是纯洁的雪莲花;你所提及的全麦究竟属于哪种麦种,你所说的低热量具体数值是多少?
现在网络空间里出现一个以烘焙工作者和甜食迷为核心的群体,他们提出的主张是:现实如果折磨我,就用糕点反击。
现在面包铺和咖啡馆的区分越来越不明显了,它们都想转型成承载文化的聚集地,比如上海知名的面包品牌DRUNK BAKER就那样描绘过自己的发展蓝图:
大家全都清楚你隔壁王阿姨家那只黑色小狗叫什么;尽管外卖配送员们如同集市上叫卖声般此起彼伏,你依然能够平静地静坐沉思。
豆浆油条摊子退出历史舞台,面包咖啡摊子取而代之。
另有一家高端烘焙店Cycle & Cycle,也发行了纸质杂志,让人吃完面包后,仿佛自己变成了童话森林里的女主角。
不过有些人吃着吃着就察觉到,这种碱水面包吃起来怎么那么像自家山东的碱面大馒头呢?接着又引发了许多人的认同感:它的口感让人联想到福州的光饼,感觉和白面火烧有异曲同工之妙。
暮然回首,原来是果果类卿了。
低卡少油还特别能吃饱的,就是热乎乎的大馒头,中国人钟情于加碱的面包,源于深植于心的碳水本能,毕竟《舌尖上的中国》里讲过,主食,向来是中国人餐桌上最重要的存在。
因此不论是对贝果进行本土化革新,抑或是面包自助的后续演进,大概馒头才是最终形式。
因此建议面包自助餐经营者:添置豆酱、辣酱、老干妈等佐料,供应三十样精致凉菜任选,搭配水面包享用,定能别有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