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有酒味是坏了吗 酒味重还能吃吗

日期: 2025-09-22 06:07:54|浏览: 2|编号: 13874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猕猴桃别名阳桃、木子、猕猴梨,源自中国湖北,因表皮有毛而得名,奇异果属于猕猴桃的一种。

猕猴桃中糖分含量很高,每百克有14.5克,同时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包括钙、磷、铁、钾、镁等,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以维C最为突出,每百克含量在100到420毫克之间,这种维C的量大约是苹果的200倍,或是蜜桃的100倍。

猕猴桃味道又酸又甜,果肉很细腻,所以不论年纪大小,很多人都很喜欢这种水果。

但是新买进来的猕猴桃通常都是硬硬的,得等上几天才能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而且有些猕猴桃存放久了,还会散发出一股发酵的味道,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猕猴桃是如何到我们手里的?

从果园到商店,必须经历漫长的周转环节。所以最关键的是防止猕猴桃过早变坏。除了在运送和存放期间,要实施低温保存措施。和香蕉相似的是,猕猴桃通常在8月、9月的时候被提前摘取。但实际上,这种水果要到10月中旬才能完全长熟。

提前摘取的益处在于,这个时期的猕猴桃质地坚硬,在车辆运输过程中难免会有震动,而尚未成熟的猕猴桃更能承受这种冲击。

因为材质坚硬,我们刚买的时候,不能立刻食用,通常要静置一段时间,不过存放时间过长也不适宜,这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依据呢?

为何买回来的猕猴桃要放一段时间才能吃?

未成熟的猕猴桃不仅果肉紧实利于搬运,而且提前摘取的果实也能存放更久,这是怎么回事呢?由于许多水果在未成熟状态下都带有酸味,猕猴桃同样如此。

从化学角度分析,水果的口感主要由果糖和果酸构成,在果实未成熟阶段,其内部富含淀粉、果酸及少量果糖,由于淀粉本身不带味道,因此此时我们能感受到的主要是果酸的强烈风味。

水果渐渐成熟,内部淀粉开始慢慢转变成果糖,果糖的量因此不断上升,我们品尝时感受到的甜味也就随之增强。

显而易见,水果在存放过程中会加速自身的成熟过程,有经验的人常常将猕猴桃和苹果这类水果并置,目的是为了促使它们更快成熟,那么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水果成熟时会散发出一种叫乙烯的气体,这种气体是植物自身的催熟成分,它能促使果实里的淀粉变成果糖,因此乙烯含量越高,果实成熟就越迅速,比如猕猴桃,香蕉也是如此,人们会在未熟的香蕉中添加一种叫乙烯利的液体,这种乙烯利其实就是乙烯溶解在水里形成的溶液,只是把气体转化成了液体形态而已。

但搁置时间太长,猕猴桃里的果糖会起变化,致使风味转变,这是怎样发生的?

为何猕猴桃放久了一股酒味,这是还能吃吗?

一种醇香气息表明猕猴桃在存放一段时间后,生成了酒精也就是乙醇。早先我们得知,果实成熟变甜时,里面会积累很多果糖,这种糖分经过一系列转化能够变成酒精。

通常水果存放时,环境很难做到完全无菌,因此猕猴桃在自身成熟过程中,会逐渐受到细菌等微生物的干扰,部分野生酵母会将猕猴桃中的果糖逐步分解,接着慢慢转化为酒精,这个过程也是酿酒的基础原理,只是酿酒时条件更洁净安全,并且会选用特定的酿酒酵母。

但通常猕猴桃散发酒气,不仅是因为果糖发生了发酵,还可能源于众多其他微生物的侵扰,而且吃过此类猕猴桃的人会明白,那并非真正的酒香,而是一种酸涩难咽的口感。

出现酸味,是由于形成了乙酸,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醋。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猕猴桃感染了某些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能包含类似醋酸杆菌的种类。这类微生物负责将乙醇转化成乙酸。通常,工业生产首先通过发酵得到乙醇,然后再将乙醇进一步发酵,转化为乙酸即醋。在水果存放自然状态下,这两种现象可能同时出现,即便闻起来有酒味,实际品尝后才能察觉,这其实是乙醇、乙酸以及微生物分解后形成的产物。

乙醇和乙酸对人体伤害有限,二者同时出现,表明猕猴桃存放时间过长,除了发酵现象,通常伴有腐坏情况,此时可能伴随微生物发酵生成的有害成分,并且细菌数量众多,所以不宜继续食用。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