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关于上海某知名烘焙店在夜间歇业后,被曝出大量丢弃制作好的面包的视频,引起了广泛讨论,部分顾客认为该店铺存在浪费食物的行为。
记者前往店铺进行采访,店头确认事件发生在9月13日,称这是由于店铺对销售量预估不准,造成面包被浪费。该品牌有规定,面包不能过夜售卖,目前也没有措施会在夜间打折促销,通常就直接进行报废处理。
9月16日,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前往相关店铺,查看面包被处理的情况。
赵先生觉得非常不痛快,觉得商店那样做太奢侈了,应该把面包送给需要的人,总比直接丢弃强,这是对粮食的极大糟蹋。王女士认为,卖不出去就扔掉,总比隔夜再买强,但还是有点舍不得,希望还是能好好处置,哪怕送给店员吃也好。(《新京报》贝壳财经9月16日报道)
这当然不是一件大事,但是类似的现象并不少见,也很值得讨论。
多数人认为,面包若卖不出去,应当赠予需要的人,而不该被废弃。
问题是,一旦这样做了,会产生连锁反应。
售卖现做食品的店铺、饭馆,把没卖完的食品送给别人,特别是送给敬老院、养老院,这显示出商家体恤弱势人群,担当社会义务。不过,送出去的食品,和卖出去的食品,必须遵守相同的安全卫生规范。烘焙点心,比如面包和蛋糕,现在常会添加需要冷藏的乳酪和奶油,这就是它们不能过夜售卖的理由——一旦购买这些食品,若不能迅速吃完,也很容易很快腐坏。
如果那家面包铺把卖不出去的面包送给需要的人,特别是那些手头不宽裕或者习惯买这种价格偏高的糕点的顾客,他们未必会立刻吃完,可能会先吃掉一部分,过段时间再吃,或者留着给孩子们吃。
确实,早些时候已有类似事件发生,某烘焙店把卖不出去的面包送给了别人,不过后来接受赠予的人吃完后感觉身体不舒服,要求赔偿,虽然他们身体不适是因为面包存放时间过长,已经过了保质期,但一旦这类纠纷出现,对其他同行企业会造成很明显的警示作用。
确实,存在一种比较完美的折中方案,即一个行政区域内设立一个或多个提供夜间免费食物的公益组织。这些组织从当地食品公司获取即将过期的剩余产品,在保质期限届满前分发给有需要的食客。它们会严格遵守食品的保鲜期限和储存规范。
在那之前,食品销售商若要处理剩余的临时食品,硬性规定它们“务必”或“理应”无偿赠送,显然过于严苛。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那家面包店不选择在闭店前降价促销,来加速销售,防止食物被浪费掉?
此事早有网民点明症结所在,即会引致道德层面的风险隐患。
各地存在不少店铺,每日售卖刚采摘的瓜果蔬菜,定价较市集稍高,不过也有从产地直接采购因而能优惠出售的商品,这些蔬果的鲜活程度胜过市集。此类店铺为保障食材新鲜,通常在午后按时段开展优惠活动,临近收摊时折扣力度加大,比如下午五点打九折,晚上七点八五折,八点七折,九点六折。
这项举措原意是让店铺与销售者双方获利,结果却让许多店铺陷入困境,原因是部分顾客特别是年长者,在用餐后很早就抵达商店,将欲购买的生鲜食品装进袋中,然后等到晚上八点或九点后才进行称重,享受更优惠的价格,最终完成付款。部分中年及青年顾客,常在下班后前往此类商店购买食材准备晚餐,但往往空手而归,多次遭遇此类状况后,他们就不再光顾这些店铺了。
因此,慢慢地,经营蔬菜瓜果的商店就转变成了老年人群晚间寻廉价货的地方,许多店铺因此承受不住经营困境,最终停业了。
经营糕点类食品的铺子同样承受着风险,这类店铺白天的访客数量有限,主要销售时段恰恰是顾客下班后前往商场或超市时,通常在下午六点到九点,顺便购买些点心,如果在这段时间打折促销,就完全等于是在亏本卖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