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馆里顾客盈门,健身房内活力四射,集市上叫卖声此起彼伏……在疫情造成的“寒意”中,南京大街小巷的小店逐渐复苏,弥漫着亲切的市井气息。这些店铺是城市经济体系的“基础单元”,是民众日常生活的“直接依靠”,也是疫情冲击下“最易受损”的经营主体。抗击疫情期间,他们经历了哪些刻骨铭心的故事,又遭遇了哪些实际难题,打算怎样克服困境?近期,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接触众多小本生意人进行报道时,深受他们积极心态和顽强意志的感染。
1、“蛋糕能治愈人心,期待五一假期顾客会更多”
探访地点:KUMO KUMO南京新百店
人物:店长杨和旭
过去需要等候两三个钟头,如今不再需要排大队,你看,我刚买到的糕点,光是闻着就让人流口水。4月20日中午十二点多,笔者来到新街口那家知名的糕点铺KUMO KUMO店前,碰见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女性正在买糕点。
KUMO KUMO店是去年九月正式营业的,确实是声名显赫的店铺。原先每个周末都能售出八百件以上糕点。但在疫情冲击下,即便是热门店家也难免遭遇困境。为此,负责人杨和旭调整了工作安排,采取了单休制度,同时加强了对环境的清洁和体温检测,以此确保顾客能够放心光顾。
我们店铺的顾客主要是零零后,大家普遍认为蛋糕能够给人带来安慰、使人心情愉悦,我们不仅致力于把店铺经营好,还要为人们传递积极的能量。杨和旭表示,自四月份初以来,每日的访客数量持续增长,过去顾客们提着黄色袋子高兴地拍照留念的场景又重现了。目前收入已经达到了正常水平的百分之六十。“盼望五一假期能够来临,预计届时客流量会进一步增加。”杨和旭语气坚定地表示。
2、“4月开始已经逐渐恢复,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探访地点:芳婆糕团店
人物:创始人史芳婆
上午九点刚过,南京王府大街的芳婆糕团店里的乌饭团已经全部卖完,凌晨十二点多就起身忙碌的史芳婆终于能够停下来歇一歇。
“两盅甜酒汤圆配两个老卤蛋。”“新鲜的汤圆另加一份红豆和甜酒。”……清晨排队购买乌饭的人群已经离开,但芳婆糕团店前的顾客依旧川流不息。 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如今“芳婆”仍未提供堂食服务。“受限于疫情防控要求,我们的堂食服务已经暂停一个月了。史芳婆向记者表示,他们的小店人来人往非常频繁,大家必须主动做好预防措施,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
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朝天宫街道人员上门,向商铺了解经营状况,并协助寻找应对措施。史芳婆表示,三月份受到波及,四月份逐步回升,情况会持续改善。
3、“有困难自己先扛着,不能等、靠、要”
探访地点:华侨路信义眼镜店
人物:张道标、龚乃刚
信义眼镜店坐落在华侨路旁,开店已有二十余年历史。这家二十多平米的小店十分雅致,店主张道标和搭档龚乃刚正忙着招待一位顾客。多年经营下来,凭借良好声誉吸引了许多常客,他们即使远隔千里,也因彼此间的信赖而慕名而来,店家绝不能让他们失望,张道标这样表示。
今年春季,疫情给店铺经营带来了冲击,镜片销售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百分之三十。信义眼镜店和其他许多商铺类似,既没有选择消极应对,也没有依赖政府支持,“面对困境,我们主动承担。我们坚信,待疫情消散,消费会再度活跃。” 张道标充满期待。
我们不曾打算向房东要求减少租金,站在对方角度,房东目前也面临他的难处。小店必须保持自身的原则,坚持的是诚信与道义,建立的是良好声誉,这些才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
4、“现在晚上11点才收工,客人不方便就寄过去”
探访地点:南京淘乐迪广场
人物:服装店店主唐芳
南京春江新城周边的淘乐迪购物广场已经经营了十多年了。经营服装生意的店主唐芳是来自湖南的媳妇,后来嫁到了南京。2008年,她搬进了雨花台区的拆迁安置房,从此看中了南京三江学院附近这个卖场,并租下了一个摊位来卖衣服。
现在各高校都已实行封闭管理,工业园区上班族外出购物也变得困难,导致本地的商业活动明显萧条。顾客稀少,许多商铺老板住在江宁区,同样无法前来营业,因此参与经营的人手也相应减少。唐芳表示,大家并非首次面对疫情考验。在上一轮疫情结束后,她们便主动添加熟客的联系方式,通过社交平台展示商品,再联络物流将衣物配送给她们。她们又把营业结束的时刻往后调了,直到晚上十一点才打烊。幸运的是,社会各界都给予我们许多帮助。唐芳表示,社区单位送来了消毒用品、清洁剂以及防护面罩。市、区还有街道层面,也推出了一些支持性的措施。唐芳补充说,租赁费用都获得了延期处理,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感激。
5、“减免三个月房租,我们享受到了政策帮助”
探访地点:正能健身房
人物:经营者周先生
这项是大重量训练,需要人协助指导。4月21日,位于南京市河西金融城的正能健身房客流量很大,众多市民选择在此进行健身活动。此外,这一天也是该健身房重新对外开放后的第四天。
中午12时整,记者步入健身场所,可见参与健身的民众接连不断,十分踊跃。有氧训练区的跑步机、健身车以及力量训练区的各类设备,全都已被人使用,整个场馆内热闹非凡,充满了活力。
健身房的实际管理者周先生属于“85后”群体。他透露,一个月前健身房停止运营时承受着巨大压力。人力开支、场所租赁费用等让他倍感困扰。在此期间,健身房获得了政府方面的支持,成功减免了三个月的房租费用。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在各方援助下,健身房整体运作保持稳定状态。未来还将推出一些促销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目前,各个方面都逐渐恢复成以往水准。”周先生说。
6、“订单陆续恢复,家政员陆续复岗了”
探访地点:燕姐家政服务部
人物:创始人许素珍
许素珍创建燕姐家政服务是在2001年,最初只有少数几名家政工作者,后来逐步扩展,如今已拥有签约职员超过300人。三月份的后半段,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员工接到雇主通知需要暂停工作,暂时不能去客户家中服务。这导致员工们一个月内没有工资,公司也失去了相应的服务费,虽然金额不大,但仍然给双方都带来了心理上的负担。暂时停止工作不松懈,这段时间许素珍借助影像和互联网授课途径,指导家庭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盼望天气转暖。
4月10日之后,不少家庭和机构开始致电表示希望恢复工作。龙江有位年迈的老人,通知家政工小孔次日上门服务,嘱咐她务必购置绞肉和芹菜,并要求多准备几道菜,以免大家挨饿。虹桥附近一家医疗美容机构重新营业,联系小张重返岗位做清洁,同时保证之前发放的薪水不会减少。
得知这些佳音,许素珍感到十分宽慰。她表示,接下来需要去了解一下公司租房的支出,看看是否有优惠,负责此事的是哪个部门。
7、“不给堂食,我们跑外卖接单揽客”
探访地点:秦淮区三条巷螺狮粉店
人物:老板顾泰尔
疫情时不能提供堂食,所以他们转做外卖业务。17年,顾泰尔从南京大学毕业后,碰巧在当地品尝了螺蛳粉,觉得非常美味,于是前往广西学习制作技术,学成回到南京后,创办了一家螺蛳粉店。多年经营下来,这家店不仅提升了店主一家的经济收入,也为店里的夫妻双方提供了工作机会。顾泰尔本人从事IT行业,开店只是他的第二职业。在瘟疫困境中,他连续未曾考虑过关闭商店或减少员工,一直致力于维持经营。
现在美团平台提供了一些资金支持,江苏省也新推出了帮助企业的政策,顾泰尔表示,南京很多人喜欢吃螺丝粉,即使在不能堂食的情况下,每天也有不少订单,他相信困难过后总会迎来转机。
8、“复工了!无论是员工还是顾客都很期待开诊”
探访地点:栖霞区迈皋桥街道
人物:店长王众众
四月份二十号清晨六点半,爱牙九号口腔医院花园城分院的院长王众众刚醒来就注意到了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重新营业的文件内容。她十分高兴地在医院工作交流组里传递了信息,表示机构已经恢复运营,大家终于能够重新提供诊疗服务了。
停业一个多月后,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病患都盼望重新营业。二十一日,媒体人员到访时,总有不少病患前来等候就医,王众众的手机上不断收到病患的挂号通知,从坐诊医师到保洁人员都异常忙碌。“虽然事务繁杂,但这种忙碌的状态让我觉得特别安心。”即便蒙着口罩,记者也能从王众众的眼中捕捉到喜悦的神情。
王众众表示,此次重新开工的进度超出预期,无论是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还是复工信息的发布,都让她体会到南京的迅速行动和高效运作。谈到对前景的展望,她语气肯定地表示,未来的疫情防控措施会更加得力,南京城市也将持续发展进步。
【政府助力】
南京十条举措,守护城市“烟火气”
调动街边商铺的积极性,能够促进城市经济运行的微循环系统。近期疫情期间,我们特别制定了十项政策,重点支持零售、住宿和餐饮等服务业,目的是保持城市生活的热闹氛围。南京市商务局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部门负责人韦刚表示,南京仅从事饮食行业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两三万个,这些小型店铺虽然规模不大,却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小型店铺而言,暂时的停业可能就会威胁到其生存状况。为此,南京市出台了相关政策,针对本轮疫情中,在中高风险地区、封控区域以及管控区域内,根据疫情防控的必要措施暂时停止经营的零售、住宿和餐饮类企业,在符合条件重新开业之后,将提供每家2000元到20000元不等的开业补贴。韦刚向记者说明,补贴发放由街道负责统计和执行,需经过区、市两级批准,商户无需申请即可获得。现阶段,首批款项正在拨付中。
此外,需要“持续支援”。据相关人员透露,南京市商务局正按计划开展扶持举措,不断为本地小微商业体注入客源。依据《十条措施》,南京将安排核心网络平台实施“为宁而来”针对中小微商家的专项扶持行动;协助网络平台向顾客派发“南京店家优惠凭证”,以促进店家营业额增长;倡导网络平台整合优质资源,举办“千品万店”南京特色直播项目,旨在为南京本地零售、餐饮领域中小微商家吸引并引导顾客。
【多说一句】
每一家“小店”都很了不起
拥有积极的态度,才会有未来!不麻烦他人,能自己解决的事情就自己解决!这些小商店经营者的开朗心绪和坚韧品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城市烟火气的回归,是伴随着每一位小店老板骨子里的“倔强”。
经营店铺十分不易,他们却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维持着日常的开支;凭借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挑战,让店铺恢复了生机。
这家店铺外表普通,却在紧要关头支持众多家庭,保障着都市的根本功能。它们传递着最质朴的人间温情,是我们心中那朵坚韧盛开的“蔷薇花”。
顽强复苏中的小店,你们真的都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