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莉丝汀作为一家有名的连锁面包店,近来似乎遇到了经营上的麻烦,这让很多顾客感到关心和不安:他们手里的预付卡会怎样?这些卡还能不能顺利兑换?
上海市预付卡服务平台发布最新通报,上海克莉丝汀食品有限公司信用状况被评为D级,其信用标识为红色,已被归入信用警示名单。该企业被列入警示名单的缘由在于,未能精确传递发卡相关数据,或是没有及时汇报经营相关情况。
克莉丝汀当前有多少张预付卡尚未兑换?企业运营究竟碰到了哪些难题?接下来能否恢复正常运作?为了探明这些情况,新闻Knews记者今天上午不断联系克莉丝汀400热线和上海总部办公电话,不过这些电话全都无人应答。
不过,据上海市单用途预付卡协会消息,如果持有克莉丝汀预付卡的顾客遇到支付困难,能够向市民热线12345反映情况。记者随后联系了市民热线12345,得到的回应是,顾客可以依据自身状况,选择向克莉丝汀的店铺或公司总部提出申诉,申诉内容会被转交相关管理部门处置。
今年3月起,上海因疫情问题陷入困境,克莉丝汀在上海的众多店铺一直没有重新开张,其网络商店也发布了暂时停止服务的公告,许多顾客指出,由于店铺无法进入,他们持有的克莉丝汀预付卡无法使用,而且联系客服的电话常常无人应答,一位店铺房东透露,已经至少三个月没有收到租金了克莉丝汀在银都路的中央厨房目前没有运作,工厂和店铺的许多人手都长时间没有收到工资,已经向劳动管理部门反映情况。另外,克莉丝汀在金沙江路的上海总部也停止了所有业务和办公活动,只有少数工作人员留下看管,偶尔会有外地来的顾客来询问如何处理他们的储值卡。有内部人士讲,不方便透露姓名,公司负责人说,从本周起,会慢慢处理财务状况,不过,具体能增加多少资金,还不明白。
早先有传闻说杭州等地的克莉丝汀分店要停业,但记者今天上午联系了杭州和睦店和南京中华路店后得知,现在杭州、南京等地的部分克莉丝汀分店还在正常营业,当地顾客依然可以用预付卡买东西。另外有员工表示,一些面包是在上海制造的,眼下供货量不太够。
克莉丝汀成立于1993年,属于较早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烘焙公司,其经营重心主要放在长三角区域的大中型城市上。该品牌最初让消费者有所了解,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随处可见的实体店,另一个是通过工作单位或亲朋好友转赠的礼品卡。
根据资料可知,克莉丝汀从2012年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交易开始,着手实施网点增设方案,把大约百分之四十的融资款项投入新店的建设,在发展最高阶段,该公司在中国大陆经营将近一千个零售点,单是在上海市就开设了五百四十三家分店,不过网点急剧增加所导致的高额开销,很快使得经营状况恶化,尽管公司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关闭部分门店,但整体下滑的势头难以遏制。克莉丝汀在2020年时,经营状况不佳,连续八年出现亏损,这一情况被媒体广泛报道。到了2021年,该公司的财务报告进一步揭示了其困境,当年实现的总营收为2.92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大幅度下滑了1.1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更是亏损了1.7亿元人民币。
同一份财务报告还表明,2021年,克莉丝汀的礼券与预付卡售出的金额达到1.42亿元,这个数额差不多占了那一年总销售额的一半,事实上,预付卡业务曾经是克莉丝汀不断成长的重要方法之一,许多顾客正是因为通过不同方式获得了预付卡,才决定前往店铺购物。在2016年,克莉丝汀遭遇预付卡兑付难题,因此被上海市单用途预付卡协会记入警示档案。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现任负责人崔丽丽指出,这一事件再一次提醒那些热切希望通过发行预付凭证来稳固客户群体的公司要谨慎行事。预付凭证本质上属于预先支付类型的消费模式,顾客在事先向商家支付一笔款项后,便可以按次数或者按周期来获取相应的商品或享受服务。最理想的情况下,交易双方能够达成互利共赢,客户可以免除频繁付款的困扰,同时享受价格优惠、项目赠送等好处,商家也能稳定客户群体、灵活运用资金、拓展业务范围。然而,预付卡涉及大量资金暂时闲置和运用,因此必定对企业运营管理和消费者利益造成显著影响。预先收取的资金持续增加,企业有时会因此错误地认为资金充裕,从而无节制地增加店铺和产量,但若后续经营状况无法匹配,持卡消费者又集中要求退款时,公司便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部分通过临时挪用其他资金勉强维持,但有些则可能彻底垮台,面临倒闭风险。
崔丽丽还提到,消费者也要明白预付卡本身就有无法兑现的可能性。购买时,要尽量挑选经营情况良好的商家,买完后最好在有效期限里用掉,这样就能防止不必要的损失。万一出现兑付争议,应该马上向管理部门求助。依据2019年颁布的《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实施办法》:若商家出现停业、歇业或经营地点变更等情况,未能依照约定继续履行责任或退还预付资金余额,相关行业管理部门需即刻运用协同监管服务平台向商家发出警示通报。涉及经营者延迟支付款项、拒绝退还费用等情况的申诉,由区单用途卡行政机构负责整体接收;若经营者终止营业、歇业或更改经营地址等情形引发纠纷,区单用途卡行政机构会运用内部流程,将相关申诉转交区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负责统筹解决。涉及多地区业务的集团、品牌发行机构等集体性纠纷等关键事件,由区级行业管理机构上报市级行业管理机构,联合相关区级政府共同处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金梅 周缇 陈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