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为什么台风天都要排队买月饼?

日期: 2025-09-27 10:16:53|浏览: 2|编号: 14243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他身材修长,面带眼镜,言谈举止十分清晰,态度既沉稳又周全,对于晚辈的疑问总能细心回应,从社交动态可知,他时常深夜为委托人忙碌。

他并非本地人,在这个城市中,每一步的立足与生存,都全然依靠自身的奋斗。

中国人过中秋,不一定放假,但必须有月饼。统计显示,中国月饼的销售额高达200亿元,每个中国人每年至少会吃上一个月饼。

从十几元一枚的港式点心,到几块钱一包的普通糕点,总能找到合你口味的。

商家的口味创新非常大胆,各种新奇组合接连出现,例如用螺蛳粉做馅料的月饼,用香菜调制的月饼,还有小龙虾和黑松露馅料的月饼,这些产品一个接一个地上市。

世间所有可食之物,在月饼中皆可寻觅得到。一些不可食用之物,偶尔也能寻获些许。

尽管形式不断变化,商品种类繁多,但月饼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交工具,失去了作为食物的本质。人们购买的多是自己不会享用的,品尝的也非自己挑选的。

近日,编辑部收到一批月饼,随即举办了一场小型品鉴会,参与者依次试用了十几种造型别致的糕点,最终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今年对月饼完全提不起兴趣了。

我一度以为,现在已经没有真心热爱月饼的人了。

直到我们看到这条微博:

排队排到地老天荒

编辑部里没有来自上海的人,因此我特意向一位上海友人打听:对于当地居民而言,鲜肉月饼是否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答:是的,就是这么重要。我如果在上海,现在也在排队呢。

光明邨原先叫淮海食堂,这个食堂成立于1956年。到了1960年,淮海食堂改成了光明邨点心店。这家点心店一直卖特色面点,到现在还在营业。

这是一家拥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老字号。

〓 跟我读:光(guang)明(ming)邨

如今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许多事物都短暂易逝,品牌也概莫能外。看看那些曾经声名显赫的店铺,如今已门可罗雀。一些打着百年老店旗号的商家,实际已成为游客们避之不及的景点。

光明邨显然不是那一类。

队伍中,多数为上海本地居民,也有部分是黄牛,他们依次等候。

光明邨的同行们至今还在用大锅进行烘烤,他们采用铁盘两面煎的方法,这与使用烤箱的做法不一样。

如此一来,即便五座炉子同时运作,每半小时也仅能制作一批月饼。队伍虽然很长,不过只有在烤炉取出月饼时才能稍微活动一下。

若要去光明邨总店于淮海路那边购置新鲜出炉的肉馅月饼,务必得有排上五个钟头的心理准备。

由于存在巨大的客流缺口,邻近的网红点心店和鲍师傅也变得冷清起来。

资深食客能够为你说明徐汇与闵行的店铺位置,只需等候一个到两个小时,相当快捷方便!

这种等候的景象常常让人联想到×茶和×颜之类的网络知名店铺门口的热闹场面,光明邨也是一处名副其实的网络热门之地吗

还真不是。

在上海,大排长龙的鲜肉月饼房,远不止光明邨一家。

真老大房:

新雅:

泰康:

此外还有第一食品、老大昌、西区老大房……

可以说,排队与否已经成为检验上海月饼店的硬指标。

上海人排队买鲜肉月饼的历史,恐怕比互联网还要悠久。

早在七十年代中期,长寿路上悦来芳入口处,总排着许多举着水盆和桶的人,形成一道常见的景象。

依据相关平台发布的数据,上海市的人口数量仅占全国总人口的两成以下,然而该市消费了全国超过半数的鲜肉月饼,其中大部分是用来满足个人口腹之欲的。

人民的月饼

当前市场上月饼种类繁多,其中广式月饼的销量遥遥领先,远超其他所有月饼品种的总和,成为绝对的主流产品。不过,上海市民特别钟情的鲜肉月饼,实际上属于酥皮类的苏式月饼。

跟上海人自诩的许多事物一样,鲜肉月饼其实是苏州人创造出来的。

清代有诗句称:那红白相间的翻毛点心,工艺十分考究,每到中秋时节,便在京城广为赠送。这种红白翻毛的点心,正是酥皮月饼。与采用糖浆皮的广式月饼不同,选用酥皮制作的苏式月饼,其历史渊源更为古老。

根据《中国烹饪百科全书》所述,苏式月饼的皮料由面粉、猪油、白砂糖、饴糖和水混合成水调面团,同时用面粉和熟猪油制成油酥面团,最后通过包酥工艺制作成胚皮。

工艺复杂是苏式月饼的特色。

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使得鲜肉月饼的口感好坏完全取决于师傅的技艺,内馅的特质又让这种点心只能保存两天,这两方面共同作用,让鲜肉月饼无法像广式月饼那样畅销各地,不过却成了当地居民心中难以忘怀的佳肴。

上海售卖鲜肉月饼的来历无从考证。比较通行的说法称,最早经营此类糕点的,是淮海路的高桥食品厂。这种月饼的雏形,源自浦东地区广受欢迎的“高桥松饼”。

紧随高桥食品厂之后,掌握鲜肉月饼制作技术的,变成了哈尔滨食品公司和长春食品公司,而光明邨的崭露头角,则是在这两家公司之后的事情。

〓 上世纪60年代,上海人排队购买中秋月饼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上海居民购肉需凭“肉票”,每人每月两元票面,大致可换得一千克猪肉,但买鲜肉月饼无需这两种票券,所以鲜肉月饼便成了上海人中秋改善伙食的首选。

时至今日,月饼价格普遍攀升,动辄三五百元一盒,随处可见,然而上海的鲜肉月饼却依然维持着平易近人的售价。

淮海路的光明邨前排起了长龙,鲜肉月饼售价五元一枚,真老大房的风味小吃也是五元一枚,泰康食品的点心则卖六元一枚。

上海街头广受欢迎的新鲜肉月饼,价格大多维持在五元左右,略有上下调整。与那些卖到几十元一个的冬瓜风味点心相比,这简直如同黄金般难得的实惠。

这才是人民的月饼。

别拿肉馅不当月饼

离开上海以及周边地区,鲜肉月饼名声不显。

我们机构总部设在北京,办公场所的多数工作人员,此前都没有品尝过鲜肉月饼,日前,有同僚携来某南京知名饼家新制的那款肉馅月饼。

那位从东北来的同事说无法认同,他觉得肉馅月饼比起甜味的豆腐脑和咸味的粽子更加离谱,这简直让人无法容忍,是绝对不能退让的界限。

一位北京的朋友在吃过之后做出如下评价:哎呀,这根本就是酥皮夹肉饼啊!这种说法又触动了其他一些人的神经:

这类讨论每到年终就会准时上演。除了月饼的口感差异,人们还会讨论月饼是否需要用刀切开,以及月饼的表皮以坚硬还是松软为佳。

这类议题好似甜咸粽子、甜咸豆腐脑,年年都会引发争论,本质上相当乏味。

中国地域广阔,除了苏式和广式月饼,其他地方特色同样丰富,例如潮汕风味、宁波做法、上海类型、安徽风格、陕西特色、天津流派、成都技艺、云南风格等等,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即便每天更换一种品尝,从农历八月十五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也足以尝遍所有品种。

世间万象纷繁,其复杂程度远超月饼口味的不同,人们应当秉持包容之心,接受千差万别的存在,因为丰富多彩才是快乐的本源。

P.S.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参考资料

上海滩鲜肉月饼秘史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我们的好朋友「世界知识局」。

当今社会,信息泛滥使我们深感焦虑。形形色色的付费课程不断告诫我们:你将很快被淘汰!

世界知识局并不打算宣称自己能提供什么“实际”的知识,他们反倒只对有意思的事物感兴趣。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