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大街地处京城核心轴线上,北边从前门月亮湾开始,南边则到珠市口结束,总长度达到840米,在明朝、清朝以及民国时期,这条街都叫做正阳门大街,到了1965年,它才被正式命名为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自从明朝扩展外城之后,就变成了北京城中价值连城的地方,那里人来货往,各种商人聚集,喧闹的景象持续了好几个世纪。有人形容前门商业鼎盛的景象时写道:“五颜六色让人眼花,成千上万种商品排列得非常整齐。抬头看天,分不清是白天还是黑夜,道路狭窄,人们都挤在一起走。《燕京杂记》对京城商业盛况有如下描绘:店铺一向注重外观,饰以彩绘雕刻,门窗装点华锦,招牌甚至高达三丈。入夜则点灯,数十盏巨型灯笼辉映,亮如白昼。东四牌楼与正阳门大栅栏一带尤为出众。老北京有谚语云:东四西单鼓楼前。这几处地方在昔时皆是人流密集的商贸中心,其中前门大街最为鼎盛。
正阳门箭楼和瓮城。方砚 绘
前门之所以能成为北京最热闹的一条街道,与其关键的地理位置、长久的历史演变、优越的自然条件、便捷的交通状况以及众多相关因素密切相关。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前门外开始建造店铺林立的“廊房”。永乐元年,也就是1403年,朝廷把浙江、苏州等地的商人迁移到这里定居。嘉靖二十三年,北京南部扩建了外城,运河运来的货物在通州码头卸下,多数在此地转运,聚集交易,吸引众多商贩前往南城,店铺、市场陆续建立,逐渐形成了前门商业区,促使前门大街变得十分热闹。
老北京前门大街。方砚 绘
清代文人俞清源于《春明丛谈》提及前门大街的兴盛景象,称珠市口位居正阳门要冲之地,四面八方绵延二三里,尽是富商巨贾,开设店铺摊位。那里金银珠宝琳琅满目,各类商品堆积如山,酒楼歌馆林立,人们欢声笑语畅饮,常常通宵达旦。由此看来,在前门大街游走一趟,足以实现购物、用餐、休闲等多样需求。前门大街的“金地”大栅栏暂且不提,单是鲜鱼口、布巷子、肉市街那些老牌店铺,也足够您花费很长时间参观。
2008年,经过翻新的前门大街正式对外开放。许多人在月盛斋店铺前排着队挑选商品。
月盛斋,这家历史超过两百年店铺,位于五牌楼往南路西。它原本在户部街,后来因为天安门广场修建,于1950年搬迁至此。这家店的名字寓意着每月都兴旺发达,它的五香酱羊肉在清嘉庆时期就声名远扬,传遍全国,连慈禧太后都点名要吃这里的羊肉。为了方便将肉送到皇宫,在光绪十二年,也就是1886年,特别授予月盛斋四枚腰牌。从外地回到北京的旅客,总会买一盒月盛斋的酱肉作为纪念。这家店铺的酱肉享有盛誉,并且被载入不少典籍之中。《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提及此事时写道:位于正阳门户部街路东的月盛斋,制作的五香酱羊肉是北平地区的上品,销往外地范围很广,价格也相当高。同治时期的《都门纪略》对月盛斋酱羊肉评价很高,作者为此作诗称赞:羊只喂得十分肥美多在京城,制作的酱料以清汤烹煮呈现红色;中午时分烹制时肉质焦香且烂熟,令人高兴的是没有食物味道让喉咙感到油腻。
往西路再朝南走,那里有家一条龙羊肉铺,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即公元1785年,店家老板盼望经营旺盛,诸事如意,因此给店铺取名“南恒顺”。据讲在光绪二十三年,也就是1897年的春天,有两位食客光顾了店内用餐,却未能支付饭钱,当时掌柜对他们表示不必在意,请他们离开,并说何时方便再来结账即可。次日,一名小内侍送来银两,众人这才明白,前日光顾店家者乃当今皇上。南恒顺急忙将光绪帝用过的方桌奉为至宝,稍后,驾临南恒顺用膳的消息便在京城不胫而走,店家因此愈发热闹。时日久了,人们便将南恒顺更名为“一条龙”。
路西另有一家老牌店铺是前门盛锡福帽店,这家店创设于民国26年,即1937年,彼时多数知名帽铺售卖的都是传统款式的帽子,唯独盛锡福提供的是新颖的四季用帽,诸如巴拿马草帽、美式呢帽、西式女毡帽以及前进帽等品种。其前卫的流行风格,精良的选材和制作工艺,加上亲切周到的服务态度,令这家店铺总是门庭若市。
从前门大街东侧五牌楼向南行进,可以看到一家名为庆林春的茶叶铺子,该店由福建籍人士林子训于1927年在京城开设,是其所设的第三家分号。此店名蕴含深意,意指庆祝林子训经营的茶庄如同春天万物般蓬勃发展,生意兴隆。庆林春的茶注重色泽清雅,滋味醇厚,回甘持久,其包装也颇具特色,每张茶包上都印有“庆林春茶庄,位于前门大街东侧,专营红绿花茶”字样,以此作为宣传手段,扩大知名度。此外,该店铺还雇佣了若干名外勤人员,他们携带多种小包装的茶叶样品,穿梭于茶社、浴池、戏院和餐馆进行推广。这家茶庄地理位置优越,商品种类丰富,品质上乘且价格实惠,同时其独特的经营手法,使得它刚开张时便生意火爆,成为京城知名的茶叶店铺之一,备受推崇。现在,庆林春茶庄精心制作的茉莉小叶花茶,依然深受北京市民的青睐,并且已经被列为东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国年间,在前门大街上的通三益干鲜果局。
往南继续行进,便可以看见以制作独家秋梨膏而闻名天下的通三益了。这家店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十年即公元1815年,是京城一家声名卓著、经营干果海味、拥有三道门面的老字号企业。它的名字来源于它是通州三益贞南货铺的分店,故而称作通三益。使通三益最为出名的是这家店铺依照清代宫廷秘方独立研制的“醉翁秋梨膏”,如今改称为“青松秋梨膏”。
通三益南边路口,能望见肉市中的百年老店全聚德,它始建于清同治三年,即1864年。店名全聚德,蕴含创始人杨寿山的字全仁,寓意“以全聚德,财源广进”。清代时,烤鸭尚未出现,当时称作烧鸭,全聚德开张之初名为烧鸭店。又因它采用挂炉烤鸭,故也被称作挂炉铺。1964年,肉市胡同店铺的门外新建了一排楼房,新旧建筑之间架设了通道,借此拓展了商业场所的规模。
往南走一段,能碰到一家声名显赫的烧麦店,这家店也因皇上到访而声名远播,就是都一处。都一处始建于乾隆三年,也就是1738年,到现在已经走过283年的岁月。有说法讲,乾隆十七年,也就是1752年的除夕夜,半夜时分,有位地位很高的人一时兴起,带着两个随从,换了装束,避开家人,偷偷溜进京城的大街上。他原本打算出去逛逛,却发觉所有铺面都歇业了,唯独一家挂着“李记”招牌的酒馆里,隐约传来店小二的叫卖声,他便走了进去,点了些菜式,味道颇为满意,转头询问店员:“此店何名?”店员回答:“本店无名。”他听完,环顾了一下四周,听着外面的爆竹声响,不禁感叹道:这个时刻还在营业,京城之中唯有你们一家,就命名为“都一处”吧!这件事情,店里的员工们谁也没有在意,可某天突然,十几个内侍为李家酒肆送来一块写着“都一处”的虎头招牌。到了那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除夕夜前来饮酒的那位,竟是乾隆皇帝。店员们把御笔亲题的匾额安放在店内显眼位置,乾隆皇帝曾经使用的座椅也被恭敬地摆设出来,供人瞻仰,乾隆皇帝曾在都一处饮酒,都一处因此拥有了象征皇恩的宝座,使得店铺迅速兴盛繁荣起来。
前门大街的繁华景象,鲜鱼口街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条街道与前门大街和大栅栏街隔街相望,始建于明代,到清代时逐渐发展成熟。这里的商铺数量和顾客往来非常密集,与大栅栏相当。如果需要购买帽子等头饰,这里有马聚源帽庄和黑猴帽庄两家店铺可供选择。“常在京城街头,常见有人,头配马聚源货,身穿瑞蚨祥衣,足踏内联升履,腰系四大恒财”,这在北京城广为流传的俗语,道出马聚源在晚清京城制帽界的领先地位,堪称名店。而黑猴帽铺,背后亦有不少传奇。
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山西人杨小泉领着一只乌黑的猴子进了都城,在鲜鱼口那里开了一家卖帽子的小铺子。杨小泉把那猴子收拾得整整齐齐,让它待在店里,出来进去地招呼客人。店里一忙,杨小泉只要朝猴子吆喝一声:“去,把那扇门给推开。”那猴子就老老实实地奔到店门口,把门拉开,等客人们走了进来,它才慢悠悠地退回去。此事令京中居民十分诧异,人们索性将杨小泉的帽子铺称作黑猴儿的帽子铺。
鲜鱼口附近有家药店特别出名。1933年,中国人自己研发的闻药淘汰了日本的宝丹,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这种药就是长春堂在鲜鱼口长巷头条北口,朝东开的那个小铺子制作的避瘟散。那时候有个流行的说法:“三伏天热得难受,不用发愁,赶紧去长春堂买闻药,抹进鼻子里能通气,解热降火让人身体好。”
离鲜鱼口不远,稍加观察,可见南侧有条两层旧式店铺小楼,那里曾是名满京城的会仙居炒肝店。这家店始建于同治元年(1862),起初不过是个小酒馆,后来自行研制炒肝,生意十分火爆,演变为如今广受欢迎的北京特色小吃。只是后来因经营不善,被对门的天兴居所替代。因此,每当人们提及京城的炸肝,总会联想到鲜鱼口的天兴居,却慢慢忽略了会仙居。
若需品尝美味佳肴,可前往鲜鱼口附近的那家便宜坊烤鸭店,此乃享誉海内外的老字号。该店创设于清咸丰五年,即公元1855年,至今已走过166载岁月。便宜坊与全聚德有所区别,其特色在于采用焖炉方式烤制烤鸭。这种技艺源自南方地区传入京城,《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所述“南炉鸭,烧小猪,挂炉肉”,所指的“南炉鸭”便是便宜坊的焖炉烤鸭做法。
物品置办完毕,餐食也已用毕,此时应当沐浴一番以舒缓疲惫。鲜鱼口处有一家兴华园浴池,颇为适宜。据闻1940年,某位军官财富骤增,购得旧日天有信布庄,将其改建为澡堂,并命名为兴华,主要接待财力雄厚者。北京沐浴行业在清末民初之际发展迅猛,因此兴华浴池的存续岁月并不久远。
前门大街的热闹景象,除了众多商铺摊贩之外,最为吸引人眼球的是梨园的鼓乐声声。清朝中期到晚期,京剧非常流行,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商贾还是工人,都特别喜欢看京剧。又因为清朝初期,朝廷就下令京城内城永远不准开设戏园子,这就让紧挨着内城却位于外城的前门大街上的戏院生意格外兴隆。《道咸年间见闻录》里明确指出:戏班所在,京城核心区域曾予禁止,唯独正阳门外地界最为热闹。不论哪个身份的人,若想观赏京剧,必定前往前门区域。有《新编竹枝词》这样描绘:前门大街堪称戏班聚集地,锣鼓喧天上演京剧;观赏完京剧再去购物,这种体验远胜于赶集。
前门外最负盛名且历史悠久的戏园,当属肉市路东边的广和楼戏园。这座戏楼由明朝商人查氏建造,原是一座私家园林。彼时前门大街还是土路,马路两侧商贩聚集,查氏也参与其中,将自家园林改设为茶馆,人们称它为“查家楼”。乾隆朝时前门大街原本是土路,后来改成了石板路,同时增设了排水设施,因此众多商铺都建在了路边,导致“查家楼”的位置变得偏僻。此后查家之人拓展了茶园的规模,又增设了一座小型的戏台,在这里表演说书、杂耍、莲花落等节目,最终将楼的名字改为“广和查楼”。光绪朝时,广和楼经过翻新,增宽了表演区域和观众席,能够容纳将近九百人,堪称那个时代规模最大的戏园,吸引众多知名演员在此献艺。
前门大街自2004年起着手实施改造工程。2007年5月9日,该街从前门至珠市口的部分率先启动翻新作业。至2008年5月28日,这段区域的修缮工作宣告结束。紧接着在同年8月7日,这里正式对公众开放。改造后的前门大街前门至珠市口区段,转变为一处供人漫步的街道,并且恢复了它那个时代晚清和民国初年的建筑特色。那个年代在前门大街从前门行驶到珠市口途中的有轨电车,发出清脆声响的车辆,在2009年元旦启用了运营。
前门大街是京城居民最钟爱的喧嚣场所之一,即便在当下,人们也常来此地追忆往昔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