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一座庙、五步一条巷的台湾古镇——鹿港

日期: 2025-09-30 20:05:54|浏览: 1|编号: 14488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台湾众多古镇中,彰化鹿港保存最为完整,地处台湾西海岸中部,是邻近大陆的重要港口。清代时,此地船只往来频繁,商旅云集,经济十分兴盛。如今,许多古老建筑得以保存,传统风俗和文化得以传承,罗大佑歌曲《鹿港小镇》中抒发的许多思乡之情,邓丽君歌曲《小城故事》里吟唱的“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的景象,在此都能找到印证。

声名显赫的历史

鹿港,曾被称为“鹿仔港”,其名称源于过去这里有很多鹿,围绕鹿的生意非常活跃;同时,这里也具备优良的港口条件,曾是台湾中部地区的经济与交通要地。台湾有句谚语说“一府二鹿三艋舺”,其中提到的“二鹿”指的就是现在的彰化县鹿港镇,它是台湾最繁华的三个城镇之一。

一六八三年,施琅收复台湾之后,众多汉族居民逐步迁往该地。一七三六年,依照省文献会的记录,当地汉族人口已达到六十万之众。

康熙年间,鹿港划归诸罗县管辖。雍正初年,即公元1723年,彰化县正式设立。雍正九年,鹿港得以通商,转而成为台湾中部主要的粮食流转枢纽。乾隆四十九年,即公元1784年,清廷将鹿港和福建泉州蚶江口设为通商口岸,鹿港由此步入鼎盛阶段,商旅云集,形成八大商业团体,统称为“鹿港八郊”;文化往来密切,由于街道规划与大陆泉州类似,因而得名“繁华胜似小泉州”。

后来,鹿港海岸线渐渐抬升,鹿港溪沉积越来越重,商船无法直接靠岸,鹿港逐渐丧失港口城市的优势。

咸丰八年,即公元1858年,清廷无奈之下与英国及法国缔结了《天津条约》,允许台湾的安平港口和淡水港口面向外部世界开展贸易往来,紧接着又增设了高雄港和基隆港作为对外通商的新口岸。到了1895年,在中日甲午海战中遭遇惨败,清政府被迫向日本签署了具有极大屈辱性的《马关条约》。日据时代,台湾同大陆间的商品交换受到诸多约束,鹿港的泥沙淤积情形更为恶化,蚶江河口与鹿港的互市活动几乎中断,鹿港从此走向鼎盛时期的终结。

台湾地区再次被收复之后,鹿港并未赶上经济腾飞的大潮,这反而使得当地得以完整保存许多清代闽南风格的古老建筑,以及为数不少的寺庙和历史遗迹,沿河而建密密麻麻的“船头行”和商铺等商业场所,也都还维持着昔日的繁华景象。

三步一座庙、五步一条巷

鹿港面积不算广阔,里面古寺庙、古建筑、古街道分布集中,外来访客仅靠步行基本能够看遍绝大部分的观光地。

鹿港闻名遐迩的老街包括“古市街”和“五福大街”,在乾隆朝极盛时期,主要道路有埔头街、瑶林街、大有街,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古市街”;由于老街空间不足,后来又修建了“五福大街”,也就是现在的中山路,这条街在乾隆朝初期开始形成,到了嘉庆朝时,已经成为最长的热闹商业街。

中山路这条古街,向南延伸时,道路两侧分布着许多历史建筑,包括天后宫、城隍庙、三山国王庙,还有半边井、服门、民俗文物馆,以及龙山寺和地藏王庙等众多名胜古迹。天后宫在台岛妈祖庙中享有崇高地位,庙内供奉的妈祖神像源自湄洲,是清康熙二十二年由福建水师提督靖海侯施琅从湄洲天后宫迎请至台的,此乃全台独有从湄洲运来的神像,被视为祖神,备受尊崇。加之沿海居民对妈祖敬仰有加,天后宫每日都吸引大量虔诚信徒前来参拜。

龙山寺属于台岛最高级别的古迹,被誉为“台岛紫禁城”,是台岛现存的最为完整的清代建筑群落。此寺相传源自泉州晋江安海龙山寺,缘于明末清初大批从泉州迁居此地的人,将安海龙山寺的祭拜风俗也带到了这里。寺中拥有台岛最早且规模最大的八角藻井,砖石雕刻与木质雕刻均极为精巧。流传有这样一句评价:“若未到鹿港龙山寺,便难以领略台岛寺庙的精妙之美。”

艋舺龙山寺

民俗文物馆,是鹿港大富豪辜显荣的府邸旧址,一座相当雅致的西式建筑,后来辜家后人将此楼无偿贡献出来,这才建成了博物馆。馆中陈列着诸多鹿港本地的历史遗物,诸如清朝和民国期间的日常器具、衣帽首饰、舞台器具、宗教器物等,让参观者得以窥见鹿港清代民间生活的原貌。

这条巷子虽然名字不雅,却拥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一条狭窄的巷道——“摸乳巷”。巷子宽度仅70公分,仅够单人通行,若两人偶然相遇,不得不紧贴着彼此通过,因此得名“摸乳巷”。不过,当地老人表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条巷子之所以如此狭窄,主要原因是当地居民为了抵御猛烈海风,尽量缩小房屋之间的距离而形成的。此外,“摸乳巷”源自闽南语“梦麟巷”的音译变化。往昔不少女性为求诞下男丁,常会前往“梦麟巷”进行祈福活动。

九曲巷的布局非常曲折,道路狭窄并且多次转折,一旦进入就难以找到出口,这体现了它作为防御工事的特性。该地曾是清代中叶经济繁荣的港口,但由于朝廷的禁令,不允许建造城墙,因此形成了这种狭窄而弯曲的巷道。再加上在巷口设置了门隘,使得整个区域具备了类似堡垒的防御能力,同时也能有效抵御猛烈的风力。

台岛手工艺的“桥头堡”

鹿港被誉为台湾手工艺重镇,堪称该领域核心区域,这里传承的台岛传统工艺门类最为丰富。统计显示,全台湾36位获得薪传奖的匠人之中,鹿港便拥有16位。

松林居是鹿港木雕师李松林曾经的作坊。过去鹿港重修寺庙、兴建庙宇时,为追求完美效果,常会从外地招募技艺精湛的师傅来掌舵建造。不少师傅因此定居鹿港,李家的先辈李克鸠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清朝道光时期从福建永春搬到此处,参与了龙山寺的木雕工程,后来安家落户,让木雕手艺代代相传,到了李松林的第四个儿子李秉圭,已经是第五代了。

中山路骑楼下那家老铺子,就是吴敦厚灯笼,被称作台湾“活着的灯饰档案”。吴敦厚儿子吴怡德说,台湾传统灯笼主要有泉州和福州两种类型,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灯架,泉州式是用竹篾编成网状结构,福州式则像伞一样呈圆形。吴敦厚在彩绘图案上特别偏爱蟠龙,觉得龙和中国人联系非常紧密。

那座位于龙山寺对面的“万能锡铺”也值得关注,19世纪初,锡工艺从大陆引入台岛,彰化鹿港凭借其作为通商口岸的优势,成为这一工艺的重要聚集区域之一,产业一度十分繁荣,据店主陈万能讲述,他的祖辈来自大陆无锡同安,祖父那一代就靠制作锡器为生,清朝末年他们迁居到嘉义鹿草乡,之后又搬到鹿港,他的父亲与另外两个兄弟在鹿港分别经营了三家锡作坊我14岁跟着父亲学打锡……。”

鹿港闽绣,源自福州,以盘金绣见长,图案呈现立体感,色泽金光灿烂。瑶林街半边井,汇聚众多传统手工艺人,他们在此长期驻扎。

鹿港老街

街巷里的特色小吃

鹿港小镇邻近的沙质海岸富藏丰富海产。其中一种为当地独有——虾猴,常被装在竹筐里贩卖。虾猴外形奇异,头部类似蝼蛄,闽南话叫它肚猴,尾部则像虾,可能因此得名虾猴,外壳十分轻薄,无需烹煮即可食用。每年阴历三月至九月是虾猴的繁殖季节,此时体内油脂金黄丰腴,清洗干净后用盐渍法烹调,装入玻璃罐中能够长期储存。品尝时,这种虾猴的躯体内几乎没有肉质,全身覆盖着黄色物质,其气味与蟹黄相似,味道极咸,鹿港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即“一只虾猴需配三碗粥”。

鹿港的蚵仔煎和蚵仔汤,都以用料丰腴、分量足道而著称。当地所产的美味乌鱼子,是外省难以企及的佳肴,昔日在台湾的宴席上,其地位堪比鲍鱼、鱼翅。野生乌鱼子较之养殖品种,价值更为昂贵。每年寒冬时节,正是捕捞乌鱼的好时机。在台湾除夕夜,乌鱼子是当地丰盛年夜饭中不可或缺的菜肴。

鹿港的市集和天后宫入口附近聚集了不少地方特色食品,比如芋头圆子、海蛎饼、肉丸、面条糊以及酱腌菜等等,种类相当繁多。

鹿港特色小吃

去游鹿港的话,从台北坐统联客运往鹿港那边的车就能抵达。当地到处都是古朴的闽南式庙宇、老街区和旧建筑,它们都在诉说往昔两岸商业往来、文化互动的繁荣景象,其中留存的老文化和风俗,是远离家乡的人们的浓浓思乡情,也让这里成为台湾最具本土文化特色的地方。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