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问诊,究竟靠谱不?

日期: 2025-10-04 12:11:17|浏览: 3|编号: 14752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当前移动网络技术日渐普及,许多病患倾向于借助手机社交软件,向医疗专业人士了解自身健康状况,以此来获取医疗建议。

网上问诊,究竟靠谱不?

我和女儿交代过无数次,绝对不能在学校透露自己母亲是医务工作者,反复叮嘱她别没事儿往家里引麻烦。张女士在京城一家三甲医院的外科领域任职,自从有同学家长知晓她的职业后,总爱找她咨询就医相关事宜。她坦言,别人请求加号时,她可以委婉拒绝,直接说明现在都通过网络挂号,对方通常也能明白。担心那些来询问病情的人,常常在微信上只发几句简短的话,就要求我解释清楚病因,而且这些人不在乎应该找哪个科室。

当前移动网络技术日益普及,众多病患倾向于借助手机社交软件,就自身健康状况向熟悉的医师进行咨询,与此同时,致力于促进病患与医师交流的软件平台也应运而生,并获得了产业界的广泛关注,那么,网络上的医疗咨询服务是否值得信赖?其长远前景怎样?

网上咨询节省了什么?

笔者安装了数个网络医疗服务站点,这些站点既能展示国内众多医院专家的履历、坐诊资讯,还能实现包含加急门诊在内的部分诊疗预约功能。

在选择医生咨询时,发现存在两种沟通途径,一种是文字图片交流,就是通过互联网与医生进行沟通,医生会在指定时段内作出回应,回复的次数不受限制,持续到提供清晰指引,这种清晰指引涵盖药物使用、恢复措施、就医注意事项等内容。医生通常在有空闲时查看信息并回复,服务期限有一定天数,同时会公示医生的回复比例。这种图文问答模式,以二线医师的收费标准来看,通常在五十元到七十元之间浮动。

还有种沟通途径更加直截了当,那就是通过电话进行交流,电话沟通通常持续二十分钟左右,费用在150到300元之间,这种沟通形式是一次性的对话,持续时间不会超过二十分钟。苏先生眼睛一直不好,他曾经体验过这两种沟通途径。“医生回应的态度相当不错,对于病人而言,很多时候生病时会感到茫然无措,甚至不清楚该挂哪个科室的号。苏先生曾前往一家专治眼睛的顶尖医院就诊,但办挂号手续时他了解到,眼科内部还划分出多个不同领域,各个专科对应的医生各有专长,由于他并非医学专业人士,因此难以确定该选择哪位医生。

比弄清楚该找哪个医生开诊更棘手的是能否成功预约。实际上,进行一次图文咨询,费用跟调整价格后的门诊挂号费相差无几,打一次电话咨询,费用则与特需门诊相当。其实不论挂的是普通号还是特需号,专家给出的建议都大同小异。但核心在于,能够顺利沟通,并且,无需承担去北京看病的路费和住宿开销,这才是医疗费用的主要部分,而且这部分花费通常无法报销。苏先生这样认为。

有些人偏爱无偿的“熟人咨询”,身体稍有不适就联系熟识的医生,或者在QQ、微信上咨询,这种做法也让不少医生觉得不合适。往往只是简单几句对话,就要做出诊断,但诊疗真不是这样,没见到病人谁也无法下结论。劝他们去医院就诊,反而常被指责“不够情谊”。

不是每一种病都适合上网问

虽然早就清楚可以利用空闲时刻在在线平台提供诊疗服务赚取额外收入,不过一位耳鼻喉科医师还是向笔者表达了她的担忧,她说他们科室的工作方式高度依赖面对面的检查,无法单凭病人的话就做出诊断。

各科医生看待网络诊疗看法各异,原因是诊疗手段存在差异。内科医生指出,部分内科领域,如血液科和内分泌科,诊疗主要参考化验结果,若患者已有相关检查记录,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但外科领域则不同。中医主要运用观察、听闻、询问和切诊来诊断,西医则侧重于视觉检查、触诊、叩击和听诊,即便现在配备了各类检测设备,依然重视与患者直接沟通、仔细观察和用手感知,外科领域依然无法仅凭患者陈述来准确判断病情。例如当患者表示肚子疼痛时,他往往无法明确指出具体位置,不同的疼痛点和感觉可能暗示着截然不同的疾病状况。有专业人士表示,部分病患会传送先前拍摄的影像资料以及相关数据,但这并不代表这些信息就完全够用。

在多个网络医疗服务站点观察,可见相同情况,少数内科领域声誉卓著的医师,其诊疗量十分庞大,部分已超千次,而同一机构外科领域同代龄的专家,接诊量仅个位数,且账号多日未登录。对比平台上网诊医生与医院名单,可见青年医师占比较高,尤其是主治医师和刚晋升的副主任医师,而科室负责人数量则偏少,这些人通常不仅承担诊疗任务,还需处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个人空闲时刻更为有限。

医生确定患者状况和制定治疗计划,不仅依据面诊,还参考各类检查结果。虽然患者描述的症状能初步了解不适,但细致的检测才能明确病因,并且有助于设计恰当的治疗措施。在北京市一家三级医院的心脏内科诊疗室,医生向笔者演示了诊疗中使用的电脑设备。一般民众若无严重健康问题,多在指定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因此其往期诊疗信息会录入数据库,包括既往病史、过敏原以及用药情况等,这些资料都能调取查阅。不过,网络咨询的另一方无法获取这些个人健康档案信息。

任何网上建议都不能代替见面诊断

医疗记录保存在医疗机构数据库里,非医务人员无法查看,因为患者健康情况涉及个人隐私。但在在线问诊网站上,病患同样要提交个人资料,资料能否确保安全,是患者关心的主要问题。另外,文字交流的成效,也是许多病患在意的事项。怎样确保与我沟通的,就是最了解我身体状况的医生?实际上,通过在线渠道建立联系后,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会亲自前往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依据国家卫计委2014年8月公布的《关于促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发展的指导》,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需将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作为调整医疗资源分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缓解群众就医难题的关键举措,予以大力推动。

然而,这种远程医疗服务并非是病人联系医生,而是医生联系医生,就是说一个医疗单位(邀请方)邀请另一个医疗单位(受邀方),借助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手段(简称为信息化技术),为该医疗单位看诊病人提供技术帮助。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必须满足特定前提,病患的诊疗决定权并未变更,依然由“邀请方”掌握,而“受邀方”的看法仅作参考。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