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学者冯志亮讲千家姓之万姓——先祖毕万,距今已有两千年历史

日期: 2025-10-07 21:07:36|浏览: 1|编号: 14943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中国家族谱系历史悠久,每个姓氏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它们繁衍生息、不断扩展,培养了杰出的中华民族子孙。此外,每个姓氏都有其象征性人物,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财富多寡,身份贵贱。

谈到中国的家族名称,大家首先想到的应当是《百家姓》。这部书与《三字经》、《幼学琼林》、《千字文》等;都曾作为古代儿童教育的入门材料。《百家姓》记录的是中文的家族称谓,创作于宋朝初期。最初收录了四百一十一个姓氏,后来扩充到五百零四个,里面包含四百四十四个单姓,以及六十个双姓。我国民族众多,姓氏种类远超五百零四个,汉族的姓氏数量同样庞大。文献中记载的姓氏多达五千六百个,包括单姓、复姓,以及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等不同形式。还有一些民族习惯使用名字而不用姓氏,例如傣族。这个家谱的次序并无实际意义,尽管表面上列出了这么多姓氏,由于个别姓氏虽然书写各异,实际上某些姓是从其他姓演变而来的。

人类文明持续演进,家族称谓随之演变、扩充。依据中国遗传学界两位专家的调研,目前识别的华夏族姓(涵盖各民族及元代清代满蒙族改易的称谓)总计高达一万一千九百三十九种,单字称谓五千三百一十三种,复字称谓四千三百一十一种,三字称谓一千六百一十五种,四字称谓五百七十一种,五字称谓九十六种,六字称谓二十二种,七字称谓七个,八字称谓三个,九字称谓一个。汉族现行姓氏总数大约三千六百个,每个姓氏大概有三百万人口。国内人口最多的五个姓氏分别是李、王、张、刘、陈,这五个姓氏总人口数超过三亿五千万。其中李姓、王姓和张姓各自占据汉族总人口的比例分别是百分之七点九、百分之七点四和百分之七点一。

万姓位列中国所有姓氏中的第九十二位,主要散布于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区,现今万姓的人数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其总人口数约为二百五十四万。

芮伯万为芮姓的始祖,属于姬姓,名字叫做万。周武王消灭商朝建立周朝后,将卿士姬良夫封在芮地(如今山西省芮城和陕西大荔区域),于是建立了芮国,芮国的君主被称为芮伯。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芮伯万这个人,后来因为他的母亲芮姜对伯万不满意,将他赶到了魏城(位于山西省芮城)。公元前640年,芮国被秦国给消灭了。国家灭亡之后,芮国的王族后裔中有人以先祖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氏,这就是万氏,历史上把万氏称为正宗。故其后世子孙尊芮伯万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蝎子,一种节肢动物,古称万字。甲骨文里的万字图形,描绘了长螯蜷尾的蝎子形态。金文和小篆沿袭甲骨文风格,在底部添上带分叉的木棍,象征警示人们小心触碰,有用棍挑开的含义。这种生物通常成群生活,交配期间更是密集聚集。后来人们将万字用作计数单位,百个十称为千,十个千称作万。它的扩展含义包含很多层面,例如指代所有事物、各种景象,还引申为程度极高的意思,比如表示完全、毫无差错等。随着时间推移,“万”字最初的意思逐渐被“虿”字所取代。

人们因敬畏蝎子繁衍能力而崇拜它,又因害怕蝎子毒液威力而将其奉为祖先象征,用蝎子形象作为家族标志,并以此命名宗族和徽章,人们居住过的区域都刻有万字符号,慢慢构成了万邑,最终形成了万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众多家族主要源自四个姓氏:姬姓、嬴姓和芈姓。其中,姬姓是第一支。周武王消灭商朝后,将弟弟毕公高封在毕地,形成了毕国。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代毕万辅佐晋献公,在公元前661年消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于是将毕万封在魏地,建立了另一个姬姓的魏国。传到第十二代子孙魏斯时,他在公元前403年自立为诸侯,被称为魏文侯。公元前369年,魏惠王联合韩、赵两国,将晋国分割,组建了实力雄厚的魏国,跻身战国七雄行列,此后历经三代,传至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攻灭,其后代以国名为姓,其中一支魏姓族人,以先祖毕万的表字为姓,形成姬姓万氏,其历史可追溯至2200年前。

第二支来自姬姓,是周武王的臣子芮伯,在消灭商朝时立下战功,成为西周初期建立的姬姓诸侯国中一个,它的都城位于现在陕西大荔县的朝邑城东南方,也处在现在山西芮城西边。芮氏家族在周成王时期担任司徒,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官员,世代继承周朝的卿士职位。到了春秋周桓王的时候,芮国的国君已经传到了芮伯万,他的后代子孙就用他的名字作为姓氏。

第三支出自嬴氏家族。万,春秋时期嬴姓国家菖的都城,旧地位于现在山东莒县境内,后来被楚国吞并,后代用城邑名称作为姓氏。

第四支源自芈氏家族,春秋时期赢姓建立营国,其都城位于现今山东莒县境内,后来被楚国吞并,楚国大夫在此地享有封地,因此以地名为姓。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族群融入大众族裔的情况包括: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将夏州万俊民改称为万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定居中原,把契丹族吐万氏族更名为万氏;清朝初期满洲八旗中的万氏族人原本是汉族,加入八旗组织后,其子孙逐渐成为满族,后来部分人又改回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代,万氏族人最初主要生活在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地,两汉至唐朝期间,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限定在北方及中原地带。唐朝之后,万氏族人开始迁往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份,同时还进入了两广地区和福建,最终在长江流域形成了现今的分布形态。

宋代万姓主要散布在江西与浙江一带,其主体力量已撤离北方地区。

明朝年间,民众总数约莫十二万,其比例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一点三,位列全国人口数量第一百二十位之后。万姓主要散落在江西、湖北、浙江,这三个省份的万姓族人约占万姓总人口的52%份额;其次是在四川、江苏、安徽,这三个省份的万姓族人合计占万姓总人口的23%,江西是万姓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万姓人口比例达到26.7%。从宋朝到明朝长达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万姓人口主要迁往江南一带,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长江下游地区的万姓人口集中地。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现在万姓的人口数量大约为254万,在全国姓氏中排名第九十二位,其占比约为全国总人口的0.19%。从明朝算起,历经六百多年时间,万姓的人口数量从12万增长到了254万,增幅超过二十倍。万姓人口的增长速率明显快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率。自宋朝开始,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万姓人口的增幅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万姓主要聚集在江西、湖北和四川这三个省份,大约占万姓总人口的39.1%份额,其次在江苏、河南、湖南、安徽、山东、贵州和重庆这七个省市,合计占万姓总人口的38.2%比例,其中江西是当代万姓人口最多的省份,大约占万姓总人口的15.8%比例,全国万姓居民大多分布在长江流域区域,在超过六百年的时间里,万姓人口迁徙的幅度和路径,与宋朝、元朝、明朝时期的迁徙情形相比,展现出显著差异,呈现出从东南地区向中原和华北地区大规模回流的特点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万姓的祖籍地主要有河南、扶风等地。万姓的宗祠名堂,除了和祖籍地相同的以外,还有以“濕西”为名堂的。这个“濕西”堂号源自明末的万寿祺。万寿祺是万历年间考中的进士,明朝灭亡后,他发誓不向清朝投降,常常穿着儒生服装,戴着和尚帽子,在吴楚一带游荡,世人称他为万道人。因为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濕西堂”,他的后代就以此为家族的宗祠堂号。

2、宗祠楹联

功高槐里;节镇巴丘。

孟门高第;成孝名乡。

忠实二字:经史一家。

功高槐里;孝著成乡。

自从在孟门接受教诲之后,文化教育得到大力发展,这难道仅仅只是名声传扬到各个国家;自从在槐里受封以来,军事功绩非常显著,理应将功臣画像绘于云台之上。

3、族规家训

万氏列祖,源远流长。国法家规,紧记心上。

遵纪守法,莫乱朝纲。爱国爱家,忠孝莫忘。

孝敬父母,长幼相帮。礼义廉耻,四维必张。

君子风范,能忍谦让。为官为吏,恶惩善扬。

夫妻平等,祸福共当。兄弟姐妹,互谦互让。

乡邻四党,和谐至上。邻里有事,竭力相帮。

为人处世,自立自强。光明磊落,胸襟坦荡。

戒斗戒讼,为善为良。戒赌戒淫,身心健康。

耕读并进,振兴家纲。扶贫帮困,共奔小康。

兴我族门,为祖争光。先祖有灵,佑尔后昌。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万姓族谱97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历代名人共九十一位,属于万姓的有零点二个百分点,位列名人姓氏中的第九十五位。万姓的知名文学家在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中占比零点二二,与第九十一位同列。万姓的杰出医学家在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中的比例是零点一九,同样位于第九十一位。万姓的杰出美术家在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中的占比为零点二,与第九十一位并列。

历史上万姓的主要人物

战国时期孟子的学生名叫万章,东汉时期的槐里侯是万修,西晋时期的长沙太守是万嗣,北朝北魏有一位大将叫万安国,北周时期的郢州刺史是万通,隋朝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叫万宝常,明清交替之际有一位学者名叫万泰,清朝有一位经学家叫万斯大,同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和古地理学家,另一位名叫万斯同,也是史学家兼古地理学家,还有一位名叫万树,是文学家兼戏曲作家,以及书画家万寿祺。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发源地)万姓发源地——魏国

姬氏万氏与毕氏万氏同源魏城,现今位于芮城县北方,断壁残垣于荒凉之地,追忆往昔的繁盛景象。

游线二:浙江省宁波市(万泰公馆)万泰公馆——白云庄

宁波市西边长江边上的白云庄,原先属于明末担任户部主事职务的万泰所拥有的宅邸,后来因为他的儿子万斯选编撰了《白云集》,人们尊称他为“白云先生”,因此这座庄园得名白云庄。白云庄里面设有甬上证人书院,这所书院在清朝初期是浙东地区非常有名的私人学校,曾经邀请过儒学大师黄宗羲来此授课授业。这所学府创建于康熙七年,到了康熙十四年就停办了,虽然总共只办了八年,却造就了许多知名人才,浙东史学流派能够脱颖而出,也跟它有很大关系。像这样规模宏大且影响深远的民间学校,万泰家族成为明末清初有名的文化世家,也就顺理成章了。万泰有八个儿子,他们被称为“万氏八龙”,包括史学家万斯同,经学家万斯大和万斯祯,还有诗人和书法家万斯备等人,这些人都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是文人中的佼佼者,此外,他的孙子万言和万经也同样是当时备受推崇的学者和文人。

书院的正厅摆放着黄宗羲先生的肖像,万斯同的旧宅位于书院的南边,建筑以青砖黑瓦为主,环境非常清幽,少有打扰。厅内展示着浙东学派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重要的著作和手稿等珍贵物品。整个庄子由古朴典雅的古老建筑构成,周围环绕着小桥、流水、人家和纵横交错的绿色稻田,构成一幅令人愉悦的江南水乡景象。

出行:抵达宁波市火车南站后,乘坐817路公交,前往西郊中心学校站,全程约需二十分钟,单程车票只需一元。

冯志亮,又名启玄,亦称德恭,笔名禾子尼,别号渤海居士,是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也是启玄国学社的发起者,同时研究姓氏文化,专精姓名学,并且是当代诗人,负责修谱事务,从事品牌宣传,还是网络新闻营销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冯志亮先生现任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并且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夏易经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的文学历史篇章屡次见于中国文联所办刊物,包括《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

二零一三年,冯志亮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特聘教授,同时受聘于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并且被哲学系聘为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学识渊博,擅长书法,并且对文学和历史充满兴趣,同时他也是一位古体诗词创作者,专研家谱研究,编撰了《渤海诗词集》《冯志亮与蓝海观点》《次时代的网络新闻营销》《百家姓寻根手册》《家史家谱编修实务》《传记写作实例分析》《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诸多著作。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