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是毕业季,也是找工作的集中时段。网上,有偿“内部推荐”服务公开展示,声称能帮助简历获得HR优先关注,不少知名企业也参与其中。这种有偿“内部推荐”真的有效吗?
01
付费“内推”泛滥
推荐履历会首先被审视,安排面谈会优先顾及,公司招募时通常优先考虑经由内部推荐
媒体报道显示,近期求职旺季期间,部分二手交易平台出现售卖所谓求职“内部推荐”的现象,声称能提供相关帮助。这类推荐服务价格十分低廉,仅需9.9元即可获得一次推荐机会,个别情况下费用更少。
采访多个机构后发现,部分单位确实设有“内部引荐”流程,但完全不涉及“收费”环节。被引荐者入职满一年后,引荐人能获得公司奖励,不过组织方面明确反对将引荐渠道当作牟利的工具。内部人士透露这一情况。
业内研究称,通过内部推荐进行招募所需的开销相对较小,这也是企业设立此渠道的缘由之一。早前,某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表明,在所有招募途径里,内部推荐所需的花费仅占总预算的十分之一,这个比例远远低于招聘平台的三分之九。原本是应聘者与用人单位互利共赢的途径,却遭到部分人滥用,失去了本真。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在接受中新财经的采访中谈到,企业会利用员工推荐的方式来吸纳杰出人才,这种推荐行为属于员工的一种额外待遇,主要是基于员工对潜在候选人的熟悉程度和引荐意愿,目的是帮助企业寻找到匹配的员工,这种推荐机制并非可以买卖的物品。
资料图 某线下招聘会现场。(文图无关) 张斌 摄
02
花钱“内推”管用吗
有推荐渠道,不过个人觉得效果不佳。手头尚存一些名额,尚未实施推荐。一位知名公司职员向中新财经透露,坦言此事或令人失落,自己虽投递过多次推荐,却多数未被采纳。
另有一些来自知名企业的人员表示,所谓的“内部推荐”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她向中新财经透露,公司内部的推荐流程通常是向应聘者提供企业网址,之后需要应聘者自行完成资料填写,同时会通知人力资源部门,确保这些申请材料会得到关注。
有通过内部推荐找工作的求职者谈到,这种途径很普遍,与常规的求职流程类似,需要填写指定链接的资料,不过要额外提交一个推荐码,觉得这个码意义不大,他们觉得用9块9元很难买到一个优质的工作岗位。
媒体报道发现,部分售卖付费“内部推荐”服务的商家,均明确指出无法确保百分之百获得回复和最终录用,并且强调“推荐码”一旦出售,绝不退换。记者尝试联系这些销售方,在留言询问怎样核实确实提供了内部推荐时,截止到文章完成,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者指出,现阶段,职场招聘时,公司更加重视应聘者的实践工作背景。然而,部分大学无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岗位,这种情况正被一些商业组织当作牟利的契机。
03
私自买卖“内推”违法吗
李旻在与中新财经的对话中提到,以购买“内推”名额的方式获得面试资格,实际上是绕过了公开透明的招聘流程,这或许会造成优秀人才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进入公司的情况,这种行为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就业氛围。
依照《劳动合同法》等法规,公司员工私下贩卖内部推荐机会,或许触犯法规。应聘者经由购买内部推荐机会得偿所愿,也可能被视为非法代理,面临法律问题。
部分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员也指出,公开的付费“内部推荐”广告很可能出自公司内部职员或外部招聘中介之手,公司明确禁止此类行为,并且已经将此问题反映给了公司的法律部门。
此外,针对那些提供“内推”资格交易服务的网络平台,李旻指出,这些平台作为交易媒介,有责任对商家的活动进行核查和管理。
一旦出现售卖内部推荐名额的情况,平台需立刻执行下架商品、禁止账号等操作,以阻止此类违规行为的扩散途径。网络零售商还须严格审查商家的资质,避免此类非法经营活动产生。这是李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