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蛋糕”三个字一出现,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堆叠的奶油,再点缀一个“”仿制的标识,类似机械复制的祝福短讯,过于甜腻却难以回想其真味。
就在最近几天,一段未经修饰的影像作品意外登上了热门榜单:一个未成熟的榴莲被横向切开,内部的果肉被掏空,替换成椰奶方块和新鲜剥的山竹,表皮仅覆盖少量烤制椰子碎,附言道“母亲认为乳脂会刺激喉咙,采用这种方式食用才更有风味”。
点赞两百多万,评论区清一色“想回家过生日”。
有人觉得这不过是一时新鲜,但事实却有力地证明——去年自制蛋糕的总量大幅增加了三分之一,讨论这个话题的人达到了十亿以上。
糕点铺的匠人暗自思量:接受的任务数量可观,不过超过半数只是基础半成品,需要买主返家完成后续加工。
黄油喷射器、橡胶铸型、食用色料,网络销售量急剧攀升,连立体成型工具也售罄了。
大家不是不会做,是想亲手把“喜欢”两个字写进甜点里。
仔细观察那些受欢迎的家庭节目,其模式其实简单得令人咋舌:将寿星私下里喜欢吃的零食原样展示出来。
玻璃瓶竖着摆成圆圈,像个小栅栏,小零食弯成花形,像朵玫瑰,脆片插成尖尖,像座山峰,再歪歪扭扭地添上几个字,是给老豆的加油。
烤箱加热时或许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黄油时常化开形成黏糊糊的团块,不过目光一转,可以看到全家人正围着餐桌忙作一团,谁都没有心思抱怨。
心理专家直言,人的大脑对于参与共享活动的记忆,其持久度远超对完美形态事物的记忆,前者是后者的千倍之多。
当然,瞎浪漫也踩雷。
烘焙师指出,家庭厨房的杀菌环境不够理想,鲜奶油在常温存放超过四小时后,就会暗中滋生细菌;希腊酸奶以及椰子糖虽有益健康,但它们的酸味和甜味含量需要重新调整,否则品尝时感觉如同吃柠檬掺杂着豆腐渣。
更不易察觉的是致敏物质,芒果、坚果、草莓,表面看来富有诗意,一不小心就会将愉悦转为紧急处理。
提前问一嘴“你吃啥会肿”,比任何裱花技巧都显贴心。
潮流也卷出了新高度。
有人将蛋糕的上层雕造成微缩盆景,吃完后将种子撒入土壤,二十天后冒出真正的薄荷叶;有人把软胶玩具塞进蛋糕的夹心,寿星一捏就爆开,彩色糖珠四溅,气氛立刻高涨;还有人把增强现实码藏在巧克力牌里,用手机一扫,蛋糕上跳出稚嫩的声音唱生日曲——虽然制作并不精密,却能让成年人当场感动落泪。
可最打动人的,往往是最粗糙的那一款。
一个来自河北的年轻人把面团压成方形薄片,再切成狭长的条状,用番茄酱在条状物上画了歪斜的“爸爸”二字,然后捧着它送给刚下班的父亲。
老人吃了一口,眼角的皱纹里夹着面包屑,他小声抱怨说太咸了,结果连一点渣都没剩下。
视频下方点赞数最多的留言仅包含一个内容:美味并非专指蛋糕,而是你终于想到我父亲不喜甜食这层含义。
所以,别被“手残”吓住。
用料讲究是基础,关键要体现贴心关怀:可以要求减糖,能够更换成酸奶,能够规避过敏物质,就算是形态不佳的挤花也会被宽容。
要是实在不会做,就去商店买一块纯白蛋糕,把朋友最喜欢的橙子剥皮后围成一圈,放一张亲笔写的纸条,同样可以拍出收获大量赞的“家庭好照片”。
毕竟,人生每年才有一个生日,谁也不会真的跟一块糕点较真,他们只想弄明白,自己是否在你心里被当作重要的事情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