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报道(记者 乐梦融)在复星艺术中心广场地面装置《尺度》中,艺术家刘建华表达了创作理念:陶瓷制作讲究火候控制,世间万物都需把握恰当分寸。刘建华虽是景德镇本地人,却并未拘泥于传统工艺,他的陶瓷作品并非为实用目的而创作,通过超越实用功能,实现了艺术境界的新突破。展览名为“刘建华:形而上器”,将于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举行,展出时间从当下持续到十月三十日。有艺术评论家认为,刘建华的创作体现了一种“挣脱”,使陶器摆脱了其物质属性和固有的实用模式,这既是对陶艺的延伸,也是对艺术本身的突破。
图说:展览现场 主办方供图(下同)
展览的题目是“形而上器”,这个名称所指的就是一种通常被认为属于“形而下”范畴的物品——陶瓷。刘建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便以陶瓷作为创作媒介开展艺术活动。他将陶瓷置于全球化的视角下,抹去了这种材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代表性物质文化的属性,转而促使人们去思考陶瓷这一特殊材料的艺术特质,并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这次个人展览展出了十件艺术品,它们分别出自艺术家的不同创作阶段,包括陶瓷材料作品、大型公共雕塑,以及专门为本次展览设计的大型装置作品。这些作品的展示地点分散在两个地方,有的位于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的室内展厅和户外广场,有的则直接放置在地面上,覆盖了部分展厅地面和窗沿的位置。
《塔器》把若干瓷瓶的瓶颈部安置在展柜内,摆脱了传统陶瓷器型的具象特征,柜面散布的细沙寓意着中华陶瓷漂洋过海的流传足迹;《痕迹之形》由形态各异的郎红釉瓷器碎片构成,源自刘建华在海外众多博物馆调研时的感悟与构思,他耗费十年光阴钻研材质,试图在色泽与体态都极不稳定的郎红釉中,探寻出纯净与稳固的境界;展场地面隐蔽处安放的铸铜作品《蔓延》,宛如海中生息的草木,在飘散与沉没之间持续萌发;《白纸》是一整块陶瓷板材,表面看似空无一物,实则“陶制白纸”饱含着匠人的手工印记以及制作时人与材料的交流;复星艺术中心三楼化作一个巨型“泥塘”,《无形之中》这件作品以陶泥和泥浆堆砌而成,重现了孕育无数精美陶瓷的泥池原貌,层层叠叠的泥团上还留存着匠人的独特触感。
图说:刘建华个展在复星艺术中心举行
刘建华借助这次展览,重现了全球化早期的历程,这既是对当前人类困境的一种回应,也点明了我们正经历一个暂时中止的全球阶段,面对此情此景,人类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