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一」16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莫忧人不知我,但忧我不识人。”
【注释】
“患”,忧也。故“忧患”常连用。
明白自己的情况,就是了解自己。别人认识我,在我看来算是了解我,在别人看来就是认识我。
“知人”,意为有眼光、能体察人的品性或才能。
【评析】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和本篇开头的“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可以看作是相互关联的。说法虽然不一样,实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一生中,必然会接触他人,这就需要了解他人,也要让人了解自己。有德行的人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做事只求问心无愧,并不强求别人理解,所以不把不被理解当作烦恼。
和“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这个观点不同,古人非常看重了解他人。不管是儒家为了实践仁爱,还是世俗为了追求利益,都坚持这个看法。
根据《资治通鉴》所载,汉高祖刘邦曾和朝中同僚讨论自己能夺取天下而项羽却失去天下的缘由,有人认为,刘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懂得重赏有功之臣,能与天下人共享利益,而项羽则对有功者心怀嫉妒,对贤能之士充满猜忌,刘邦听完说,你只了解表面现象,却不明白深层原因
这段话是刘邦关于“识人”的著名论述。他说:在军帐内谋划策略,在千里之外决战,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饷,维持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作战必定胜利,进攻必定夺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信任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缘故。大臣们听了,无不心悦诚服。
《尚书》有言:“明察他人即为明智”。“明智”即指智慧。仁爱智慧勇敢是儒家推崇的三种德行,因此儒家实践仁爱,片刻也不能脱离智慧,也不能脱离了解他人。倘若不了解他人,就无法分辨是非,难以区分贤愚;对上无法遇到贤明的君主而效力,对中无法得到良师益友的扶持,对下无法任用贤能的人才。这样必然会成为推行仁道的重大障碍。
中国知识分子从前交了坏朋友、看走了眼。因此不仅害了自己,更拖累了整个中华民族承受了空前的巨大灾难,造成人才被毁、百姓遭殃、文化消失、万物遭殃。“不懂得识别人”的坏处,实在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所受的教训,也没有比这更痛的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