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两天,于我国人民而言,乃年度核心庆典之一,即是月圆之日。依循美食佳节的惯例,岁首享团圆盛宴,正月十五品灯圆,五月初五食角黍,至中秋理当备有标志性糕点——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已然是节日里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无论喜不喜欢吃,都要切一小块,借此表达对团圆的期盼,才算完整的中秋,这种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或许更该问的是,月饼这种食物又是如何出现的?
日常迫害五仁月饼(1/1)
月饼的先祖在汉代就已出现,名为胡饼。这个名字让你立刻联想到,对吧,它确实是西汉时从西域传入的一种面点,当时引入的诸多新奇食物,大多被加上“胡”“番”等称谓。
经过研究确认,两千年前的一种面食,与如今常见的芝麻烤饼非常相似,在面饼表面覆盖了芝麻,这种芝麻原本是从国外传入的,当时人们称之为胡麻,经过烘烤之后,虽然口感较为简单,但麦香十分浓郁,即便是身为帝王的光武帝,也对它十分喜爱。
“灵帝好胡饼, 京师皆食胡饼。”
——《续汉书》
或许有人会认为,此物与今日月饼相去甚远,毕竟饼皮上怎会掺杂芝麻呢?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在汉代及更早的时期,“饼”这个字泛指所有以面粉制成的食物,面条被称作“汤饼”,馒头则被称为“蒸饼”,分类相当直接。在接下来的这些种类中,胡饼已经是最接近月饼的一种了。
胡饼的制作方法非常独特,也指用胡麻作为主要原料,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等,都是根据它们的形状来命名的。
——《释名·释饮食》
所以这玩意在西汉得叫“饼人”?
往后很长时期,史书中都不曾记载有哪种食物特别和中秋节联系紧密。不过到了唐代,这种风俗仿佛突然冒出来似的,在各种文献资料里都能找到它的踪迹。
长安城作为唐朝的经济中心,商业活动十分活跃,每逢中秋佳节,众多匠人便会着手打造各式各样的“中秋饼”,这些食品风味各异,专为节日庆典而制。根据历史推测,这种传统至少在唐代中期就已经形成并稳定传承。
过去热心的人们曾为月饼编造过一段传说:某年中秋,唐玄宗与杨贵妃共赴幽会,同赏明月,当时他们正品尝着一种名为胡饼的点心,唐玄宗一时兴起,认为这名称颇为俗气,便提议重新命名。
杨贵妃抬头望见空中那轮明月,忽然有了一个想法,便对唐玄宗说道:您瞧这圆饼,其形其色,是否与天上的玉盘相似呢?它既硕大,又圆满,何不就唤作月饼呢?唐玄宗听后大加赞赏,认为这名称既别致又恰当。
这个故事,应当是后来人们凭空捏造的,按照学术界普遍看法,唐代时期的“中秋饼”,主要用来祭拜祖先、祭拜月亮,或许有人会食用,但当时完全没有“月饼”这个名称。
玄宗:又编派我和我夫人,你们开心就好(蔑视)
“月饼”这个名称,首次完整地以我们今日所认定的形态、外观、风味呈现,是在宋代。这或许可以佐证“唐代及以前类似古代,宋代以来如同当今”这一说法。
宋朝时,烹饪技艺已臻完善,食材与调味方法愈发多样,摆脱了诸多束缚的厨师们得以尽情施展,经过各地厨房持续探索,月饼就此问世。
当地市场供应各式糕点,一年四季都有,顾客可随意点单,店家不会耽误客人时间。比如蒸制面点摊位售卖四种馒头、带精致馅料的大包子,还有薄米皮春茧、带生馅的馒头、馄饨、笑靥儿点心、金银烤制的牡丹饼、多彩煎花馒头、枣馅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新出炉的饼、寿带龟仙桃、子母春茧等。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可以明显感觉到,当前点心品类丰富多样,图案样式千变万化,风味选择琳琅满目,至于那些“饼”类食品,也早已不复汉代时的简陋,变得越来越考究了。
仔细观察,《梦梁录》中记载的各种饼品,虽然提及了月饼的名称,却并未将其与中秋节联系起来——实际上,我们查阅了所有现存的宋代文献资料,均未找到月饼和中秋节产生关联的记载。
这或许纯属偶然,大概所有记载这类信息的典籍都未能保存至今——不过更倾向于当时制作月饼时,仅仅是以月亮的某些特征为灵感来源,诸如它的形状、尺寸、色泽、表面纹理,乃至月轮的流转等,以此命名,算作日常食品。
因此月饼最终取得和现在相同的节日食品地位,或许比我们料想的要迟很多,在所有节日食品里,它可能是出现最晚的那一个:到了明代,月饼才实现了重要的演变。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有明确记载,农历八月十五被称作中秋佳节,百姓们习惯互赠月饼,寄托着阖家团圆的美好愿望。这种习俗的由来,充分说明月饼和中秋的关联,在明代时期就已形成,并且与当今社会完全一致。
可以推测,明代官员在八月十五日,或许会领到官府统筹分配的糕点,当作对他们勤勉履职、为国效力的嘉奖
民众或许会自行前往点心铺置办月饼,并在同事、领导、亲戚、朋友之间彼此馈赠。
某些社会地位较高或财富雄厚的人,有时会特别打造一些精致月饼,将其当作商业交往中的敲门砖,以此促进关系融洽……
民众各家都在这个月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饼的大小不一,称为月饼。商店里甚至用水果做馅料,名称奇特形状多样,有一个饼价值几百钱。
——沈榜《宛署杂记·民风》
明朝期间,对外贸易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我们经由海外引进的物品,不仅有各式各样的物资,还包括众多与烹饪相关的技艺,因此仅月饼这一类食品,其品种之丰富,可谓琳琅满目。
“月宫符,画成玉兔瑶台居;月宫饼,制成银蟾紫府影。”
——彭蕴章《幽州风土吟》
可能这样?
清朝时期,市场经济持续进步,商品观念日益增强,月饼制作逐渐从家庭式手工作坊转向了规模化工厂生产,许多地区的知名月饼品牌,致力于增强消费者忠诚度,同时不断推出新式品种,迅速扩大市场范围,在一片繁荣的商业环境中激烈角逐,情形与当今基本相同。
《燕京岁时记·月饼》中有描述,中秋时节的月饼,以前门致美斋制作的最为出色,是京城的首选,不过那里的量实在太少了。我们猜测,《燕京岁时记》的作者富察敦崇,可能从前门致美斋得到了不少好处。
杨光浦于《淞南乐府》亦有记述:淞南景致甚美,时令带有秋意,可品尝馅料丰盈的桃肉饼,又可享用甜度适中的蔗糖雪糕。
提及清代美食家,不能不提顶尖的美食评论家袁枚,以及他撰写的著名饮食著作《随园食单》。
他对于月饼很了解,书籍中不仅列出了很多月饼的叫法,也记录了月饼的加工过程:
选用山东飞面,以酥作外皮,内里填充松子仁、核桃仁、葵花籽仁磨成的粉末,再掺入少量冰糖和猪油制成馅料。品尝时感觉并不过于甜腻,但香气四溢,口感松软而油润,与一般食品大不相同。
——袁枚《随园食单》
现在,月饼已经不再是原先那种跟它关联不大的“芝麻烤饼”,而是逐渐演变成为一年中全国民众都会品尝的时令佳肴,同时也是童年时期难以忘怀的珍贵回忆。
各地口味因明代以来形成差异,致使出现了诸如月饼是否应切割之争,苏式与广式月饼何为正宗之辩,鲜肉月饼是否属于月饼之疑,五仁与韭菜月饼是否可食之辩,这些形成了诸多争论焦点。其实,战斗的结局并不关键,关键在于,这种情形恰恰证明了中国人的高度凝聚,每个人都在凭借对童年味道的精准记忆,一起重温那个始于两千年前,叫做“团圆”的传说。
提前预祝各位中秋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