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吊打”麦当劳,如今却关店近8000家:昔日“快餐之王”,在中国混不下去了

日期: 2025-09-15 16:08:23|浏览: 0|编号: 13302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赛百味在中国的发展相当不顺。1995年这家公司来到中国,但直到现在,其境内门店总数还不足700家。赛百味的开创者弗雷德当初来华考察时,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开设至少2万家分店。然而,现实情况与他的宏伟计划相去甚远。

由于得不到国人的欢迎,赛百味的发展一直平平,和对手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现在,它意外登上了热搜,但公布的最新动态却是要被出售。

最新消息显示,华尔街日报近期披露,赛百味已经委托专业机构寻求企业出售事宜,目前有多家投资公司有意向,包括高盛资产、贝恩资本,以及私募股权领域的TDR和TPG,它们已经向赛百味提交了意向收购报价,据网络消息透露,赛百味当前市场价值约为100亿美元。

事实上,赛百味并非首次寻求被收购,早在2021年汉堡王与RBI公司就曾有意购买,不过最终因双方在价格上未能达成共识而宣告失败。

早些时候,赛百味独立打拼,铸就了它独有的辉煌时期,不过,在半个世纪的鼎盛之后,这庞然大物还是轰然倒塌,似乎只能由别人来收拾残局了。

那么,崛起与衰落之间,赛百味到底做错了什么?

01 靠“健康牌”打天下,赛百味开启高光时刻

与不少知名餐饮连锁品牌一样,赛百味也诞生于一家街头小店。

1965年8月,弗雷德·德卢卡当时是名医学生,他为了能够负担大学的各项费用,向朋友彼得·巴克借了1000元,开始经营三明治快餐店,全球首个赛百味就此成立。

赛百味刚开始运营时,麦当劳在美国快餐行业已经经营了十多年,论进入市场的时机,赛百味明显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状况,赛百味巧妙地实施了差异化的竞争方法,不同于过去那种“富含脂肪、热量高”的常规快餐,赛百味选择主打“低热量、注重健康”的产品理念。

赛百味致力于加强品牌号召力,采取了许多新颖举措,例如率先在菜单上标示食品热量数值,并且推出了“7款低于6克脂肪”的三明治选项,这7种产品每份热量都不超过350卡路里。

赛百味还聘请了现实生活中受肥胖问题困扰的人担任品牌大使,通过生动具体的“减重经历”,有效点燃了民众的参与热情:一位体重达200公斤的顾客,仅用三个月时间,仅靠食用赛百味的三明治,在未增加运动或服用药物的前提下,体重显著减轻了100公斤。

这一现象使得赛百味仿佛成了现实中的“神奇饮品”——享用赛百味,意味着能够瘦身,进而实现人生转变,在美国肥胖问题普遍的背景下,它迅速引发了大规模的购买热潮。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赛百味的定价策略与大众的消费习惯相契合。在赛百味,消费者只需支付五元,就能获得一个长达一英尺、内含肉类和蔬菜的三明治。这样的价格对于工薪阶层而言,无疑显得相当经济。

形成一定号召力后,赛百味立刻推行“低门槛合作”的快速扩张方案,在美国众多城镇的火车站、学校、商业中心等地,都能发现它的门店。

赛百味是众多快餐品牌中,开办所需资金最少的之一,单店的投入一般介于12万到27万美元之间,相比之下,麦当劳的特许经营需要大约220万美元,这种差异使得赛百味对想要创业的人更具诱惑力。

另一方面,赛百味对于合作商的资格审核相当宽泛,导致众多初涉商业者纷纷加入,并且公司对于店铺选址的把控也不严苛,基本上由合作商自行决定,这些条件共同作用,使得赛百味的店铺呈现迅猛扩张的态势。

2002年,赛百味超过了麦当劳,在连锁快餐品牌门店数量上位居世界首位;2012年,赛百味发展到了事业的高峰,实现了180亿美元的销售总额;2017年,赛百味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店数量达到4.5万家左右,无论在美国本土还是全球范围,赛百味都保持着领先地位。

那个阶段,已经相当成功的赛百味,当然没有错过发展前景广阔的中国市场。1995年,赛百味开始进入中国,赛百味满怀信心地称,尽管中国市场的菜单只有15款三明治,但顾客能够组合出200万种不同的选择,这个数字足以超越所有竞争对手。

但是,事情并不如意,曾经非常风光的赛百味,很快遭遇了被驳斥的境遇。

02 “水土不服”迎反转,赛百味在华接连受挫

橘子在淮河以南地方长就是橘子,在淮河以北地方长就是枳,赛百味那些在海外通用的标签,到了国内全都派不上用场了。

赛百味标榜的“健康”形象,国人普遍不认同,因为受“喝水必喝热水”观念影响,多数人认为未烹调的生鲜蔬菜并非健康食品,只有少数注重卡路里控制健身人士会认同这种说法。

制作三明治时,面包必须待凉才能使用,因为温热的面包缺乏韧性,吃起来也不够美味,这一点常常让偏爱温热食物的国人感到不适应。

更加糟糕的是,咱们国家的人对于三明治的认识相当有限。拿汉堡做个对比,咱们国民把吃汉堡当作常态,这得益于麦当劳和肯德基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从宣传推广到产品创新再到公共关系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然而“普信”的赛百味完全忽略了这一步骤,在中国市场急需引导消费者的当下,赛百味用于品牌推广的预算少得可怜。

在美国市场,赛百味每年投入的广告费用都超过5亿美元,而在我国,赛百味虽然同样设立了全国性的广告预算,但该款项来源于所有门店的经营收入。

预算不多,难以进行大规模推广,多数店铺因此陷入困境,销售额降低导致没有资金投入宣传,而不做宣传又进一步抑制了销售增长,形成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

可能意在激发顾客兴趣,赛百味却将薯片、饮料、饼干这类热量较高的食品添入了选项,因而它离“健康”的概念越来越远了。

其次,赛百味三明治的份量与订购方法也引发国人的不满。赛百味几乎将美国餐厅的模式原封不动地引入中国,其尺寸依据美国顾客的食量设定,国内常有评论称6英寸的量不足,12英寸的又过量。

赛百味那种顾客自选的菜单,极容易让人在选择时感到为难,常常会陷入纠结的状态。选好面包,再决定芝士种类,接着挑选酱料,然后考虑蔬菜搭配,再在牛肉、鸡肉和吞拿鱼之间做决定,好不容易选定肉类,又得在番茄酱、蛋黄酱和沙拉酱中做选择,还得在照烧、全烤和低脂烹饪方式上权衡,紧接着要选生菜、黄瓜、西红柿、橄榄等配料,往往好不容易选好三明治,旁边吃汉堡的大叔早已吃饱,这样繁琐的选餐步骤,让它与“快”这个词相去甚远。

长串的菜单,谁看谁迷糊

赛百味在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已经丧失殆尽。虽然在美国被视为性价比高的快餐,但国内三明治售价大多介于25至35元,对于多数消费者而言,日常消费仍构成不小的负担。

临街的店铺在国内属于餐饮行业的竞争前沿,形形色色的品牌和众多独立店面在此展开激烈竞争,各式各样的饮食流派为顾客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赛百味在口味和价位方面均缺乏显著优势,短暂的吸引力过后,它最终会被淘汰出局是意料之中的事。

还未尝到大火的滋味,赛百味便先行过气了。

03 问题不断激化遭反噬,赛百味为何跌落神坛?

特别危险的是,多数外来品牌进入中国时,通常先设立直营店以探索经营策略,然后才逐步发展加盟网络,而赛百味却完全反其道而行,急切地直接铺开加盟业务,意图迅速扩大市场版图。

但是,急于求成反而不利,分店数量增加,经营上的挑战随之加剧,势必造成不良后果。首先,加盟者的能力水平不一,急速发展中培训效果难以保证,导致服务水准参差不齐,部分加盟点为牟利,擅自更改食材保质期,选用不合规范的原料,持续损害着赛百味的品牌声誉。

此外,赛百味的管理跨度相当惊人。针对中国地区的加盟商,其上级包含地区代理商、中国区域中心、亚洲区域中心(位于新加坡)以及美国总机构,如此低下的联络效能,足以断绝所有中国加盟商的生存空间。

赛百味面对众多加盟商,却不允许他们自行购买当地新鲜食材,仅在中国指定一家供应商。物流环节和供应线路漫长且不稳定,因此多数赛百味门店每周仅进货一两次。食材的新鲜程度难以得到保障,最终导致品牌声誉和顾客关注度持续下降。

其次,赛百味的开店成本虽然相对较低,不过每星期从合作店面中提取的销售额占比却达到12.5个百分点,明显超过了麦当劳的4个百分点,间接地减少了合作店面实际得到的收益。

某些专家透露,即便店铺持续亏损,赛百味依然要抽取8%的分成,品牌方因此稳赚不赔,而加盟商却承受巨大压力。无论涉及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赛百味都无意顾及加盟商的权益,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品牌自身未来的隐患。

2012年,赛百味中国实现了菜单的标准化,并推出了新的产品系列,不过牛肉丸、比萨三明治以及热汤这几款新品的营销效果并不好,这主要归咎于众多合作商的影响。

三明治和热汤均需借助热餐台,但赛百味要求热餐台食品四小时内必须淘汰,原本产品进货成本高而售价低,利润微薄时甚至亏损,一旦报废更是巨额损失,因此部分加盟商选择故意缺货,导致新商品推广效果差。

2016年,面对下滑的销售额,坚持“单点取胜”理念的赛百味终于调整策略,推出一款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明治——川味香辣鸡三明治,并且这家品牌进入中国已经二十一年了。

中国快餐市场新意迭出,与洋快餐形成鲜明对比,本土品牌推陈出新,地方风味琳琅满目,比如老北京鸡肉卷、酸笋板烧鸡腿堡、油泼辣子冰激凌等,这些产品持续升级,早已赢得国内食客青睐。

奇怪的是,赛百味不仅新产品开发不够用心,而且喜欢开设新分店,在销售途径方面也总是落后。就在2016年,赛百味才提供人工送餐服务,而在此之前,这家公司竟然不了解线上应用程序是什么,这种迟缓的做法,等于自己动手伤害自己。

牌面极佳却糟蹋殆尽,赛百味的鼎盛时期已成往事。它衰败的征兆,早就在国人排斥的缘由中埋下了伏笔。

鲁莽的扩张方式、滞后的市场应对、刚愎自用的消极态度……归根结底,赛百味的结局并不值得同情,自从它决定“自满的放弃”那一刻起,就已经丧失了所有获胜的可能。

参考资料:

该品牌曾是全球店铺数量最多的外国品牌,如今已经转让了所有权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探讨了赛百味在华经营二十二载的困境,分析其未能赢得中国消费者对三明治的青睐的原因,揭示品牌本土化策略的不足之处。

3.菁财资本《昔日快餐之王赛百味大撤退,值得谁引以为鉴?》

4.硬核看板《世界第一连锁快餐,正在中国「摆烂」》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