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些关于两块钱面包店的视频片段:玻璃展柜里陈列着许多松软的糕点,等候的顾客拿着手机记录画面,店主高兴地表示“今日收入达到八千元”,这会不会让你也产生创业的想法?毕竟谁不希望摆脱“每天需要修改十份演示文稿”的工作环境,自己经营一家店铺呢?
2025年至今,售卖2元面包的店铺迅速遍布县城及居民区,从上海的弄堂巷陌到南昌的繁华街道,几乎每个集市、校园周边都能见到“2元面包”的标识。然而,当你路过那些挂着“店铺转手”告示的铺面,目睹其中空置的货架和蒙尘的器具,或许会不禁质疑:这种客单价低、利润率高的生意,是否真如视频中所宣传的那样容易经营?
今日剖析两元面包店的盈利实情,并非所有低价烘焙都能转化为盈利项目。此结论源自近期三个月对十家停业店铺的实地考察,并与加盟商及供应链进行了深入交流,旨在为计划创业者提供参考。
第一个事实,视频中的所谓“成功故事”多数是“伪装”的。夏诗蕊就落入这种“伪装”之中,她观看了“90后女孩开2元面包店月入10万”的短片,离开上海的广告公司,动用15万的个人存款在南昌开设了店铺。店铺开张当天,仅有7位顾客光顾,每日平均收入80元,半个月内便将“开业大吉”的招牌换成了“旺铺转让”。她后来了解到,视频中所显示的“排队人群”实为品牌方雇佣的,所谓的“月入10万”是将总部的营业额计算到了分店头上,至于她声称的“独家秘方”,其实只是冷冻面团加热而成,成本占据了售价的70%,完全不符合宣传的“80%利润率”。
第二个真相在于,县镇地区的“主食类面包”需求并不旺盛。夏诗蕊的店铺位于南昌一个老旧居民区,附近住户清晨通常选择包子或馒头作为早餐,面包仅被当作不常吃的点心。艾媒咨询的研究结果也佐证了这一现象:全国范围内,每周至少光顾一次烘焙店的人群比例高达90.6%,然而每日前往的顾客仅占2%情况更加糟糕,街对面迅速又冒出两家卖两块钱面包的铺子,原本就不多的顾客被分走了一部分,她的经营状况因此每况愈下。
第三点实情在于,合作协议中暗含着不易察觉的束缚。夏诗蕊缴纳了两万块钱的加盟费,外加五万块的设备保证金,但并未认真研读合同条款:线上销售渠道完全由总部掌控,店铺收入需先汇入总部账户,六十天后才可提现;若想调整面包的口感,品牌方便以触犯独家秘方规定为由,要求施以罚金;所谓的经营指导,实质上仅是一册印有“怎样陈列货架”的指南。这些条款让她根本无法自己做决定,只能看着生意越来越差。
有些2元面包店并非经营不善。南京的“叁首富”另辟蹊径,他们采用无人自助的经营方式,将面包店打造成全天候售卖点:面包厂在清晨集中运送新鲜面包,顾客通过扫码完成付款,店铺门口配备微波炉供加热使用,单人即可负责一家店铺的运营。这些店铺的售价区间为2至8元,契合了县域市场的消费水平,并且已经成功开设了50家分店。他们的成就并非源于伪装,而是通过攻克供应链和运作的症结——例如自行建造工场削减开销,借助自动化系统裁撤人力,这些才是获利的核心要素。
因此,计划经营两元面包铺的人,务必先明确以下几点:是否考察过示范店的真实经营状况?是否要求合作方出示过去半年的财务数据?是否调研过本地市场对面包的购买意愿?是否精确核算过各项开销——包括租赁费用、员工工资、材料成本,合计每日收入需达多少才能维持收支平衡?
两块钱面包店之所以走红,主要是因为价格低廉,顺应了现在人们消费意愿减弱的潮流,但盈利的核心并非只是售卖廉价商品,而是要满足顾客的实际需求。比如那些顶尖富豪,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将新鲜、便捷和实惠这三个要素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吸引并留住顾客。相反,那些通过虚假宣传打造的所谓成功店铺,最终只会让创业者白白损失掉本钱,最终不得不以转让店铺收场。期待所有有志于开创事业者,能够审慎审视所谓“少量资本获取丰厚收益”的鼓吹,切勿让心中“自主经营”的憧憬,演变成“倾家荡产”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