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素有世界客都的美誉,积淀了丰厚的客家传统,并且囊括了七百多万散居海外的客籍同胞所形成的国际性联络网络。梅州市在2025年的行政方针中明确表示,致力于建设一个面向全世界的客家文化推广枢纽。为此,将通过继承传统、开拓新路、促进文产结合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球范围的客家文化传承系统。
一、夯实文化根基,构建全球传播矩阵
1.文化资源整合与产业载体建设
梅州客家文化产业基地是重点平台,总投资额达120亿元,占地面积5600亩,包含文化创作、休闲疗养、自然观光三大领域,已经建成嘉应歌剧院、东山谷文化创业培育园等知名工程。这个基地凭借对粤闽赣客籍文化公司的招徕,构建了"西部销售东部制造"的产业格局,被评定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梅州还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二十六处世界客家(梅州)文化旅游宣传机构,这些机构遍布东方、南方、西方等多个区域,同时也在马德里和芝加哥等城市设立了客家山歌、汉剧的国际传承基地,定期举办文化教学和互动活动。
2.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
梅州借助“山歌新人培养营”,已经使超过一千三百名年轻一代成为这项技艺的继承者,并且和非遗传承者一起,创造了客家筝、木雕等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品,让古老的制作方法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此外,梅州还以广东汉剧、客家山歌等传统艺术为根基,制作了《客家资讯》《客家新年晚会》这类媒体节目,通过网络平台触达了超过五千万人。
二、创新传播方式,拓展国际影响力
1.“文化+科技”赋能全球传播
梅州运营“这里是客家”多语种融媒体平台,运用文章、短视频、实时播报等手段,向海外的客家人介绍围龙屋、客家菜肴等特色文化元素。2023年,客家山歌的跨国网络教学课程开通,首次达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线上交流。
2.节庆品牌与活动矩阵联动
“客家春晚”已经成功在印尼、马来西亚等海外地区举办专场活动,并且被中宣部列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点项目。根据“十百千”计划的具体安排,包括实施十大文化项目、举办百场交流活动以及开展千人国际交流等举措,梅州每年都会组织超过110场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例如埔寨火龙、提线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每年都能吸引超过2000名海外客属人士积极参与。
三、政策与规划引领,打造产业生态
1.顶层设计明确发展蓝图
《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在2025年要建成“世界客家文化名城”,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188亿元,同时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该规划注重用人文气息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并积极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旅产业的深度结合。
2.产业融合与国际化合作
梅州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和“茶文化交流”等国家级规划,着力宣传“嘉应茶·客家炒绿”这一特色产品,并且通过参与国际性展览活动来扩大其影响力。此外,梅州充分利用超过七百万分布海外的侨民这一优势,促进客家文化与各地文化的交流融合,例如在毛里求斯建立了首个广东汉剧在海外的传承站点。
四、挑战与对策:从“文化留根”到“全球共鸣”
风险在于文化趋同现象,传播国际信息时难以准确传达,年轻人参与情况需要改善。
2.对策:
加强真实性维护:借助法律手段守护客家围龙屋这类有形文化遗产,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
提升“文化+”理念:研制客家特色数字产品、构建虚拟现实(VR)场景等创新产业,招徕年轻群体注意。
建立世界范围的客家人联络体系:海外客属团体共同成立“客家文化进步基金会”,为青年创新计划提供资助。
梅州致力于建设国际客家文化传承基地,必须以文化为核心、产业为支撑、科技为助力。借助资源整合、形式革新、伙伴关系加强,梅州正在从“文化传承”发展为“世界共享”,为全球客家人提供心灵栖息地,也为中华文化推广贡献“梅州范式”。往后,伴随“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深入和旅游服务业提升,梅州极有可能成为客家文化对外交流的关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