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日益临近,珠海唐家麦记饼艺的生产场所已开始积极筹备,以便迎接蛇年第一个传统节日。这家店通常只在中秋、端午、春节这三个节日营业,因此它的饼食总是让众多顾客充满期待。
麦记月饼对珠海人而言,意味着深深的眷恋,是成长岁月里的美好记忆,代表着故乡的风味;对于外来游客而言,它是一种地方特产,是来自南方的馈赠,展现了珠海的独特韵味。历经一个世纪的时光,麦记饼艺不断推陈出新,进步的是紧随时代潮流的制作技艺和不断完善的秘方,恒久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宗旨以及对传统习俗的坚守。
二零一六年,“唐家麦记饼艺”入选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同时赢得多项政府荣誉与支持。在互联网时代环境下,“唐家麦记饼艺”借助强化网络平台建设,并有效运用互联网资源,不仅成功扩大了销售范围,增强了品牌知名度,也让这份流传百年的佳肴能够传播得更远。
麦记饼店 何叶舟 摄
走过百年 不变的是初心与传承
唐家麦记饼艺的历史悠久,超过一百年,发源于顺德凤城地区。俗话说,广东的饮食文化以凤城为代表。根据相关资料,麦记的先辈最初在顺德从事糕点饼食的制作,以此为生。由于战乱影响,年仅八岁的许文锦(许叶阳的祖父)随父亲迁居到了珠海唐家湾。唐家村的居民大多以务农和捕鱼为业,糕点饼食因此成为了当地人们喜爱的食品。最初店铺叫“锦记”,后来因为各种情况,“锦记”最终停业了。凭借出色的手艺,许文锦在当地获得了不错的声誉,受邀到军队担任多年的糕点烘焙教师,退伍后又到供销社的食堂负责制作点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许文锦的儿子许华祥重新开办了饼店,并将店铺命名为“祥记”。许文锦一直记得做点心时面粉的麦子味道,从继承到创新,他毕生所想,丝丝麦香,后来给孙子取名“许小麦”。到了2005年,“祥记”正式改名为“麦记”。“麦记”这两个字包含了许家四代人的本心与延续。
进入麦记饼艺,可以看到柜子里摆放着过去制作月饼的印模,这些工具虽已不再应用,却在岁月洗礼中增添了几分沧桑感和历史感。
麦记早年间做月饼的模具 何叶舟 摄
麦记月饼需求旺盛,常常卖完,麦记饼艺第四代掌门许叶阳说明,每年购买的原料用完后,就不再继续生产,因此迟来的顾客就很难购得传统口味,他也不肯为了多卖几盒,而选用自己不太满意的原料来制作。
每逢中秋等节日 麦记饼店供不应求 受访者供图
许叶阳谈到,麦记月饼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保密的配方,如果说有,那就是一直以来的用心经营。每年中秋节前两三个月,许叶阳都要去各地原产地挑选合适的原料,比如云南、江西等地,跑遍一圈,选好了满意的食材,才会开始制作。许叶阳指出,江西的莲子颜色洁白、颗粒大、味道香甜、口感软糯,用它做的莲蓉是其他品种比不上的。正是对用料的极致追求,麦记月饼收获了广泛认可。
麦记的几款招牌月饼 受访者供图
走向全国 变的是技术和受众
如今制作月饼已改用机械完成和模制环节了,几年前还是靠人工和面,用祖上传下来的木制模具成型,不过许多老手因为长期操作导致手腕受损,加之订单量巨大常常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只能借助机器了。许叶阳表示,为了确保每年都能完成这些订单量,必须让这个味道被持续记住,所以部分环节不得不交由机器处理。采用机器生产后,麦记月饼的年产量由中秋时节的一万盒以上提升至五万盒以上,即便如此,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许叶阳表示,麦记月饼的秘方其实每年都会进行改动,每次产品售出后他都会探望顾客,征询他们的看法,以便于下次进行改进。正是这种追求卓越、重视顾客意见的麦记制饼技艺,在坚守本心和诚意的状态下,持续优化配方,不断在商场上检验产品,才造就了持续进步的麦记月饼。
民国期间,珠海唐家湾归侨数量庞大,凭借这些归侨的传播,麦记在海外侨民圈子内声名远扬。数字媒体兴起后,网络传播的效力使麦记不仅局限于唐家镇和珠海市内被人津津乐道,更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成为“供不应求”的爆款,麦记由此逐渐打开了全国市场。许叶阳谈到,他们现在开设了线上店铺,每一年月饼、粽子等商品,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需要借助运输途径分发到邻近的省份和城市。
麦记凭借长久以来建立的声誉,其芦兜粽在端午节期间广受青睐,曾经一度被冷落的唐饼,在经过精心设计包装后,成为了春节时最具标志性的节庆食品。
麦记推出的芦兜粽、唐饼等也非常受欢迎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