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留存周期短,已经成为肯德基难以逃避的魔咒。
细心的人能够察觉到,肯德基几乎每月都会推出1到3种新菜品,并且这些菜品都设定了销售期限和数量限制,通常在上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会很快被撤下,这些新菜品往往会结合各种流行食材和重要节日进行设计,比如将抹茶、藤椒、咸蛋黄等元素融入其中,同时也会与端午节、中秋节、万圣节等节日主题相结合进行推广。
根据新眸的统计资料,肯德基每年推出40至50种新产品,近年来其新增的种类,已经从主食、甜品、小吃、饮料扩展到夜宵、速食、快煮预包装食品。这些新品中,既有完全崭新的产品,也有旧元素进行新搭配的创新尝试。
当前消费领域变化很快,各种快餐、便捷食品品牌不断涌现,为了稳固自身市场位置,肯德基在某个系列推出之后,推出新品的速度明显加快了,去年推出的开封菜系列就是一个例子,在第一季度就推出了鸡胸肉、鸡汤、鸡肉螺蛳粉、炒饭等多种产品。
肯德基是洋品牌在国内成功融入的典范,它抓住了国内消费水平提高的机遇,如今店铺遍布众多城市,依据肯德基母公司百胜中国最新公布的资料,到今年六月为止,肯德基在中国已经开设了七千六百零九家分店。当前,消费群体的年龄分布正在发生变化,这使得炸鸡和汉堡不再能凭借单一产品满足所有需求,面对这种情况,肯德基频繁推出新品的做法是否能够扭转局面,值得深入探讨。
肯德基着急了
肯德基的食品供应是有计划安排的,通常情况下,其产品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类型。
短线产品旨在吸引顾客,需要有讨论价值且具备独特性,然而其盈利模式并不理想,例如墨西哥鸡肉卷、法风烧饼以及小鲜肉粽子等,因此即便销量出色,也不会被长期经营,仅作为招揽顾客的手段;长线产品则是肯德基收益的核心支柱,诸如香辣鸡腿堡、奥尔良鸡翅、薯条与老北京鸡肉卷等,这些商品在利润和销售业绩方面均表现良好。
Z时代人群逐渐增多,人们的购物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麦当劳固有的这种模式,也遭到冲击。
新眸注意到,今年1月中旬到2月初期间,肯德基每隔两天就会推出一款新春特色商品,种类涵盖主食、饮品、点心以及甜点,紧接着,肯德基在3月推出了麻辣香锅堡和芒果冰激凌,在4月推出了樱花玛奇朵、盲盒翅以及白桃雪芭,在5月则推出了汁汁厚牛堡和爱心鸡块。
行业专家向新眸透露,肯德基的新品从构思到面市,通常会经历这些环节:先明确要求,再由合作方制作样品,接着由肯德基的市场部门提出意见,随后合作方进行修改,之后由产品评审小组进行表决,然后合作方着手批量生产,最后将产品配送到各个分店。
1987年,肯德基初次进入中国时,主要售卖原汁原味的美式快餐,后来因为麦当劳也来到中国,肯德基决定在2002年实施首个特色化方案,那就是中国化改造:2002年,推出了早餐粥,并且是第一种用米饭做的产品,同时寒稻香蘑饭也面市;2003年,老北京鸡肉卷问世;2008年,推出了让人放心的油条和川味嫩牛五方;2009年,法风烧饼也和大家见面了;2010年,豆浆和米饭也加进了菜单;到了2014年,肯德基宣布所有4600家分店都换上了新菜单,增加了15种新食品,菜单上的种类也达到了66种。
外部市场环境促使企业不断推陈出新,这或许是应对竞争压力的一种被动选择。采用本地化经营方式,如今看来并不罕见,然而在二十世纪初期,肯德基确实是这一思路的开拓者。凭借率先行动的优势和本土化措施,即便在其他全球市场遭遇挫折,肯德基依然在中国市场超越麦当劳,并将领先地位保持至今。
因此,肯德基商品的快速更迭,根本上是同类商品的特色化手段,而新品的推出方式,是肯德基早在二十年前就持续有效的经营法则。
华莱士的暗袭
真正打败肯德基的,或许不是麦当劳,而是华莱士。
统计资料表明,到今年六月,华莱士经营二十年来,其店铺遍布数已突破一万八千家,这一规模超过了肯德基与麦当劳在全国所有门店的总和,使其在中国快餐领域确立起“本土领军者”的地位。华莱士凭借二十年积累,塑造了价格低廉的快餐品牌形象,关键在于其持续参照肯德基的模式,这种做法让华莱士节省了大量市场分析及产品开发的开支。
肯德基曾借助低端市场击败麦当劳,华莱士也用相似手段抢占份额。他们选择在非核心商圈和居民区开店,推行“合伙人经营、员工入股、统一管理”的商业模式。这种近乎压缩到极限的成本控制,虽然牺牲了部分运营效率和产品标准,却成了华莱士快速发展的关键支撑。
正因如此,肯德基快速出新的策略成为必要。
华莱士等企业产品种类有限,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也不强,因此难以给顾客带来更多好处,只能被动地模仿竞争对手;由于实际经营规模有限,华莱士等企业在学习肯德基的中央厨房和物流配送方式时,没有成本上的优势,毕竟,频繁推出新品会导致采购和配送费用增加,同时也会失去因大批量购买而获得的价格优惠,这对这类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效果不佳;采用合作经营的连锁模式虽然可以降低成本,加快扩张速度,但也带来了管理难度大,难以有效控制的问题;肯德基每次推出新菜品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目的是让产品迅速走红。
这表明肯德基大概打算借助不断更新的产品,同廉价西式快餐产生距离,从而跳出效仿的窘境。不过从公司本身考虑,肯德基快速推出新品追求销量暂时提升,和其母公司需要多方面支援以求赚钱维持运营是分不开的。
2015年,百胜中国与百胜集团分离,旗下品牌包括肯德基,此外还有必胜客和塔可贝尔。同时,百胜中国独自持有小肥羊、东方既白、黄记煌以及 & JOY连锁餐饮品牌。
根据先前品牌的情况分析,百胜中国最初的发展思路是实施多种经营,不过实际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
过去与肯德基关系密切的必胜客,在美国市场最大代理商NPC集团因疫情陷入困境,旗下300家美国分店决定长期停业;2005年百胜集团推出的中式快餐东方既白,原本想在中国市场扮演肯德基的角色,不过多年经营状况不佳,目前全国门店不足二十家;小肥羊自从被收购以来,业务范围持续缩小,数量从最盛时期的700多家,如今已经削减到260多家。
到今年六月,百胜中国的分店累计达到一万一千零二十三家,其中七成属于肯德基,该品牌贡献了三十五亿六千六百万美元的收入,占百胜中国总营收的百分之七十一点二,这种带动效应十分显著。可能由于这个原因,百胜中国希望通过上市来实现企业振兴的目标,却未能获得投资人的积极回应,其股票在去年上市后一度低于面值。
内忧外患之下,肯德基的新品策略有了些迫不得已的意味。
出新策略,能走多远?
本土化是肯德基新品策略达成的体现,频繁推出新品则是肯德基特有的经营方式。
前文指出,华莱士这类小型企业受制于费用因素无法采用该模式,麦当劳作为同行业巨头,在中国市场未对产品进行显著调整,而是实施标准化策略,这并非缺乏对市场的敏锐感知,而是两者的发展路径存在差异。
百胜中国拓展业务遭遇瓶颈,公司未来发展指望肯德基发挥作用;同时,肯德基凭借多年推行的本土化策略,在中国市场已经占据有利地位。麦当劳着眼于全球拓展,中国仅是其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产品保持统一,这既配合了其国际化野心,也造成了对创新菜品开发缺乏兴趣。
这说明了麦当劳直到二零一三年才着手推广中式食品,比肯德基晚了将近十年时间。
根据不同的中心任务,很难评判这两者的商品规划哪个更出色。然而近些年,麦当劳和肯德基都面临着类似的产品调整方向——趋向年轻化。值得注意的是,与那些从成熟阶段向年轻群体转变的老牌企业不同,麦、肯两家采取的是从青少年阶段向更年轻群体发展的策略。
麦肯最初经营儿童餐组合及高档餐厅,现已逐步丧失市场占有率,孩子们不再以在麦肯庆祝生日为荣,家长们也不赞成孩子过多食用高热量食品,因此快餐业的核心诉求正逐渐回归根本——速度,这一点,从半成品食品包和即烹菜肴的流行中可以明显看出。
麦当劳与肯德基经过多年发展,核心商圈网点已接近饱和状态,今年八月肯德基尝试的社区店模式,在三四线城市市场难以挑战乡村基、老乡鸡的竞争优势,在低线城市,对麦当劳已失去吸引力。现阶段,追求用餐效率高且食品品质可靠的年轻上班族和学子,正构成两大快餐集团的核心客群,如何重新赢得这部分人群,肯德基的应对策略是密集推出新品。
事实上,自2018年起,肯德基就全力推进年轻化。
要留意的是,那个年份也是肯德基推出新品节奏明显加快的时期。一年之内,肯德基就推出了20种主食、28种小吃、7种饮品。从那以后,肯德基每年的新品数量稳定在40到50种之间。然而,与以往追求长期收益的新品策略不同,近年来的肯德基新品着重于推动家庭餐厅向社交餐厅的转型,主要为了实现短期业绩提升和吸引顾客关注。
肯德基不断推出新菜品,目的是防止被年轻消费者群体所遗忘。然而,要依靠新菜品吸引顾客,必须付出成本并且深入了解市场。炸鸡、快餐、高热量这些已经成了肯德基的固有形象,频繁推出新菜品能否真正有效,目前还是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