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多层烤饼需要一个声势浩大的法国名称:拿破仑点心。倘若这家店铺位于英租界,或许就会称作“莎士比亚点心”吧!
上海西餐享誉全国,称作海派,缘于它并非纯正的西洋风味,因西洋口味偏重,若照搬原版,恐重糖重奶香浓,上海居民难以下咽。所以各类西餐及西点一经传入上海,本地厨师便加以改良,使其适应上海人的饮食习惯,与原版风味相去甚远,因此得名海派西餐。那个名为“老大昌”的场所,如今位于淮海路南昌路,它曾是旧时的著名地点;大西洋西餐社,目前坐落在逸夫剧场对面,也是一家历史悠久的餐厅;还有理查饭店,它坐落于福州路广西路附近,同样有着一段过往。要精确地说,“红房子”虽然标榜自己是正宗的法式西餐,但实际上已经不再那么纯正了,里面已经掺杂了不少上海的地方特色。那个“红房子”里的“马克波罗胡椒鸭”,其实是法国菜里的“血鸭”,不过上海人可不吃这血淋淋的玩意儿,所以改了个好听点的名字,连用的鸭子都是本地货,不是巴黎那边沼泽里长的,吃起来跟咱们这儿的“麻油鸭”似的,又香又嫩,要是照法国老办法,撒一身的冲鼻香料,上海人可受不了。“奶油金必都汤”同属“红房子”的招牌菜品,本质是碎鱼翅与奶油熬制的浓汤,鱼翅滋味独特,入馔自然鲜美异常。西方人士通常不食用鱼翅,因此这道汤品完全采用中国食材却借鉴了西洋烹饪手法。至于为何特意选用一个发音别扭且略显怪异的洋名,这便属于经营策略范畴。令人惋惜的是,如今“红房子”已不再供应“奶油金必都汤”,就连风味近似上海麻油鸭的马可波罗胡椒鸭也销声匿迹了。我在香港跑马地的一家老上海经营西餐厅里,品尝到了地道的海派金必都汤。
说到汤,上海人很清楚罗宋汤,也叫红汤。老上海把俄罗斯人称作罗宋人,所以罗宋汤就是指俄罗斯人喝的汤。老上海的西餐厅里,汤有两种,一种是红汤,比如罗宋汤,也叫乡下浓汤,还有牛尾汤;另一种是白汤,像奶油鸡丝蘑菇汤、鸡茶、牛茶,金必都汤也属于白汤。一位老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移居海外,却对异国饮食感到不适应,格外思念带有上海风味的西餐。有一次去伦敦观光,在闻名遐迩的餐饮区“蒲香坊”偶然看到一家俄罗斯风味餐厅,顿时欣喜若狂赶紧点了一份汤品,满心期待能够品尝到地道的罗宋汤,没想到这家号称正宗的罗宋餐厅提供的汤品实在名不副实:汤色清澈中仅有几块马铃薯,上面浮着些许番茄片,这怎能称作罗宋汤呢?朋友急忙把那位罗宋老板拽到一旁,告诉他正宗的罗宋汤要这样熬制:把面包切成小块,在油里炸得金黄,番茄、卷心菜、红菜头也在油里炒香,接着把牛奶、橄榄油和牛肉汤、面粉混合搅拌,最终在汤里浮上一块块雪白浓稠的牛奶,仿佛小岛漂浮在水面,那罗宋老板越听越困惑,小声嘀咕说我们俄罗斯人从来不喝这种汤!罗宋老板当然弄不明白,他们的汤到了上海就“华丽转身”了。
上海老大昌的拿破仑蛋糕,也是这家店的招牌点心,而凯司令的栗子蛋糕,同样属于该店的代表性产品。拿破仑点心实际上是多层酥饼,口感酥脆不散,每一层都夹有奶油,里面还混合着核桃碎,吃上一口,奶油便在口中四溢,甘甜感弥漫至每个味觉器官,这种点心制作需要高超技巧,如今仅在少数高级酒店的咖啡厅能品尝到,而且现在通称它为多层酥饼。那天和一位法国友人共进午后茶点,我们特意点了这款甜点,还询问它是否因拿破仑格外偏爱这种甜品而得名?谁知这位法国友人表示从未听过“拿破仑蛋糕”这个名字。当甜点送上桌时,他发出一声长长的“哦”:这不就是千层酥吗?看来,这所谓的“拿破仑蛋糕”应当是“老大昌”某位厨师杜撰出来的名称。老大昌在法租界售卖法式西餐,提供法式长棍面包,因此这款千层酥需要选用一个具有法国特色的响亮名称:拿破仑蛋糕。倘若这家店位于英租界,或许就会命名为“莎士比亚蛋糕”吧。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西饼店,店名都起得非常西化,但这些店可能为了健康和迎合世界潮流,用的都是脱脂奶油,吃起来像肥皂水一样没味道。只有“红宝石”的鲜奶蛋糕,用料很足,非常过瘾,很有上海西点的风格。这家店的老板过秉忠是英国人,也是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以前是上海滩的风云人物,根本不懂做蛋糕。红宝石作为首家在华山路设立的海外私营公司,由此促成了华山路糕点区的声誉。有人曾向他求教:“红宝石的点心如此美味,其中的秘方是你亲手研制的吗?”他朝我指了指自己的舌头:“这正是我的独特手艺。”他自上世纪80年代回到上海后,就一直在寻找记忆中的上海西点风味,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于是决定自己开办一家红宝石,没有现成的配方也没有名厨的协助,仅依靠他的味觉和回忆,通过一次次的反复试验和调整,最终打造出了广受欢迎的红宝石蛋糕。他非常理解老同学,老同学在华山路红宝石咖啡厅可以免费喝咖啡,蛋糕点心也有很大折扣,其中栗子蛋糕很有当年凯司令栗子蛋糕的风味,所以这里常是圣约翰校友常去的地方,这种行为很符合上海风格,不过前不久秉忠先生去世了,感谢他给大家留下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