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85°C买过蛋糕吗?
现在去,可能连店都找不到了。
不是你记错了,是它真的在消失。
那个曾经常见于地铁站入口和商场底层的鲜亮黄色标识,三年前还随处可见,如今却在天津、杭州、南京等地,接二连三传出停业的消息,如同悄然进行的潮水般渐渐隐没。
原本近六百家,现在只剩四百来家,不是转型,是撤退。
你以为是疫情拖垮的?
不,它早就在消费者心里慢慢失温了。
他们不是没努力。
去年流行所谓“健康微甜”,代糖蛋糕、低糖奶茶,标签特别醒目——热量低、没负担、健身人士适用。
你竟然真的买了,尝一小口,甜得难以置信,蛋糕体硬得如同硬纸,就连售货员本人也觉得不好吃。
美团的最新推出产品销售情况远不如传统芒果慕斯,差距达到前者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这并非是口感方面的原因,而是消费者对其失去了信心。
你记得当年那口现烤的菠萝包吗?
外皮焦脆,内里软糯,奶香直冲脑门。
现在?
连包装纸都透着一股“凑合”的味儿。
线上订单涨到35%,听着挺光鲜,可客单价跌了两成。
你点个三明治加杯咖啡,满减凑满38,最后只送了块小饼干。
平台流量是有了,但没人愿意为它多花五块钱。
这种中心厨房搭配小型店铺的经营方式,在上海和苏州进行了尝试,表面上看像是新商业形态,实际上是在迫使自身转型为日常售卖点。
它渴望成为日常消费品,但购买者已经不再视其为烘焙食品,而仅仅是路过时顺便买份面包的选择之一。
最令人不解的是,天津最后那家水浒城店,评分跌至3.8分。并非因为服务欠佳,也不是因为环境不佳,而是连老顾客都不愿意给出好评了。
你前往用餐,看见面包还是老样子,不过费用增加了,顾客变少了,服务人员目光中流露出“反正光顾的人也不多”的倦怠。
这不是经营问题,是品牌价值被一点点掏空了。
它曾是台湾烘焙业的标杆,让内地青年初识“日式风味”。
如今,喜茶开始制作茶味面包,泸溪河正推出热门产品,本土企业纷纷在价格、服务和消费者感受上展开激烈竞争,而85°C却停滞不前,固守着二十年前的配方和价格,误以为“经典”可以化解危机。
可经典不是护身符,是棺材板。
它没输给对手,是输给了时间,输给了自己不肯变的傲慢。
你留恋的并非那个店铺,而是你曾经认为日子应当带点美好时光的那段岁月。
现在连甜,都变得小心翼翼,不敢用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