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这是一个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会欣赏当空的圆月,一轮明月常常勾起人们的思念,它象征着团圆和美好,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月亮有着深厚的感情。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孟令法谈到,中秋在先秦时期就是一个关键的计时标志,到了唐代才确立为节日名称。月饼的外形和月亮相近,家人在中秋节时共同观赏月亮并食用月饼,因此月饼也被赋予了“团聚”的含义。
岁月悠长,源于对月之崇敬的中秋节,传统习俗日益增多,中心思想在于借满月之象,祈求家庭团聚,庆贺五谷丰登,抒发归乡之意,增进亲友邻里和睦。
中秋为何称“仲秋”?
中秋亦称“仲秋”,有“月夕” “追月节”“秋节”等称谓。
按照中国传统历法,农历八月处于秋季的中间位置,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份,古人习惯用“伯、仲、叔、季”来排序,因此农历八月被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正好在“仲秋”期间,所以得名“中秋”。
计时标记的文字记录最早能见于先秦时期文献。例如《周礼•春官•宗伯》中有记载:当中秋之夜迎接寒气时,也有类似仪式。同时该书《天官•冢宰》部分提到:到了中秋,要献上好的皮衣,君王便出行猎获。
可以说,先秦时期的“中秋”尚未发展成“节日”,不过《周礼》所载内容显示,当时社会上层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礼品交换习惯,这为后来中秋节俗的形成打下了某些基础。
祭月习俗有哪些寓意?
“祭月”是传统习俗的一种,发端于先民对自然的敬畏,诸如蟾蜍、玉兔、桂树、嫦娥等习俗符号,均是其伴随产生的虚构形象。
历史文献记载,比较古老的“拜月”仪式原定在干支历的“秋分”那天举行,秋分这个时间点的确定,比中秋节成为节日要早很多。
干支历被夏历替代之后,由于两个节日时间接近,拜月的习俗慢慢合并进了中秋庆典之中。古代人们祭月的仪式非常繁琐,并且根据身份和地方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核心目标都是为了祈求好运、寄托对月亮的思念,同时展现对全家团聚、日子幸福的向往。
古人如何祭月?
古代,民间祭月仪式相对简单。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中秋节当晚在自家院落摆放祭坛,坛上供奉着“月神”的神位,同时还会准备应季的瓜果点心作为祭品,例如西瓜、苹果、石榴、葡萄、菱角等,而月饼则是祭祀时不可或缺的食品。
祭月的场地已经安排妥当,主持仪式的人选也已就绪,然后按照“吟诵颂词”“点燃香烛”“敬献酒水”等步骤进行祭拜活动,仪式结束后,全家人不论长幼都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品尝宴席欣赏月亮。
现代社会的演变,使得祭月的趣味性显著提升,宋代时期就已显现。例如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记录:“中秋节前夕……各家争相占据酒楼赏月,悠扬的乐曲声传遍远方,欢快的游玩持续到天亮”,场面极为喧嚣。
赏月象征阖家团圆?
中秋节的重要公共习俗是观看明月,这个习惯主要在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在唐宋时期变得非常流行,与“嫦娥”的传说故事有关,代表着家庭和睦团聚的意义。
月亮的欣赏其实是纪念月亮仪式的一种延续。《礼记•祭法》中明确记载:“王宫,是祭祀太阳的地方;夜明,是祭祀月亮的场所。”汉代的郑玄解释说:“夜明,指的是祭月的坛台。”唐代孔颖达进一步说明:“夜明,就是用来祭月的坛台名称。”
中秋节除了赏月的风俗,还有投壶、击鼓传花以及吟诗作对等文娱活动,丰富了节日的公共生活,现在外出游玩也成为大家热衷的庆祝方式。
为何要饮桂花酒?
桂花酒在中国历史悠久,屈原《九歌•东皇太一》中已有提及,文中描述为“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酿造并饮用桂花酒了。
关于中秋时节饮用桂花酒的传统,其确切的发源时间和地点至今仍无定论,不过根据现存的古代诗文可以推断,这一习俗至少在唐朝或更早时期就已存在,例如颜真卿在诗中写道:“桂酒激发诗意,兰灯映照旅人情感”,而“吴刚砍伐桂花树”的神话故事也常被用来讲述桂花酒的起源。
桂树的花也是一种药材,人们常称它为百草之首,用桂花泡制的酒能促进食欲、使人精神焕发、增强消化功能、补充身体虚弱,所以有“喝它可活千年”的说法。在象征家庭团聚的中秋节这天喝桂花酒,既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也寄托了人们向月亮女神祈求长寿的美好愿望。
历史文献中记载了桂花酒的两种制作工艺,一种是“桂花浸酒”,把新鲜花朵放入白酒中进行浸泡;另一种是“桂花酿制”,将采集的桂花与蒸熟的稻米,还有酒曲等材料混合,放入容器中进行发酵。
月饼有哪些类型?
中秋节期间,食用月饼是一项非常普遍的群体性活动。根据神话故事,人们认为江浙地区在商朝时期用来祭拜闻仲的“太师饼”就是月饼的雏形,不过这个说法缺乏历史文献依据。
南宋吴自牧于《梦粱录》卷十六提及“月饼”,同期的周密在《武林旧事》卷六“蒸作从食”部分亦记录了“月饼”,由此可见,“月饼”在宋代已经流行。
随后,月饼慢慢变成了应时的食物,并且形成了各种形态,例如广式、晋式、京式、苏式等,它作为关键的节日赠品,对于增进亲友之间的情谊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民间有言:农历八月十五时月亮最为圆满,当夜月饼滋味可口又芬芳。这种食品的外形与当空的皓月相仿,同时家人会在这天相聚,一边观赏天象一边品尝点心,因此它承载了“家庭和睦”的寓意。
这些习俗包含什么意蕴?
中秋节期间,人们常常会欣赏明月,品尝月饼,这是非常普遍的风俗,不过,各个地方以及各个民族还有着自己特别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的形成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慢慢积累下来,被大家共同继承下来的。
潮汕地区习惯在中秋节吃芋头,江西吉安会在中秋节用稻草烧制瓦罐,然后浇上醋来散发香味,北京地区则在中秋节供奉兔儿爷,后来兔儿爷慢慢变成了某个节日的儿童玩具。
中秋庆典的深层含义涵盖了祈求福祉、感念恩德、团聚亲情、比试技艺、欢娱身心等多个层面,这些方面是了解各地风俗或民族特色的重要标志。
中秋节也要赏花灯?
大家普遍觉得元宵节要观赏花灯,实际上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里,人们常把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合称为“三大灯节”。相比之下,春节和中秋节的“灯”元素就非常少了。
关于中秋夜挂灯的习俗,古籍中较早的描述见于宋朝周密的《武林旧事》一书,其中第三卷《中秋》部分记载道:那天晚上,浙江地区会放起成千上万盏“一点红”羊皮小水灯,它们漂满江面,闪烁如同满天繁星,景象十分壮观。
根据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发现,中秋节期间除了柚子灯之外,还有南瓜灯、桔子灯等灯饰存在,而点燃塔灯、悬挂草灯、玩耍果灯等习俗则具有驱除鬼怪和辟除邪祟的目的。
这些“灯”的制造方式、应用形式及象征含义,跟元宵节大相径庭。它们大多用真实的瓜果和建材来临时搭建,主要是为了祈求吉祥、躲避灾祸,也寄托着庆祝丰收的愿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