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自己享用,并且打电话询问是否回家用餐;另有许多,则是打算在走亲访友时赠予他人,或是作为同事和客户的礼品卡。
拦不住的买买买。
我妈买 P2P,我爸买月饼券,全家共襄盛举庆中秋。
月饼券有多暴利?
众所周知,月饼的收益非常可观,主要在于其面和馅料的搭配,相比之下,与饺子、包子、肉夹馍等面食采用相同组合时,月饼的价格会高出两到三倍。
包装精美一点,宣传大牌一点,翻个十倍八倍也不稀奇。
和汤圆、角黍一样,该买的还是要买,六零年代的人要买,零零年代的人也要买,零零年代的人买完之后还要在社交平台上展示一番。
这很正常,因为服务行业原本就利润丰厚,不只是月饼,任何东西都赚钱,只是月饼的利润过分惊人。
不过,比月饼离谱的东西也不是没有,那就是月饼券。
月饼只是个外表华丽却价格虚高的甜点,而月饼券则是利用空手赢白狼的技巧骗取钱财的利器。
这么说其实也不准确,不能叫韭菜。
由于月饼券在从初始到更新的流转过程中,每个人都能领到心仪的糕点。
为什么很多人都在回收月饼券?
美食爱好者们只关心吃啥、如何吃,另一些人却忙于挣钱,琢磨着怎么在中秋节期间大赚一笔。
月饼兑换凭证的使用期限不长,相当一部分人并不会真的用它来换取月饼,通常只是作为公司福利或者人情往来的礼品,那么为何众多商家愿意接受这种兑换凭证呢?
实际上,这是在完成月饼券大循环的最后一环。
月饼券的循环是这样的:
设想,某家做月饼的店铺发行了一张价值 100 元的月饼凭证,以 65 元的折扣价转让给了分销商 A,而顾客 A,比如像某位父亲那样的人,以 80 元的代价买了这张凭证,随后又转赠给了客户 B。
消费者 B 不喜欢吃月饼,于是以 40 元的低价转手给了黄牛。
回收月饼券的商家或者黄牛又以五十元的价格卖给了厂商。
月饼凭证再次交还给了生产方,实现了这个从诞生到重获新生的完整循环过程。
倘若你难以明白实际情形如何,那么忽略其中过程,只观察首尾,便能知晓,糕点商贩获利65元,耗费50元,净赚15元。
而从头到尾,根本就没有一点月饼的影子,只有月饼券。
这不是空手套白狼是什么?
如果还是看不懂,那就放张图,大家慢慢研究。
这张图片中,消费者 A 类似于我的父亲,确实支付了 80 元购买了月饼代金券,其余所有人均在凭空获取资金,毫无根据。
哎,恨只恨不能天天过中秋,不然我一定从此发迹。
不过想一想,我爸亏了么?貌似也没有。
用 80 张月饼兑换券换取的恩情,在我们这个注重人情往来的人际环境里,单靠 80 元人民币是绝对无法获取的。
平时送礼物,人们不愁掏钱,发愁的是找不到合适的说法,中秋佳节这么好的借口,怎么能不用呢。
再仔细想想,除了我爸,还有谁亏了呢?
也许会有人提出,假如确实存在顾客 A 或 B,他们拿着这张优惠凭证来选购月饼
那黄牛无法获利,这对月饼券的整个销售环节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厂商反而得到的是:
月饼券的利润 + 售卖月饼的利润。
显而易见,月饼代金券属于一种参照期货的金融产品,不论经营商还是票贩子,都毫无例外地属于金融环节中的成员。
当然,坐庄的是厂商。
如果月饼券最后没有被商家收回,只要已经发放出去,商家就已经获利了,关键在于整个销售环节进展到了哪个阶段。
与真正的期货商品存在差异之处在于,消费者 A 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再是单纯的被剥削者,而是融入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人际互动。
依照纯粹的金融观念来看,确实属于牺牲品,然而一旦掺杂了人情因素,就不会有人表现得垂头丧气且遭受损失。
消费者 B 接受了月饼代金券,又赚取了月饼的收益,但相应地欠下了一份情谊。这份情谊在中国,可以算作非常罕见的事物——
你轻轻扑腾了一下翅膀,说不定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等一下,不会有人拿月饼券真当期货炒吧,老黑我不背这个锅。
月饼的巨大利润
这次事件之后,月饼作坊仅靠虚张声势就获取的暴利已经相当可观,更不用说他们实际售卖月饼所赚取的金额了。
实体经济下滑不影响节日经济嘛。
众多知名品牌纷纷推出月饼产品,例如肯德基与星巴克,必胜客和喜茶,都加入了这场竞争,这充分显示出月饼市场的高额回报,令人十分向往。
星巴克的月饼礼盒,原本售价 348 元能买到 6 个,现在 598 元可以买到 10 个。
折合人民币,59.8 一颗。
尼玛,月饼论颗卖就离谱,量词运用越来越奇怪。
品尝过星巴克月饼的人都能体会,单是吃上一口,口腔内就尚有足够余量去容纳水分,可以小口小口地喝水。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
星巴克毕竟是个卖咖啡的,利润不好算,那么我们换一家。
大家应该都品尝过元祖蛋糕,这家店主要售卖蛋糕、点心和月饼等商品,从其经营状况可以了解到它的利润率通常维持在60%到66%这个区间。
哎,吃货的世界,就是这么刺激。
通常情况下,月饼的整体收益并不十分可观,其获利空间大致维持在每单位售出金额的百分之三十上下,极少能突破百分之五十这个界限。
若将品牌溢价及高端礼盒等因素考虑在内,月饼产品的利润率能够显著提升,可达到六成以上,例如去年广州酒家月饼线的利润率便达到了62.27个百分点,而元祖股份的月饼礼盒利润率更是高达65.85个百分点。
还看不明白搞月饼有多赚钱?
那么,元祖股份在第三季度获得的净利润为 2.75 亿元,这个数字值得注意,因为该公司在上一年度的全年总利润只有 2.47 亿元,而在去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则低于两千万元。
广州酒家情况也差不多,去年第三季度就赚取了2.61亿元净利润,而整个去年全年的净利润总额仅为3.84亿元。
第三季度有什么节大家心里都有数吧。
可以看看礼品盒的装帧,只有纸盒的价钱在十到二十元之间,木盒和铁盒的,价格是二十到三十元,如果是双层盒子,费用会加一倍,变成四十到六十元,而带提手的篮子,则要超过六十五元。
这仅仅是包装费用,任何一种普通品牌的月饼,只要放进竹篮,就能卖到三百到五百元。
从传统食品企业,到生产轻工业的厂商,都是挣钱的好时机。
中秋节,实乃我国传统节日,养活我国传统企业。
大闸蟹券的套路
大闸蟹礼券的营销手段比月饼更为复杂,然而因为大闸蟹本身的盈利空间并不算特别高,因此许多人都没察觉到这一点。
大闸蟹作起妖来,比月饼只多不少。
先讲两个众所周知的现象,第一个是分量不足,第二个是各地螃蟹都到阳澄湖去净化。
缺斤短两不仅是商家的惯用手段,同时也是大闸蟹礼券流行的必然现象。
而大闸蟹券如果是消费者购买,就极有可能是网购。
店家在送出货物时,不但要包含礼盒、螃蟹这些固定花费,实际上需要分两次运送,一次是实体礼券,另一次是螃蟹。
店家与快递公司通常有合作关系,基础运费十二三元,经优惠后仅需三四元,然而,螃蟹即便体型微缩,其价值亦不可小觑。
快递的硬成本不能省,就只能在螃蟹身上以次充好了。
通常情况下,螃蟹的兑换券并非自己出资购得,而是由他人赠送,即便被揭穿也很少有人追究责任。即便真的有人追究,也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后果,来年它们还会继续活跃。
早先讲过,月饼代金券其实类似期货,在我看来,螃蟹代金券则更像是基金,抑或是银行固定期限存款。
如今的蟹券,既具备与月票券相似的周期性流转特点,又凭借更佳的保值能力,衍生出一种期待次年重购的机制。
以螃蟹券为例,商家总共发放了一千张,但今年政策规定只能提取两百张,其余八百张则要等到明年或更晚才能兑换。
这样成本剩下来了,资金也沉淀下来了。
这种次年提取的凭证到了次年总会有一部分人不去领取,按照商家的解释,假如商家不主动采取行动,每年大约有百分之二十的人会放弃提取。
或者,可以发行期限为两三年期债券,每年提取多少产品,到了后两年,参与提取的人数量减少,但资金却在第一年就支付了。
挣钱的办法不止写在刑法里,还写在民法里。
我倾注了大量心血,却无法抑制大家的月饼与大闸蟹购买欲,连我自己也难以控制,办公桌上此刻还摆着同事赠送的草莓馅月饼。
我心中涌起对火腿馅月饼和鸭黄馅月饼的浓浓思念,同时对于五仁月饼,情感复杂难言。
各种以期货形式发行的月饼凭证,或者以定期方式售卖的大闸蟹代金券,都无法阻挡我国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这也是这些五花八门的商品屡次被禁止却依然层出不穷,并且品质愈发精良的原因。
无论如何,仍希望大家明辨优劣,选购物美价廉的月饼,快快乐乐过中秋。
虽然这并不是中秋前的最后一篇文章,但是拣日不如撞日: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