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叔现年五十五岁,近期感觉精神萎靡,并且频繁出现口干和尿频的情况。经过一番回忆,他意识到问题出在半年前,当时他在网上看到“粗粮有益健康”的信息,于是开始每天吃玉米面窝头,并且各种杂粮粥是必备,甚至认为食材种类越丰富越好。然而,在最近的一次体检中,他的血糖水平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大幅上升。这究竟是因为杂粮的搭配不当,还是粗粮本身存在一些隐患呢?
许多人认为全谷物是血糖的“天敌”,认为食用后就能高枕无忧。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尤其是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人群,如果全谷物挑选不当,反而可能导致血糖急剧升高。网络中盛行的“全谷物有助于稳定血糖”的说法,是否真实可信?那些包装精美、色彩鲜艳的“营养全谷物”,是否可以随意食用?医学专家早已发出过警示。
实际上杂粮并非全无风险,部分糖尿病患者每日食用燕麦粥、玉米糊、自制药膳米饭,自认为有益健康。然而医生询问餐后血糖值后,结果却令人担忧。不同种类的杂粮其引发血糖波动的程度存在差异,
第一种:精加工的“假粗粮”
超市常见的“玉米糁、精燕麦片、速食杂粮粉”,表面色彩丰富,实际上通常被磨得很细。咬开它们,几乎感受不到什么完整的谷物颗粒。这类处理过的粗粮,其引发血糖波动的速度甚至超过糯米饭。科学研究表明,速食玉米面、精磨燕麦片的升糖指数(GI值)可以达到75-83,比普通蒸米饭高出大约16个百分点。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粉末越细越容易被消化,导致血糖上升得更快,这对身体造成负担。
第二种:高淀粉低膳食纤维杂粮
像玉米、小米这样的谷物,虽然被称为杂粮,但其中淀粉成分约占七成,而纤维素含量却并不丰富。很多人喜爱将它们熬制成糊状或粥状食用,随着烹煮时间的延长,淀粉分子结构会逐渐被破坏,导致其升高血糖的效率成倍提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研究表明,精加工的小米粥其升糖指数为71,显著超过了糙米和全麦制品。若一次性饮用大量此类粥品,身体血糖水平很容易急剧攀升。
第三种:掺糖或含高糖干果的杂粮制品
小区门口早餐摊售卖的所谓“调养谷物包”“保健能量棒”,其实都掺杂了相当多的葡萄干、蜜饯、白砂糖这类“添加剂”。部分谷物面包,每100克内含糖量超过10克,其热量也较一般面包高出将近20%。表面看起来营养,实际上种类繁多、血糖上升迅速,糖尿病患者以及需要管理血糖的群体切莫被“天然营养”的表象所迷惑。
事实上即便挑选了合适的杂粮,倘若烹饪方式不当,也存在潜在风险。将杂粮与精制谷物混合烹调,或者持续以糊状食用,都可能导致血糖大幅波动。以下列举几种需要特别注意的食用方式。
一是“以杂代主”过度依赖杂粮
很多人担心精制谷物容易引起血糖波动,于是连续几天只吃玉米饼和混合谷物饭,却因此感到饭后身体不适。身体无法立刻适应突然改变的食物种类,而且过量食用粗粮,部分人会出现腹胀和消化困难的情况,同时营养吸收效率也会降低。
提倡谷物种类多样化,粗粮在全部主食中所占比例须低于三分之一,慢慢习惯这种吃法。
二是“磨得越细越健康”的陷阱
许多人认为将杂粮制成糊状物或磨成细粉末后,人体更容易消化吸收,但事实上,颗粒越细微,糖分就越容易被身体快速吸收,导致血糖水平迅速升高。
优先选择全谷物食材,例如糙米、荞麦、燕麦,要控制精制面粉和混合粉的食用量。
三是“加料版”杂粮被骗了热量和糖分
早上购买的杂粮馒头、全麦面包和养生棒,其成分列表中多数包含:精制面粉、添加糖、干果碎和脂肪。虽然产品外观色泽较深,但实际成分中含有其他配料。
选购混合食物时,不要被“全种籽”“多种籽”名称欺骗。要查看成分清单,挑选含糖量少、蔗糖位置靠后的更可靠。
食用粗粮,若要稳定糖分、防止血糖急剧波动,确实存在一些实用技巧。掌握这些方法,粗粮同样可以起到保健作用且对身体无负担。
选原粒粗粮,少选精细和速食
在超市检查食品外袋,希望谷物成分越天然越好,比如糙米、荞麦、燕麦仁、薏仁这类,它们质地坚硬,咬起来口感有嚼头,对血糖的影响比较缓和。
搭配粗细,不做“杂粮全席”
不论血糖水平如何,粗粮主食的摄入量不应超过总量的三分之一,建议粗细粮搭配,两种粗粮与一种细粮混合烹煮,这样既能确保营养均衡,又能使血糖波动幅度减小。
改变烹饪方法,缩短加热
杂粮不宜反复烹煮导致糊烂或过于稀薄,应当采用蒸制或短时少水煮法,以维护其颗粒形态,这样比长时间熬煮成粥更佳,同时也有助于延缓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建议将米饭与杂粮饭交替食用,以实现更好的健康效果。
多与蔬菜、蛋白一起吃
每回享用主食,可搭配些青菜、肉类,比如烹调的菜肴、鸡蛋以及豆类的制品,这样能够减慢糖分被身体接纳的节奏,血液中的糖分变化也会比较稳定。
确实粗粮杂粮很有益处,不过不能盲目大量食用。血糖波动较大或家中有人患有糖尿病的情况,更需要谨慎选择并合理摄入杂粮。逐步适应,有时反而能促进健康改善。个体差异显著,能否有效控制血糖,最终取决于自身反应。在食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意见,大型医疗机构的营养科可以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
身心强健,便是每顿用餐时,都比前一日多些领悟。此刻你便有机会着手调整。
这篇文章旨在普及健康常识,它融合了官方文献和个人的见解,其中一些内容为了便于说明和领会而做了必要的加工和修饰,仅供读者参考,不能当作医学专家的判断依据。如果身体出现不良反应,务必立刻寻求医疗帮助。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中国慢性病杂志》2023年第3期
4.《中国糖尿病医学杂志》2022年第40卷
5.《中国营养学会—全谷物与健康专家共识》
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