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6日,团购信息聚合平台团800发布了《2012年中国团购行业分析报告》该报告指出,通过对国内十余家主要团购站点进行持续观察,2012年全年整体交易金额为2139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幅高达93%,全年参与购买的总人数为4.56亿,比2011年提升了45%
两个显著进展并非由季节性影响造成,而是源于全年商家组织团购活动的次数大幅提升以及团购商品平均定价的上扬。与2011年相比较,商家提供的团购活动期数已经达到历史峰值249.9万期,比2011年增长了3.7倍。与此同时,团购商品的价格也在稳步提高,平均优惠力度从2010年的三三折、2011年的三六折增加到了三九折。
经过一年多的业务模式变革和精细化管理,部分团购平台到2012年底已经公布实现了大规模盈利,本地化服务团购产品的稳定发展也促使团购行业转向移动互联领域展现出新的活力,由此也带动了诸如在线预约点餐、会员专属折扣等丰富的线上线下结合服务创新。
专业人士表示,团购模式于2010年春季传入中国,在随后的三年里完成了初步发展阶段的高涨期,凭借其显著的优势改变了大众的日常活动方式,若不将其孤立分析,而是着眼更长远的时间维度,可以说它标志着自2000年首次互联网热潮以来,网络技术与数据科学对民众生活产生的又一次重要变革。
全年业绩成长近一倍 折扣力度不如以往
团800对国内主要团购平台进行观察,2012年12月国内团购的总销售额为21.6亿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同月团购活动的订单总数和参与购买的人数首次达到36.7万单和4412万人,与上个月相比,订单数量增长了23.9%,参与人数增加了15.8%。
这是2012年全年里第二个月成交量突破21亿元,之前一个记录是在8月份创造的,同时这也是在连续三个月购票人数不足四千万之后首次出现显著反弹。12月份的业绩增长与当时特定的背景因素密切相关,以《泰囧》为代表的贺岁档电影系列极大地刺激了当月电影市场的热度,进而导致团购电影票的销售额也呈现出非常突出的增长态势。
另外,年末节日集中促使配套的其它批量购买活动增加,例如餐馆、温泉、滑雪等项目,其消费量比11月份显著提高了许多。
团购销售额正在展现势头强劲的收尾态势,然而需要明确,除了季节性收益的影响,2012年团购领域整体体量几乎翻了一番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各个团购平台对实体商业网点的大规模拓展和持续销售。
它们于2012年纷纷削减了高额的品牌宣传开支,转而实施“增加团体购买方案”的业务方针,以广泛吸纳本地商家,将它们全部转化为团购项目并展示在界面上,意图尽可能吸引网络用户的团购消费行为。
根据记录,2012年每月的团购订单数量为20.8万份,比2011年的4.5万份增长非常显著。此外,为了扭转持续偏低的利润率,团购平台在那一年中悄悄调高了团购定价,平均售价已调整为原价的3.9成,并且通过推出一些五至八折的优惠组合方案来全面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相对应的,2012年顾客的团购意向出现了显著调整,由争相购买积存转为按实际需要购买,这导致团购活动从一时冲动慢慢转变为审慎决定。
多方参与者的行为调整,促使国内团购领域逐渐转变为常规性推广途径,进而造成购买者使用团购的方式出现诸多不易察觉的变动,有些人会在抵达影院或餐馆后,拿出通讯工具核实有无适用优惠,并即时完成交易。
这一情况导致2012年团购市场在年终之际,仿佛感知到移动互联技术开启的新局面,然而必须强调的是两个潜在问题,首先,团购领域在2013年想要继续进步,无法继续沿用开发商家促成交易的老路,其次,怎样捕捉到具体节点,例如十二月份的电影优惠活动,从而重新激发顾客参与团购的热情,才能打破每月购买人数不超过四千万的困境。
三四线城市崭露生机 中小团购站夹缝求生
2011年开头,众多团购网站手握大量风险投资,纷纷抢占地方市场,然而团购模式尚未被大众广泛接受,导致许多团购网站遭遇失败,承受了过度扩张造成的恶果,之后在中小城市的发展步伐也随之放缓。
现实情况确实令人无奈,2012年期间,众多团购平台纷纷撤销地方站点实施紧缩政策,然而三四线地市中的团购业务却再度兴起。根据团800发布的信息,那一年来自这些城市的销售额共计99.41亿元,这一数字占据了整体市场份额的46.5%,相比之下,这些城市在2011年的市场比例还不足百分之二十。
二零一二年间,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团购业绩占比由二十八点三下降至二十二点九,上海此年甚至稍超北京;与此同时,深圳、成都、武汉、西安、天津、重庆、杭州、南京这八个二线城市的全国业绩占比仅从二零一一年时的二十三点八微减为二十二点五。
当前主要都市的发展已趋于稳定,数家全国性团购平台再度启动向地方拓展的进程,但此次它们准备充分且行动审慎,将那些城市看作蕴藏未发掘的机遇,谁能够占据更多比例,谁就有望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与大型团购网站扩张迅速不同,地方团购网站在去年的动荡中步履维艰,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淘汰赛。任何一家团购网站都不敢随意涨价,一旦率先涨价就可能将顾客吸引到竞争对手那边,导致收入下降加速衰败,这就造成了一个持续半年的脆弱稳定状态,而各公司的资金也在对峙中不断流失。
反复出现类似“囚徒困境”的博弈现象,如今全国团购网站数量已从2011年8月超过五千家的顶峰跌至两千家左右,若再排除那些仅链接淘宝店铺的所谓团购网站,估计今年春节过后还会有不少平台选择离开。
大型团购站之间相互竞争,导致彼此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许多中小团购站因此丧失了与商家协商的资本,最终被淘汰出局,它们在2012年纷纷转向利润丰厚的垂直领域,例如婚纱摄影和相关旅游服务(包括温泉滑雪以及郊区游览),从实际层面来看,它们与专门从事批发折扣的票务商已经难以区分开来。
最后的战役尚未打响 前五大站优势明显
美国市场几乎由一家企业垄断,占据了将近百分之八十的份额,中国国内团购行业在2012年也显现出市场集中化的态势。对比2011年和2012年前十家团购平台的规模,2012年领先企业的优势持续扩大,当年排名前十的团购平台总成交金额达到198.4亿元,这个数额占全年团购行业总成交额的百分之九十二点八。
那一年具体数值达到87.6%。特别要提及的是,次年不仅十大平台的构成发生了变动,其中24券不再属于前列,F团和高朋进行了整合,而且排名前五的团购网站整体市场份额合计高达74.5%,相比之下,前一年这五家的市场总和占比为55.8%。
头部电商平台销售额持续向少数几家聚集,市场马太效应日益显著,2012年下半年期间,曾出现5家主要平台月交易额均未突破1亿至2亿的空白区间。
2012年和2011年相比,团购网站前十的位置变动很大。根据统计,2012年排名前五的团购网站营业额都达到了二十亿元以上,其中美团和大众点评更是突破了三十亿元,而最后五名的营业额都在十亿元附近。
今年的综合名次跟去年的名单对照,24券已经消失不见,依托腾讯的平台高朋网与F团合并,将用更新的姿态展开竞争,前三的位置也从2011年的拉手、美团、窝窝团,转变为现在由美团、大众点评和窝窝团占据。国内团购市场的重量级参与者均依托其背后的集团资源,它们之间的竞争态势仍将持续一段不短的时间,或许最终能在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里,为彼此划分出一个相对公平的份额。
团购转型与创新 与电商平台的竞与合
二零一二年期间,众多团购平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度陷入方向选择的困境,既可以选择继续专注于本地生活服务项目,维持不到百分之八的均值利润率,也可以考虑借助已有的用户规模,转向网络购物领域进行转型,后一种策略能够显著降低团购网站在地面销售团队上的支出。
部分购物平台于2012年终止了本地服务业务,全面转向实物商品团购,整个市场方向也在此处犹豫不决。统计到2012年岁末的信息表明,在全部交易额达213.9亿元里,本地服务类商品销售额为192.4亿元,占到了89.9%。
网络销售商品的收入为21.6亿元,仅占总数的十分之一上下,2011年时则达到四分之一的高度,这表明聚合购物平台向实物类聚合购物转型的尝试可以说成效不大,最终仍旧把发展重心放在了本地化服务聚合购物上
事实上在转为网络购物模式的过程中,团购平台们需要为规模扩大后的仓储配送体系做规划,同时也要应对最严峻的考验,即顾客的网络购买倾向性。同已经发展成熟的聚划算这类团购平台相比,其余这些主流网站在组织网络团购活动方面的实力差距非常明显。聚划算公布的2012年业绩记录显示,该平台全年成交总额高达2075亿元。
胡琛,作为消费领域的资深人士以及团800的联合发起者,指出聚划算、京东这类团购综合平台,与美团、大众点评这些团购性质的网站,已经构建起一种既有部分重合又各有特色的健康互济关系,这好比一只蝴蝶的两个翅膀,在本地服务以及网络购物团购方面,分别展现出自己的长处和主要发展方向,虽然存在交集,但界限划分得相当清楚,它们将一起把国内的互联网团购环境建设得更加完备。
近期一些独立团购网站纷纷选择加入聚划算和京东的平台,这反映出电商领域的大型企业对于依然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团购网站而言,依旧具有无法抵挡的吸引力。
2011年时,团购网站备受瞩目,到了2012年,它们的声望显著下滑,行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市场需求出现疲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受挫,融资渠道受阻,公司纷纷裁员并关闭业务,整个团购行业在2012年遭遇重重困难,在艰难中勉强维持,在求生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
2012年并未使中国的团购行业走到尽头,那些还显稚嫩、成立不到三年的网站仿佛刚刚获得求生的勇气和办法。最近一些团购网站接连传出盈利喜讯,给行业和大众注入了信心。这场充满波折的探索,让它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生存,也让整个O2O行业的前景变得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