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的时候,多数做面包的人技艺都不过关。并非他们不愿意学得好,而是指导他们的“师傅”大多是临时学来的亲戚或朋友。那些所谓的“师傅”其实只是身边比“徒弟”早一点接触这门手艺的人,他们自身的技能也并不熟练。所以,很多人在开第一家面包店时,常常因为技术问题,造成材料浪费严重、开销巨大、收益微薄。第一代资溪面包人创业时的主要状态是略有盈余、收支相抵或略有亏损。许多人忙碌一年后,通常能赚到一万元到两万元,这个数额虽然算不上多,但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万元户”,其利润是当时社会月平均工资的一百多倍。他们初次涉足面包行业就能取得这样的经营成果,因此对该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信心。部分面包从业者除去家庭开销后利润甚微,即便初次涉足面包行业未能获利,却因此迈入面包制作领域,获得了相关技能,并持续保持着对面包制作的热情与憧憬。实际上,这些人凭借不懈努力,在后续的面包事业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黄念蓬,是资溪县原罐头厂的离职职工。1985年,他从一本讲糕点制作的书中了解到面包制作流程,便用白铁皮和电炉丝手工打造了一个简易烤炉,借助老面发酵技术尝试制作桃酥和面包,还拿到镇上售卖。那个年代买不到酵母,更别说专用面包粉了。他做的面包既不像厚实的饼干,也不似烤好的馒头,自然得不到顾客青睐,最终只能家人食用,勉强收场。1987年,黄念蓬在饶桥街设摊修理钟表,后又在高阜火车站道口经营一家小商店。1993年上半年,他发现饶桥很多人外出从事面包行业,便关闭了小商店,前往亲戚的店铺学习制作面包的技艺。1993年9月,他投入15000元在河南渑池县租赁一座废弃粮库开办面包作坊。然而由于技艺不够娴熟,面包种类也较为单一,经营状况不佳,仅维持了四个月便亏损了3000多元,最终选择回家过年。新春过后,他将机器搬到河南宜阳县设立店铺,继续采用“直送客户家中”的商业模式,然而仅运营了六个月,由于经营状况不佳,再次出现轻微亏损而停业。整套装备和工具被留给当地一位同乡,他独自返回资溪。遭遇两次挫折后,黄念蓬认为亏损源于技术不足,于是他自我反省半年有余,四处寻师访友学习技艺。1995年,店铺重新营业,最终在浙江衢州化工厂附近大获成功,面包店门前顾客络绎不绝,工厂职工表示,将近二十年未曾目睹如此盛况。黄念蓬向我们透露,大约四个月的时间里,他确实忙到手臂发软、腰背酸痛。在衢州停留二十余年后,黄念蓬过上了经济宽裕的日子,陆续在衢州和资溪买了不少房产和铺面。黄毛仔,是高田乡许坊村大港村小组的居民,他在15岁时曾在乡政府担任联络职务,但后来因为视力严重不佳而选择离职,返回家中。回到老家后,他有一年多的时间处于无业状态,期间得知在外从事面包制作能够获得丰厚的收入,于是他与本村同乡周国年商量后决定合作,在无锡市滨湖区的一个集市里,租下了一个面积大约十多平方米的简易棚屋,开始从事面包的生产经营活动。开业之后,因为技术还不太行,两个家庭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干活,每天赚到的钱除去吃饭住宿等必要花费,再扣除购买原料的费用,几乎没什么剩余了。他们觉得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商量着要分开做,通过抽签来决定谁留下谁走。抽到要留下的人需要付给对方八千元,然后继续经营这个面包店,而另一人则带着八千元去别处重新开店谋生。黄毛仔抽中“留下”后,他心里感到非常不痛快,觉得运气很差,十分沮丧。面包店虽然没什么利润,却耗费了他许多精力。因为别无选择,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经营。经过一整天的辛苦,晚上睡在硬板床上,黄毛仔暗自思考,自己店里面包种类太单调,如果能够增加更多款式,生意或许会有起色,看来需要外出拜师学艺。他一旦决断下来,立刻封闭门面暂停经营,到邻近同乡的铺子里钻研烤制小点心的技巧。过了一个星期再度营业,买卖确实渐渐好转,每日的收入从二百元增至八百元。持续了两载光阴,他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总算攒下了第一桶金。
资溪面包“史记”
日期: 2025-09-13 00:08:40|浏览: 2|编号: 13111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