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当心虚假招聘陷阱

日期: 2025-09-18 17:13:46|浏览: 0|编号: 13547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通过互联网上“兼职招募”的信息找到相关企业,却遭对方索要各种名目的押金、学习成本、健康检查费用等,随后便失去联系;又见“丰厚报酬”的启事,称“不设年龄、学历门槛”,原以为得来横财,不料长途跋涉抵达后,方知是个传销据点。

最近,媒体经过了解发现,现在以“招工”为幌子进行的各种违法违规活动方式持续变换,这些团伙内部展现出“企业化”管理、职责清晰的特征,尤其是网络变得普遍后,受骗者数量和分布区域都在增加。因此,需要求职者增强警惕,相关部门也必须履行监督职责,迅速进行打击和治理,确保民众在找工作时的安全感。

索要各种费用可能暗藏陷阱

最近,记者在浙江省温州市调查的一起犯罪案件,其作案方式是惯用的虚构工作机会进行骗钱。

今年四月六日,有报警电话打给警方,反映鹿城区藤桥镇有人上网找兼职时遭遇诈骗。此前已有类似受害者,警方经过调查,发现温州地区今年仅此类型诈骗案件就发生了十多起。经过对相关案件逐一分析、深入剖析和持续追查,警方认定这是一个在网络上秘密运作的犯罪组织,该团伙以提供兼职信息作为诱饵,通过微信红包收取各种费用,专门诈骗他人钱财。

温州警方为了破获这起案件,耗费了两个月时间,先后组建了十个抓捕小组,分赴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十九个省进行抓捕行动,共成功抓获了五十三名嫌疑人,对四十六人实施了强制措施,另外还有四人被上网追逃,通过这些行动侦破了三百多起案件,涉案总金额超过一百万,目前已经追回了四十多万赃款,案件仍在进一步深入调查中。

查获这伙犯罪分子后,执法部门了解到他们为进行欺诈活动,在组织内部设定了森严的等级和明确的职责划分。这个团伙的人员构成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最高头目、账目管理人员、技能导师、服务代表以及对外联络员。通常情况下,对外联络员会散布伪造的职位招聘广告,当有应聘者被吸引过来时,就会将其转介给服务代表。服务代表会以需要缴纳入职押金或某种保证金的借口,诱使应聘者通过发送微信红包来完成诈骗行为。接下来,工作人员会将应聘者引荐给讲师,讲师借故收取培训费用,从而实施再次欺诈,骗取的全部款项由团伙成员依各自份额进行瓜分。

官方说明,应聘者要小心面对各类“付费”情形,正规招募通常不会收取任何名目的所谓“开销”,务必看管好自己的“财物”。

招聘是假,传销才是真

去年下半年,李某这名毕业生,在某个直聘平台,被一个进行非法传销的冒名招聘团伙,用欺骗手段给诱骗了,后来,他被人发现已经溺水身亡了,这个情况,就引起了一场,规模很大的公众谴责。

用伪造的招聘信息欺骗求职者,让他们落入传销团体,不仅会让当事人蒙受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危及生命安全,云南的周先生提起几年前一位亲戚碰到的这种虚假招聘事件,到现在还感到非常难过。他的一位远房亲戚在外地做工多年,因为一时冲动,没能抵挡住传销人员吹嘘的“一本万利、一夜暴富”,便带着多年在矿山辛苦攒下的上万元钱,参加了那种伪装成“招聘、介绍工作”,实际上是通过拉新人交钱入伙的所谓“纯资本运作”的非法传销活动。被困于非法团体长达两个多月,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最终在各方援助下得以脱身,然而多年的劳动成果却付诸东流。

通过查询中国裁判文书网,记者了解到,今年仅河南、福建、湖南、湖北等省份的法院就审理了多起因虚假招聘而进行非法传销的案件,这些案件牵涉到组织领导传销、诈骗、非法拘禁、敲诈勒索等多种违法行为。

在湖北当地出现的一起案件里,有不法之徒利用QQ群散布假的招工信息,当受害者表达求职意愿时,这些人就以先安排到公司宿舍暂住为由,将受害者诱骗到一处出租房中,随后拿走了受害者的手机、身份证件和银行卡等财物,接着这个非法传销组织就持续对受害者进行精神控制,同时加以看管,期间还多次实施威胁和恐吓行为。受害者拒绝支付费用,传销人员强迫其透露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账号信息,并要求受害者联系亲属,假装公司设备受损需要赔偿,让亲属转账至指定账户。传销人员骗取银行卡内3万2千元后,才让受害者离开,而此时受害者已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十五天。

虚假招聘,网络平台也应担责

网络求职平台已是人们寻找工作的重要途径,然而,此类平台也常常出现大量不真实的招聘信息,并且此类现象十分普遍。那么,这些网络平台是否应该为这些问题负起应有的责任呢?

网络平台具有双重法律身份,既是劳动法规定的职业中介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是广告法中的广告发布者。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付勇律师指出,网络平台需承担审核责任,包括用人单位资质、经办人身份以及招聘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同时,平台不能侵害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并且必须对收集到的用人单位和个人资料予以保密。网络平台若不履行法定责任,也必须承担应负的法律后果,情节严重的更需承担刑事方面的处罚。

去年八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相关文件,目的是规范招聘广告的发布行为,针对个别网站和人力资源服务组织违法刊登不实招聘内容,导致部分求职者受骗,严重侵害了他们的正当权益,因此决定加大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明确其必须承担起相应责任。今年10月即将推行的《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为打击非法职介和人力资源市场犯罪活动提供了法律支撑,同时也让监管执法有了明确的法律准绳。

不实招募既侵害求职者正当权利,又干扰人才资源配置,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及劳动管理单位均有职责介入处理。姜颖院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负责人指出,求职者可向相关机构进行揭发控告,以保障个人应有权益,在主张权利期间需特别注意妥善保存相关材料,倘若牵涉传销等违法活动,理应向公安机关进行举报。

但是,面对虚假的招聘信息,维权过程非常困难,这也是很多人选择默默忍受的一个原因。付勇对此表示看法,他说,如果能够把涉及网络虚假招聘的诉讼案件交给互联网法院来处理,那么就能大大减少民众维权的难度,并且能够加快处理速度。

链接

虚假招聘的其它几种常见套路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信息及过往媒体披露内容,记者发现虚假招聘存在若干典型做法,这些做法值得求职者注意,具体表现为:

不法掮客收取高额费用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部分无证经营的黑心中介,看准了求职者渴望高薪的心态,有的以出国打工、技术移民为名,有的保证能进入知名公司,向求职者索要高额佣金,随后便人间蒸发,杳无音讯。此类欺诈行为的涉案金额,通常远超那些虚构收费名目的犯罪。

某些公司专门盗取个人信息,常借助发布虚假招聘的名义,通过网络等途径诱骗求职者,然后从应聘者提交的履历中获取详细资料。

单纯进行“测试期”考察,目的在于获取低成本人力成本。部分公司借助“测试期”的名义,招揽并运用廉价劳动力。一旦“测试期”期满,便找理由说明应聘者未符合要求,随后招募新员工来填补职位。因为测试阶段薪水不高,甚至有些公司完全不发放任何报酬,求职者不仅花费了金钱,还耗费了宝贵的时间。

以招募员工为借口提升自身形象。每逢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众多公司常会前往大学院校举办各类推介活动。但部分看似气派风光的推介会却名不副实,实际参与招聘的人员数量极少,有些干脆完全不打算雇佣任何人。这种现象反映出部分企业借助于招募的名义进行宣传,意图增强品牌认知度与社会影响力,甚至试图在学生群体中建立潜在客户基础。这种不诚实的招募现象,常出现在一些著名公司的招募环节,使得很多刚离开校园的学生,轻易遭遇挫败。(本报记者 张璁整理)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