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天门糖塑

日期: 2025-09-19 08:06:00|浏览: 3|编号: 13617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2015年,天门糖塑被选为湖北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孝感雕花剪纸、潜江皮影雕刻、黄梅挑花、阳新布贴、通山木雕并列其中。这种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传承久远,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作品中能看出历史的痕迹和民间艺术的活力。

历史沿革

连续六年遭遇洪水泛滥,范围极广看不到尽头,当地水位线常常达到树木顶端,地势较高的地方也被淹没到墙头那么高。过去,这个地区人口密集但土地稀少,地势又低洼,每逢雨季就会发生水灾。因为生计所迫,人们不得不外出四处奔波学习手艺,学有所成之后又回到家乡从事相关行业,糖塑这门手艺因此逐渐兴盛起来。在天门市东南部靠近湖泊的区域,小板镇、马湾镇、杨林镇、干等镇这些地方糖塑手艺人分布较多,其中小板镇杨姓家族最为突出。

天门糖塑又叫糖人,它起源于古代祭拜用的“糖供”。那时候祭拜是非常讲究的仪式,祭拜天神、祖先、鬼怪等都要准备精美的祭品,“糖供”就是其中一种。现在很多民间艺人认为天门糖塑是从祭拜用的“糖供”发展变化来的。虽然民国时候“糖供”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是制作方法一直没变,慢慢变成了代表好兆头的象征。

那个时代因为要去除旧事物,糖塑一度消失了踪影。等到社会政策转变,糖塑又重新出现在大众眼前,1985年的资料表明,仅小板镇就有三十多位擅长糖塑的手艺人。其中技艺精湛的师傅制作的作品,需要顾客提前支付费用,制作完成几天后才能取走,还有些艺人外出表演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1987年,天门糖塑的样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届中国艺术节上亮相,电视片《湖北民间美术》中收录了天门匠人制作糖塑的过程,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引起广泛关注。天门糖塑的作品被收录进《民间美术》,同时选入小学《美术》教材。2000年以后,天门糖塑的匠人还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项目。2005年6月,天门糖塑经天门市人民政府审定,载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2006年6月,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核准,纳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2008年6月,最终由国务院评定,位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之中。2011年6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映了一部以天门糖塑传承人杨志谱为焦点的纪录片,片名《天门糖塑》。

制艺过程

麦芽糖是糖塑的主要材料,需要加热使其变得柔软,之后加入红、蓝、黑等色彩,能够调出数十种不同的色彩,根据要求选择不同的颜色,然后利用剪刀、小梳子、小竹刀等工具,配合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物品,通过艺人吹、拉、搓、揉、捏、压、剪等手法,最终制作出各种形状。

制作麦芽糖,天门糖塑所用的麦芽糖,是由米、麦、粟或玉米等粮食,经过发酵制作而成的。

麦芽糖制作过程

糖塑担子

制作糖块,塑造形态。这种手艺雅致些称为糖塑,匠人私下里称作“气憨子”,目的是为了和用小勺取糖在石板摊开形成图案的“水盘子”艺人区分开。二者不同之处在于“气”这个要素。制作糖人需要先加热铁皮制化的糖槽,使麦芽糖变得柔软,然后取出适量糖团,蘸上石膏粉形成糖臼,接着捏出一个气球状,再拉出气管道,艺人向里面吹气,同时用手指持续地拉扯、掐捏,气球在艺人手中不停转动并塑形,很快一件栩栩如生的作品就完成了。

天门糖塑的制作工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其特色不仅在于“吹”这一步骤,更融入了“塑造”的技巧,例如搓、捏、团、挑、揉、按、压、擦、拨、画等手法。“塑”这一环节,注重的是造型和色彩的表现。

塑造工具

辅助工具

制作动植物形象通常使用吹制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则多采用塑形工艺。小型作品往往只运用一种手法,而大型创作则需将吹制与塑形相结合。吹制出的部件体量较大,适合作为底座,塑形而成的部分则注重细节表现,这两种技法可以取长补短。

旧时糖塑匠人谋生手段多样,包括物换糖块、零售糖品、登门制作糖供,以及一种名为对赌的特殊交易,这种交易借助转盘、猜点数、闯五关、比牌九等游戏方式判定作品归属与价值,幸运的顾客能以小代价获得精美糖雕,若不顺利则需支付费用,为吸引常客,匠人偶尔会赠送价格低廉的样品聊作补偿。

轮盘

艺术特色

天门糖塑内容包罗万象,寄意深远。众多糖塑品类,大多承载着赞颂忠义、祈求吉祥、驱除邪祟的寓意,反映了漫长岁月里世俗文化的积累。其突出特点在于:

形象极尽变形,风格质朴简明。天门糖塑的造型强调力量感,追求生动活泼,既留意塑造出敦实的体态,又注重刻画出繁复的纹饰。轮廓线条明快扼要,形象显得天真质朴。人物形象汲取了民间故事和戏剧中的角色元素,衣饰与发式依然维持明清时代的样式。

色彩饱和且搭配得当。制糖容器中备有原味糖(黄褐之色)、赤色、青色、墨色四种糖质,依据需求将这些色彩调和为数十种混合色。等级制度森然,对色彩的应用有严苛的规范。譬如帝王专属黄色,而天门糖雕的底色为黄褐,在往昔或许为寻常民众增添些许色彩,奈何本色难以调出蓝色、紫色等,故而添配了红、绿、黑三色。色彩本身有限,但搭配方式却无穷无尽。糖塑作品以红色和绿色为主,点缀黑色与黄色,色调浓烈厚重,十分突出。制作时通常以其中一种颜色为主调,其余三种颜色作为补充,色彩分布主次清晰且相互协调。

质感变化极多。糖塑艺人有两种手法,一是色彩上的多种混合堆叠,二是塑形时的木梳刻划,接着经过拉伸揉捏和反复压制,这样复杂多变的肌理与主体吹制的平滑表面就形成强烈反差,展现出多样的质感效果。

弹簧在雕塑中的运用颇具匠心,这种装置直到近代才传入西方,但在糖塑工艺里却由来已久。凤鸟的翅膀、鱼儿的鳍片、雄狮的耳廓、龙首的火焰宝珠,乃至绚烂的祥云图案、武将头上的雉羽装饰,都巧妙地嵌入了弹簧装置。一旦受到轻微扰动,这些部件便会随之颤动,进而让整个作品显得更加栩栩如生。

保护与传承

以前每逢新春佳节、元宵灯会以及各种民间庆典如看戏、赶庙会、办喜事的时候,天门城里总能见到捏糖人的师傅和他们的作品,那些糖人给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让人印象深刻。但到了九十年代,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城市里再也见不到卖糖人的小摊了。糖塑的特质、售卖途径、制作手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了,糖塑从业者的经济状况显著下滑,从事糖塑的人手大量流失。糖塑的前辈们年纪偏大,而年幼的群体中很少有愿意学习这种传统手艺的,天门糖塑的延续状况令人担忧。

天门市群艺馆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实施了多项旨在保护与延续的举措。自2005年开始,一场名为“让甜蜜代代相传”的专项保护计划被付诸实施。十余年间,借助师徒传承的方式,天门糖塑的传承群体得以稳固发展。2012年之后,群艺馆每年安排固定时段,组织艺人集中创作,此举既是为了完成抢救性的影像记录,也有助于技艺人员的切磋与进步。2015年,天门曾设立首个糖塑技艺研修班,为十多位青少年提供了全面指导。近年来,相关匠人还参与了国内外众多展览赛事,借助各级媒体的广泛报道,激发了众多年轻人的兴趣与学习意愿。这项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门糖塑,在各方努力保护下,将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注入时代新意,实现持续传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天门市档案局

图片提供:天门市群艺馆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