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月饼券灰色交易
中秋佳节将至,购买月饼的意愿日益增强。不仅普通民众为品尝月饼而挤满商店门口,众多公司亦将月饼凭证分发给职员。不少人对这些凭证加以利用,转赠予亲戚故旧。
中秋临近时,众多品牌月饼券在市场上交易活跃,进入兑换高峰。“诚信收元×月饼券,快速到账并确认,售出请私下联系”“2024年月饼券现寻高价收购”“目前××楼月饼券还有人在收吗?”《法治日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上有很多关于月饼券回收的信息,其中涉及元×、星××、美×等知名品牌,回收价格通常是券面标价的四成到七成之间。
在某个旧货交换网站上,一个源自江苏苏州的票务账号既在收票,又在出票。在收票信息里,该票务声称要高价收买月饼票。记者随机挑选了某个品牌面值318元的月饼券进行询问,该票务答复,318元的月饼券收买价是150元。
记者打开“售票”界面查看详情,这个页面写着“月饼卡全国通用,假如你有企业渠道可以合作,报价、发货、开票全部代办,能让你轻松获利中秋。”记者又用另一个账号假装是公司采购,向这个票务询问了同一款月饼卡的“售票”费用,该票务答复说月饼卡卖价是248元。
月饼券能够享受优惠,开票时按商品原价开具普票,纸质或电子票均可提供。该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直接开具的是月饼生产商的发票,而非经销商的票据。如果客户选择大量购买,那么发票将是由苏州本地某知名月饼企业开具,确保收到的票据与月饼相关。
另外,票务人员还向咨询者推荐了另一种更优惠的选择,即×××斯品牌月饼,强调其价格更具优势,折扣力度大。该品牌提供的票券可以享受六折优惠,而开具的发票金额则在原价的八折到九折之间。票务人员进一步解释说,购买月饼的主要目的可能是为了获得报销,选择×××斯品牌的月饼,开具的发票报销额度会更高一些。
记者询问了不同品牌票券折扣差异的原因,票务人员解释说,价格较高的票券是从市场上回收的,而价格较低的则是从票券代理商那里大量取得的,这样一来我们的进货成本就降低了。
调查得知,部分个人账号于社交平台售卖零散票证,亦有人搭建“月饼券互通平台”。此类“售票”信息下常有众多“购票者”出价竞标。评论区里,不乏自称“大宗月饼券承揽”“专收票券”等名号的账号,专门向“售票者”求购相关票证。
采访中记者得知,月饼券数量超出对应月饼实物,即“券比饼多”“月饼券超发”,这种现象是月饼市场的一种隐秘惯例。
一位行业内部人士透露说,月饼兑换券的流转情况,有点像期货交易,基本上是制造商与购买者之间直接对接,或者是制造商与购买单位再转给该单位的职工,最后又回到制造商手里,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好多年了。
调查期间,记者发现社交网络上有一篇热门文章,探讨了月饼券中的经济现象,内容指出厂商以优惠价格将券卖给中间商,中间商再提高价格后卖给企业等需要送礼的客户,部分券可能经由赠送或转手交易落入票贩子手中。他们先把经销商的月饼凭证和散客持有的月饼凭证低价大量买入,然后可能以略高的价格将这些凭证卖给月饼制造商,或者转卖给其他购买者。
缺少月饼制造环节,月饼生产者、销售商以及囤积居奇的中间商依然能够获利,这种情况被诙谐地称作月饼“金融化”。对于这个现象,一位来自上海的业内人士刘娟(化名)向记者剖析了月饼卡的运作方式,比如说某食品公司发行面额为100元的月饼卡,以65元转卖给中间商,中间商再以80元卖给顾客A,顾客A转赠给顾客B,顾客B以40元卖给票贩子,票贩子最终以50元把月饼卡卖给食品公司在这个循环里,即便一个实体月饼都没有制造出来,但月饼制造者仍然获得了十五元,分销商也获得了十五元,“黄牛”则赚到了十元。
刘娟说明,月饼券的中间商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大中间商”,他们能够收购价值数百万、上千万的月饼券,类似分销商的身份。这些人通常在每年五六月时与商家商议来年订货数,并试图争取部分退款;另一类是“小中间商”,他们从个人手中购买月饼券,不进行囤积,而是依据市场状况转售。
刘娟表示,月饼被当作证券后,随之出现的是月饼券价格的不稳定情况,生产者难以准确判断当年的需求量,或许会印制过多或者过少的月饼券。
媒体报道有人反映,其获得了名为“玲珑心意”的月饼礼盒,然而,所在地的店铺并不发放该礼品,必须去其他地点,而且能否当天拿到也无法确定,只好将礼券卖掉。
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表示,月饼券用礼品卡代替实物月饼,确实能减轻食物浪费,降低物流开销,在理想情况下能让厂商、经销商等各方获利,好像达到了资源合理利用。不过,实际上月饼券正变得越来越像证券,消费者的利益可能会受损。
常莎认为,月饼券的售卖方式由相关店铺决定,为了逃避应尽的责任,店铺设定了许多免除责任的说明,同时向购买者施加了许多必须履行的要求。比如,要是购买者遇到月饼兑换商品取货困难,销售者不承担后果;即便凭兑换券领取月饼,也未必能确保食品状态,比如售卖者给予临近保质期的产品,购买者通常只能认栽;兑换券设有使用时限,购买者若未及时兑领便会作废;部分兑换券还规定了必须提前预约或只能在特定地点取货,让购买者感到麻烦;倘若购买者碰到指定商品售罄,只能选择加价更换其他商品。
购买月饼代金券的客户,在与经营者的较量里,往往处于不利境地,自身的正当权利,难以获得充分维护,这是常莎的观点。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商家专门瞄准“馈赠领域”,开展“纸质月饼”的制作、售卖以及回收的整套业务。这类交易比较隐蔽,接受起来很方便,资金周转也快,或许会为产生腐败创造机会。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提出,治理月饼券不正常流通问题,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需要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共同发力。管理部门应加大市场管控,对于票贩子囤积居奇,以及商家有意设置消费陷阱,触碰法律底线的必须依法严惩,切实保障消费者正当权益。行业方面须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引导公司诚实经营。消费者需要保持警醒,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最好选择官方认可的途径进行购买,只买自己需要的,防止资源浪费,让月饼体现其应有的商品属性,以免自身正当权利遭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