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上海本地并不出产栗子,不过上海人对栗子有着深厚的喜爱,例如栗子蛋糕。提及栗子蛋糕,《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袭人派老宋妈妈给史湘云送去两个匣子,一个装着新鲜水果,另一个就是桂花糖制的新鲜栗子粉点心。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版的栗子蛋糕。
上海地区的一些糕点,并非源自海外,而是当地糕点师选用本土材料,依照本地人喜好调制而成,或者在传统做法中融入西洋特色,例如广受欢迎的栗子点心。
栗子蛋糕曾是凯司令的看家宝贝,这家店创建于三十年代,也是张爱玲小说《色戒》里,女主角心神不宁地等候老易来接应她的地方,那是个西式餐馆。
《色·戒》中的咖啡馆
张爱玲的日常会去两家西餐厅用餐,分别是“凯司令”和“起士林”。《色·戒》里王佳芝与易先生见面的那家咖啡馆,虽然光线昏暗,氛围也欠佳,正是“凯司令”。书中描写王佳芝和易先生上车,行驶一段后突然调头返回,再次路过“先前经过的凯司令咖啡馆”,这家咖啡馆在文中被明确提及。
这家店虽然被称作西餐厅,不过凯司令的西式糕点和预包装饼干却更为人所熟知,尤其是那些饼干,包装极其考究,盒面印有西方古典绘画作品,再系上色彩明快的丝带,整体装帧的格调,远胜过当今丹麦蓝罐饼干。
凯司令由三位西餐从业者共同创办,其中一位凌阿毛曾是天津起士林的西点师。天津是良乡栗子的原产地,但当地却少见栗子蛋糕。凌阿毛来到上海后,忽然想到一个好点子,设计出一种风味出众的栗子蛋糕,这个产品后来成为凯司令的代表作。由于栗子能够制成栗子酱,所以我们全年都能品尝到栗子蛋糕。凌阿毛的后代继承了父辈的技艺,这一招式在凯司令得以延续。
正宗的栗子蛋糕是什么样子的呢?它的主体完全不含任何面粉,完全是用栗子泥制作而成,只有底部铺设了一层薄薄的六谷粉烘制的硬实底座,蛋糕的上半部分呈现球盖状,表面用鲜奶油以丝带形态勾勒出各式精巧的图案,蛋糕中央还点缀着一颗鲜红欲滴的樱桃。
缺少面粉导致蛋糕体容易松散,因此栗子蛋糕难以做得更大,尺寸最多五英寸,一旦切开就很容易损坏形状,只有外行才会讥讽“上海人真吝啬,买个蛋糕还买那么小”。这种栗子蛋糕甜度不高,确实非常符合海派风情的西点特色。如今所谓的栗子蛋糕其实只能算栗蓉蛋糕——蛋糕主体完全由面粉构成,栗子被涂抹在表面如同奶油,整体形状也和其他蛋糕没什么两样。
红宝石栗子杯
我们儿时还有一种栗子容器,制作方式同栗子糕点相似,本质上就是微缩版的栗子糕点。为了防止糕体变形,特意放置在纸制容器中,因而得名“栗子杯”。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英资红宝石刚开始营业时便有售。
栗子烹饪方式丰富,可以烘焙成栗子蛋糕,也能炖煮成栗子鸡和栗子肉,这些是上海人常做的家常菜。
栗子鸡
每逢桂花散发出芬芳气息,也能品尝到糖桂花栗子羹的美味,这是那个时节的特有享受。再后来,阅读到梁实秋所撰写的《雅舍谈吃》一书,书中内容也提及了这一道甜品。
杭州西湖烟霞岭翁家山的桂花很有名,每逢盛开,栗子便开始售卖。所以,桂花栗子羹成了当地店铺的得意之作。
我方才明白,这种点心源自杭州地方。徐志摩那首《这年头活着真难》,其实也和桂花栗子脱不了干系,原来徐志摩每逢秋天过后,必定要去杭州翁家山品尝一碗桂花栗子汤。有一回,因为突降暴雨,附近一带的桂花几乎全都掉落了,因此徐志摩深深感叹世事难料,便创作了这首诗作。
没想到,这么小的栗子蛋糕,却让人产生许多想象。说到底,所谓的佳肴,其实和食材的贵重与否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制作时是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