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想要在电器领域之外建立另一个商业巨头的构想,可能将通过COSMO得以实现,借助这个平台,海尔今后售卖的将不再局限于冰柜和空调,而是包含工业4.0理念的智能制造设施。
三月刚刚收官时,(中国家电与消费电子博览会)举行期间,海尔首次展出了经过长期内部测试的中国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
通俗来讲,它相当于智能工厂的核心管理平台,企业能够借鉴海尔互联工厂的已有经验,针对不同行业的特性与要求,快速建立起一个个智能化的互联生产设施。COSMO平台运营负责人汪洪涛谈到,他们研发的具备独立知识产权的“管理系统”已经基本达成制造业智能化方面的预期设想:涉及从客户下达指令、进行方案构思、组织加工制作直至货物送达的全部过程,将消费者脑海中形成的构思转化为产品并最终交付给使用者的整个流程,都能通过该系统顺利实施。
COSMO是一个专门为中国制造业企业设计的平台,这些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它旨在尽可能充分地应对不同制造能力公司的个性化要求,帮助它们迅速融入智能生产体系,这有点像联发科推出芯片后,显著降低了手机生产行业的进入标准。
这个智能制造平台COSMO,早在2016年初就已经问世,它如今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不再仅仅是海尔公司内部的一个试点项目,而是发展成为一个能够被众多工业制造行业普遍应用的通用平台。
当前中国互联网领域主要发展电子商务,然而我认为未来应着重发展互联工厂。张瑞敏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工厂能够以零距离接触用户,既可服务线上店铺,也可支持线下实体店,从而直接响应客户的个性化要求。这表明互联工厂有望成为继电子商务之后的又一重要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的中国路径
二十余年前,伴随家电产业重心东移亚洲,西门子、GE、IBM等欧美家电领军企业纷纷调整战略方向,从面向消费者转向服务企业客户。当前,随着工业经济步入网络经济阶段,家电行业再次遭遇重大历史转折。
美国通用电气企业与德国西门子公司,这两家发达国家的智能制造典型企业,现已着手研究开放互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各自推出了名为Mind的平台,意图打造互联网环境下的产业协作网络。该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展现出各自的特色之处,德国拥有深厚的设备工业根基,长期作为制造业的标杆,美国则聚集了许多硅谷的软件及网络企业,这些公司与传统工业的结合,天然具备智能制造的特质。
然而,中国尽管拥有规模宏大的工业制造基础,但整体层次与先进工业国家相比,仍存在显著距离,面对这样的状况,怎样实现工业结构的更新换代,是一个必须预先厘清的议题。
张瑞敏曾公开表示,海尔公司持续在思考,在互联网背景下,国内制造类公司是否有机会开创出能够指导全球制造业进步的管理学说与管理机制,这也是海尔能够持续运营至今的根本原因。
海尔是制造业的重要代表,对中国制造业的实力有很明确的认识,中国作为全球公认的生产大国,未必具备顶尖的技术,但肯定拥有最完善的工业体系,因此发展智能制造,从系统构建入手可能是个明智的路径。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陈录城表示,当前中国企业在进行转型尝试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目标不明确,涵盖方法层面和模式层面,极为模糊。该公司的COSMO平台旨在为所有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转型过程中,提供一套具体可行的规范和指导方针。
海尔的目标是构建一个通用的平台,这个平台汇集了全球的各种技术与方案,目的是助力各个生产领域,乃至国家层面的工业,实现智能化的本土化革新。COSMO系统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而诞生的。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对此有更详尽的说明,他提出观点,“智能制造并非仅限于配置一套智能设备,或者建立无人运作的工厂,制造具备智能功能的产品,它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海尔必须构建一套符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管理体系,抑或彻底革新原有的商业模式,否则将无法有效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
中国制造业因发展程度不一,COSMO的价值在于能针对不同级别的公司,给出智能生产的技术支持,如同为各类电脑配置适配方案。海尔的目标是,未来它不只是一家家电生产单位,更会转变为智能生产技术服务的供应商,换言之,要变成专门制造智能生产线的工厂。COSMO平台当前汇聚了超过三百万项资源,这些资源涵盖材料供应商、研发机构、服务提供商以及设备供应商等类别。这些资源需要围绕用户的多方面需求,在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是陈录城所强调的。
海尔在AWE展会期间,特意将一条模拟冰箱互联工厂示范线带到现场,这条示范线长度为11米,宽度为7米,高度为2.5米,其目的是为了宣传推广COSMO平台。
海尔智能自动化负责人孙明表示,在展会亮相的互联工厂生产线,表面看似海尔独立完成,实际上由二十余家设备供应商协作构建,涵盖了软件与硬件资源,例如机器人,中间的红色机器人源自美国,白色的则来自瑞典,这些机器人分别来自不同国家,而将这些设备整合为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关键在于COSMO平台的作用。
海尔展示的COSMO体系生产线里,部分自动化设备被采用,这些设备源自加入COSMO架构的企业贡献的技术。“该架构并无壁垒,只要具备条件,任何机构都能参与进来。”COSMO项目负责人汪洪涛表明,像库卡这样的企业完全能够运用这个体系。库卡是一家在全球机器人行业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2016年,它被中国另一家大型家电制造企业美的所购并。
“下一个时代”的企业
海尔是一家资深的制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然而,大众常将其归入传统工业的行列,进而给同类公司冠以“落伍”的称谓。多数人观念里,海尔被视为“往昔”的公司。
如今看来,这种观点早已不再适用。经过打造一系列互联工厂的实践,在COSMO平台问世之后,海尔仿佛又处于了中国智能制造的最尖端位置。
德国工程院院士库恩的看法是,海尔互联工厂模式堪称工业界的典范,具有标杆意义。
当前网络环境下,众多公司都在探索网络技术与工业制造的有机结合,依据各自认知及行业特性,部分企业配置了少量机械臂,另一些则部署了成百上千个感应装置,逐步迈向智能与互动化,由此催生出水准不一的各类“智慧化工厂”。
海尔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显著进展并非偶然,这得益于其长期积累的工业制造实力,同时也有赖于张瑞敏近些年持续倡导的创新理念。
张瑞敏说明,首先,海尔借助智能工厂这个平台,运用工厂内部自下而上的系统整合以及与上下游公司的数字化配合,为顾客提供多样性的个性化方案,充分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其次,借助COSMO平台以及众创汇、海达源,让顾客介入到产品的互动、构思、生产等各个环节中,整个过程带给顾客的是无间断的、公开的、可观察的感受,使他们从单纯的使用者转变为既是生产者又是使用者的角色。互联工厂制造的商品,能够借助网络连接,自动收集、处理、反馈信息,进而制定相应对策,达成以用户感受引导商品更新换代的目标。
自2012年起,海尔着手于在沈阳建立一家智能互联制造基地。海尔沈阳冰箱互联工厂的生产主管候庭毅向《经济观察报》说明,这个工厂并非简单配置若干机械臂的自动化装配线,而是以达成信息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自主流转的构想而规划构建的。必须这样,柔性生产线才能够符合为顾客大量个性化的要求,智能互联工厂也才能实现为用户大规模定制的目标。
接下来,海尔在那基础上,陆续兴建了郑州空调制造基地、佛山滚筒生产线、胶州空调工厂、青岛热水器厂、FPA电机车间、青岛模具中心以及中央空调制造中心这七个高度互联的工厂,始终致力于通过持续改进和不断革新,来提升生产效能,力求达到更高的效率水准。
根据海尔披露的信息,以青岛空调产业为例,创新层面,所有新产品的研制过程都吸纳了顾客的构思,个性化定制比例超过十分之一;效能层面,订单完成时间压缩了五成以上,生产效能提高了五成。
智能互联工厂日益增多,张瑞敏的想法突然转变,不只把生产线上的智能家电当作商品售卖,甚至计划把整个智能互联工厂作为一项全新产品推出,他期望海尔能像微软为每台电脑配备系统软件那样,为整个中国智能制造构建基础架构,COSMO平台因此诞生。
对于开发COSMO这样一套体系,海尔或许是最佳的实践场所。
我们的做法是将多年在互联网工厂领域积累的实践心得,转化为各类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并部署到这个平台上,同时将我们在管理、建厂以及网络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方法,通过平台对外提供相应服务,服务方式包括软件产品、咨询服务,以及工厂建设等。汪洪涛作为COSMO平台的负责人做了一个说明,COSMO的运作模式与大型购物网站相似,众多商家汇聚于此,前者主要提供零售商品,而后者专注于工业物资和相关配套服务。
家电工厂智能化
德国的“工业4.0”计划里,规范制定被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上。中国若想从生产规模大的国家转变为制造业领先的国家,智能制造要能够迅速更新换代,就必须有通用的规范和模式作为快速推广应用的依据。
二零一六年九月,于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张瑞敏首次公开,海尔着手构建基于互联工厂模式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并计划向外界推广互联工厂模式及标准体系。此外,海尔还投资兴建了行业内的工业智能研究机构,旨在为对外输出互联工厂模式及标准提供科研支撑。
目前,经过八家自动化工厂的内部测试,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海尔终于启动COSMO的市场化进程,将其应用范围拓展至家电制造以外的诸多行业。
自身工厂已呈现示范作用,COSMO平台开始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目前已覆盖电子、船舶、纺织、装备、建筑、运输、化工等七个领域,海尔打算在每个领域建立类似的互联工厂示范点。
也有不少海外同行闻讯赶来,一位来自土耳其的全球企业巨头家电部门主管参观完海尔后,情绪十分激动,他们未曾料到家电制造能实现如此高的自动化水准,当下这家公司正与海尔商议在罗马尼亚共建智能化生产设施的计划。
对于向国外提供智能制造的思路,海尔依然维持着他们一直以来的稳重态度。他们最初计划先在国内完善相关技术,然后逐步扩展到海外市场。不过,面对有需求的客户,他们也不会推辞,必要时要进行输出。这是汪洪涛的说明。
实际上,德国西门子、美国GE以及中国海尔,在智能制造方面的研发和实践都还比较初级,尚处在起步阶段,这表明各方都有可能在这个领域抢占先机,智能制造也势必会成为未来国家与企业竞争的一个关键领域。
海尔互联工厂与COSMO平台的实施成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李培根指出,海尔创建开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产业升级的示范项目。发展智能制造,需要像海尔这样的领军企业发挥关键作用。
李克强总理连年提及“中国制造2025”,今年更强调以智能制造为重心,这凸显了智能制造在国家层面的重要性。海尔的相关系统也得到国家认可,2017年2月被纳入国家《工业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然而,在AWE展会期间,一些到场考察海尔互联工厂模拟展示区域的人指出,中国的智能制造2025计划刚刚启动,无论是相关技术、实践方式还是行业规范,都处于初步尝试阶段,要构建起真正完善的工业体系,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对于海尔这类企业而言,比家电领域更为关键的契机已经呈现出来。它是否能够成为下一阶段的领军企业,COSMO项目的得失可能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