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陈先生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信息,反映他购买的冠生园月饼的生产时间有伪造的痕迹,他质疑这些月饼的包装上标注的生产时间存在作假行为,实际生产时间并非表面所示,而是另有隐情,他对此表示非常不解和担忧。
根据澎湃网披露的信息,南京冠生园食品公司的职员透露,出问题的月饼包装盒是去年剩余的,月饼产品已被销毁,只对包装盒进行了再次使用。9月15日,陈先生告知,他已经和南京冠生园食品公司达成了和解,对方同意补偿部分损失,不过具体的赔偿数额不能对外透露,公司同时提供了盒内月饼尚未到期的证明。
恰巧在去年中秋节临近时,安徽省合肥市一位顾客在购买月饼后,惊讶地发现其包装盒内,隐约可见两个不同的生产日期,分别是2023年9月10日和2024年7月13日,一个清晰一个模糊。在向超市反映情况后,该店最终承诺全额退还货款,并且额外给予了一定补偿。这两起案例都凸显出一个关键点:预先包装好的食品,其标签上所标注的信息,既不能随意篡改,也必须保证其真实准确。
国家食品安全法规规定,包装好的食品的标识上必须清楚列出“制造时间”“有效期”等信息;不允许售卖、制作带有错误制造时间、有效期或已过有效期的食品、食品添加物。
另外,国家卫健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相关规定的通告》也清晰表明,数字标签所呈现的信息不允许进行伪造,一旦需要对数字标签信息进行变更和补充,就必须记载变更内容、变更时刻、变更人员等要素,以此保证信息变更的全程可查。由此可见,对于预包装食品的生产时间,相关的法律制度非常清晰。
厂家的回应或许有一定道理,但并非不可辩驳,公众完全有理由存疑,他们猜测,“商家是否为了节省开支,故意修改保质期,以销售临期商品”。一旦这种猜测属实,那么这种行为不仅会欺骗购买者,还极有可能因过期物品流入市场而危害社会安宁。
换言之,此事已非个人问题,而是公共食品安全层面的风波。它不仅牵涉到购买者的正当权利,也触及到生产领域的商业信誉和行业规范,这便是厂商的说明无法令公众完全信服的症结所在。
购买月饼时,消费者有权了解食品的实际制造时间和有效期。如果生产日期被修改,或者存在多个不同的日期,消费者就很难确定食品的真实状况。这种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挑选权,导致消费者对食品市场失去信心。
确实,以前月饼的包装盒再利用是值得肯定的,这属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一种方式。不过,在当前情况下,首先,生产商必须诚实守信,事先清楚告知,并且保留相关记录方便核查,不能出了问题就私下处理,那样会引发社会诸多猜测;其次,监管机构也应当针对这种做法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不会危及食品卫生和购买者的利益。
总而言之,月饼生产日期的重复现象,不能仅靠买卖双方达成一致来处理。相关部门有责任展开深入调查,做出更加可靠的结论。这样才能让购买者放心。
撰稿 / 余明辉(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