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期间,民众对购置月饼的欲望持续增长。不仅商店门口出现大量顾客等候购买月饼,许多公司也选择向职员派发月饼代金券。不少人为亲友挑选月饼代金券当作礼物。
中秋临近时,市面上众多品牌月饼券的兑换需求激增。不少商家打出广告,承诺快速到账并确认,提醒买家私下联系。同时也有信息发布高价回收,询问特定楼层月饼券是否还有人愿意收购。经调查,社交网络和在线购物平台上充斥着大量此类交易信息,涵盖元×、星××、美×等知名品牌,回收价通常在面额的百分之四十到七十之间。
在某个旧货交换网站上,一位来自江苏苏州的票务商家既在收票,也在出票,在收票信息里,该商家声称高价收购月饼票据,记者随机挑选了一款价值318元的某品牌月饼券进行询问,该商家答复,此面额的月饼券作价150元收购。
记者打开“出票”界面,里面写着“月饼券全国通用,假如企业有渠道可以合作,价格供应开票全部包办,助你安稳赚得中秋礼品费”。记者又以另一身份,冒充公司买方,向该票务询问了相同月饼券的“出票”费用,该票务答复说,月饼券的标价是248元。
月饼券可以打折,开票时按原价给普票,纸质票和电子票都可以开具。该票务人员表示,他们这边开具的发票是直接由月饼公司提供的,并非经销商的发票。如果客户批量下单,开具的发票将是苏州当地某知名月饼品牌的。他们承诺收到的发票一定是月饼的专用发票。
另外一款品牌月饼是记者询问的,这票务还向记者推荐了另一种更优惠的选择,就是×××斯,他们卖得比较经济实惠。这种票券可以享受六折优惠,而开具的发票金额在原价的八折到九折之间,甚至说明购买这些月饼主要是为了获得报销,×××斯月饼开具的发票报销额度会更高一些。
记者询问为何各种票券优惠幅度不一样时,票务人员解释说,价格较高的票券是从市场上回收的,而价格较低的则是从票券代理商那里大量采购的,因此我们获得的成本就相对低一些。
经过调查,记者了解到,部分个人账号在社交平台公开售卖自己积攒的各类票证,个别账号还搭建了专门用于此类票券交换的虚拟空间。在发布此类售卖信息的帖子下方,常常有众多潜在买家主动报出购买意向。评论区里,不少以“大宗票券交易”“专业收票”为名气的账号活跃其中,专门负责向卖家购买这些票券。
采访中记者发现,月饼券数量超出相应月饼产品,形成“券比饼多”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月饼券超发”,是月饼市场的一种暗箱操作。
业内专家透露说:月饼代金券的流转情况,颇有几分像期货交易,基本上是生产商—购买者—生产商,或者是生产商—购买机构—购买机构职员—生产商这样的模式在进行,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好几年了。
调查中发现,社交网络上流传着一份关于月饼券经济学的解读,称月饼生产商以优惠价格将券卖给中间商,中间商再提高价格卖给企业等需要分发礼品的公司客户,部分券可能经由赠送或转售落入票务投机商手中他们先把渠道商手里的月饼凭证和散销商持有的凭证低价大量收进来,然后可能以略高的价钱把这类凭证卖回给月饼生产商,或者转手卖给其他购买者。
缺少月饼制造环节,月饼厂商、分销商以及囤积居奇的中间商依然能够获利,这一状况被称作月饼的“金融化”。对于这个现象,一位来自上海的业内人士刘娟(化名)向记者剖析了月饼兑换券的运作方式,具体来说,如果食品公司发行面额为100元的月饼兑换券,以65元的价格卖给中间商,中间商再以80元的价格转卖给顾客A,顾客A又把这张券送给了顾客B,顾客B以40元的价格卖给票贩子,票贩子最终以50元的价格把券卖回给食品公司在这个循环里,即便一个实体月饼都没有制造出来,但月饼厂家依然获得了十五元,经销商也拿到了十五元,“黄牛”则赚到了十元。
刘娟说明,月饼券的投机者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规模较大的投机者,他们能够大量收购价值数百万至数千万元的月饼券,类似分销商的身份,每年五六月便与商家商议来年订购额度,并争取一定比例的退款;另一类是零散的投机者,从个人手中低价买入月饼券,不进行囤积,而是依据市场波动转售获利。
刘娟表示,月饼的这种做法,导致月饼券价格出现起伏,厂商难以准确判断每年市场的需求量,可能会造成月饼券的印刷数量过多,或者过少。
媒体报道有人反映,其获得了编号为“玲珑心意”的月饼礼盒,然而发放地点并非本人所在地,需要前往指定区域领取,而且能否即时拿到不确定,只好将礼盒中的月饼兑换凭证出售。
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表示,月饼券以礼品卡形态替代实体月饼,确实能部分降低食物废弃率,节省物流开销,在理想情形下促成厂商、经销商等各方获利,表面看像是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但实际层面,月饼券的“金融化”倾向愈发显著,消费者的利益或会蒙受损失。
常莎认为,月饼券的售卖方式由经营者决定,他们为了逃避责任,设定了许多不受欢迎的条款,却要求购买者承担许多责任。当购买者遇到月饼兑换货品时遇到阻碍,商家通常不承担责任;即便成功兑换到月饼,其品质也无法确保,比如商家可能提供临近保质期的产品,购买者往往只能接受;兑换券设有使用期限,若购买者未及时使用将会作废;部分兑换券还规定了必须提前预约或只能在指定地点提取,给购买者带来麻烦;若遇到指定商品没有库存,购买者只能选择支付差价更换其他商品。
购买月饼券的客户在与商家交涉时往往处于不利境地,他们的正当权益很难获得有效维护,常莎指出。
另有行业内部人士表示,部分商家专门瞄准“馈赠领域”,推行“纸质月饼”从制作到流通再到回收的整套业务。这类交易往往比较隐蔽,接受起来也方便,资金周转速度快,这些特性或许会为腐败问题的产生创造机会。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提出,要整治月饼券的违规交易问题,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必须依靠全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协作。监管机构应当加大市场管控的强度,对于囤积居奇的黄牛,以及商家设置的消费陷阱等行为,只要触碰了法律界限,就必须依法进行惩治,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企业界应该建立行业规范组织,倡导企业进行守信经营。消费者需要保持警醒,在冷静判断基础上,务必选择合法途径购买,根据实际需要选购,防止资源闲置,使月饼体现其作为商品的正常意义,以免自身正当权利遭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