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坑客家小镇地处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甘坑社区,原先地势低洼,时常遭遇水患,加之发展滞后,一度沦为被人忽视的地方。如今,这里山清水秀,商铺林立,凭借小凉帽,打造出知名品牌,古村落展现出蓬勃生机。
甘坑客家小镇景色 央广网记者 巩盼东 摄
小凉帽做出大IP
“客家凉帽”是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以竹子编织的凉帽,制作工艺非常出色。甘坑社区的凉帽村向来因凉帽制作而出名,二十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村中的作坊生产的凉帽出口到东南亚等地,占据了全球很大的市场比例。
不过,因为时代进步,遮阳帽不再是热门物件,不过,这种极具个性的民族传统物品,其意义被再度发现和利用起来。
小凉帽之家店内售卖的文创产品 央广网记者 巩盼东 摄
我们融合了客家文化,融入了地方的一些特点,打造出小凉帽,这是古老和新兴的融合。深圳华侨城文创投资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郭镪这样说明,小凉帽不再仅仅是一顶用来戴的帽子,借助开发相关的商品,比如文化相关产品、儿童读物、特色旅店、农业园地等等,小凉帽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
小凉帽农场 央广网记者 巩盼东 摄
在小凉帽农场,即便不是假日,场面也十分喧哗,下十围小学的孩子们正在开展秋季郊游活动,领队的教师潘艳紫表示,在此地可以感受民俗风情,也能接触田野和自然,这是该校首次带领学生到甘坑小镇,当地所呈现的独特文化,对孩子们颇具诱惑力。
维护文化,延续文化,还要善于运用文化,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在小凉帽机构,各种卡通帽子、雨伞、相框等附属商品丰富多样, “小凉帽全球图画书竞赛”已经成为世界有影响力的图画书评选活动,影片《小凉帽之白鹭归来》在去年的国际影展中赢得奖项......
小凉帽做出了大IP。
客家老屋 央广网记者 巩盼东 摄
老村镇焕发新活力
甘坑因小凉帽而广为人知,人们通过它对甘坑有了更多认识,甘坑的魅力远不止小凉帽这一项特色。
邓阿姨从惠州出发进行旅行,她抵达了甘坑客家小镇,让她更为着迷的是当地的客家建筑风貌,那些依旧存在的客家村落展现出古朴的气息,她本人也是客家人,因而想要仔细观赏我们客家族群的文化内涵。
甘坑村地处低洼地带,每逢降雨就会积水,因此后来村民集体搬到了地势较高的地方,那么原来的客家老房子该如何处置呢?
老建筑遵循保留原貌的理念,部分建筑拥有数百年历史,部分则是四十年前重建的,我们现在着重维护原有建筑框架,同时逐步提升排水排污等市政设施的配套水平,郭镪这样说明,客家人已经迁往高处的崭新村落,旧时房屋将用于商业开发。村民能够从事商业活动,也能够经营房产租赁业务,此外,他们还是客家小镇的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也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
甘坑低洼地带的客家老屋,至今仍有人居住,并且通过合理改造,重新获得了生机,同时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发展机会。
甘坑客家小镇景色 央广网记者 巩盼东 摄
“日子会越来越好”
从外表看,甘坑客家小镇占地18万平方米,其实际作用是促进周边区域的进步。该小镇每年吸引的游客数量,相当于龙岗区的一半,估计今年游客总数能达到250万,未来将对该小镇实施进一步的精心经营。
依照龙岗区数字创意产业前进规划,往后以甘坑客家小镇为重心,将构筑吉华片区十二平方公里范围的“观光+传统+城市功能”先行区——甘坑新镇。
现在,大批访客前往这个小镇游览,同时也有许多年轻人选择在此谋生,开办事业。
小凉帽之家的一名店员叫李冰心,她借助网络平台认识了甘坑客家小镇,由于自己属于客家人,便特意前往此地,她不仅欣赏这里安逸的旅游环境,还经常去参观客家古宅,目的是体验祖辈们昔日的日常。
今年元旦之际,徐宗超在小城镇开设了家制作抹茶的店铺,他表示,当地环境宜人,各项设施正持续改进,凭借这个乡镇,慢慢经营,生活会愈加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