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百年哈尔滨系列之靖宇大街

日期: 2025-09-29 22:08:28|浏览: 4|编号: 14421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哈尔滨老道外存在一条街道,这条街道是用一位英雄的名字来命名的。若要探寻其历史渊源,它的存在时间比中央大街早了三十年。它曾经拥有的繁盛景象,与中央大街不相上下。然而,如今它却长期处于荒芜的状态,慢慢被人们所遗忘,其遭遇实在令人感叹。

这条街就是靖宇大街,它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原名“正阳街”。作为哈尔滨曾经最为兴盛的街道,以它为轴线,南北两侧和东西两侧分布着众多历史建筑,一直延伸到二十道街。在20世纪20年代,这里商贩众多,是哈尔滨传统的商业区域,也是城市最早兴起的商业中心之一,更是东北知名的商业街。这里聚集了众多国际知名品牌,持续兴盛至二十世纪末期,每一处砖瓦、每一寸土地都记录着哈尔滨往昔的鼎盛景象。如今历经数十载风雨侵蚀,已然破败不堪。这条街如今称作靖宇街

而眼下的“大街”靖宇街,则是空旷寂寥,也鲜有行人通过。

这里自古以来就诞生了不少家喻户晓的百年老店,诸如同记商场、大罗新商号、亨得利、老鼎丰、世一堂、双和盛等等,它们都曾有过辉煌的顶点,绽放出无比夺目的光彩。

同记商场

哈尔滨同记商场,发端于1907年,创设者系哈尔滨地方民族资本家武百祥。

1927年8月,一座二层砖木结构商场大楼在道外靖宇街与南四道街交叉口东侧路南建成,同年9月投入运营。商场正门悬挂的“同记商场”金字招牌,系钢筋混凝土建造,出自上海知名书法家天台山农手笔,底色为红,字为金,并配有金色边框,横匾长20米,宽3.5米,上款镌刻“丁卯年七月”,下款注明“天台山农书”,横匾下方左右两侧,分别嵌有“采办环球货物,搜罗国内产品”的楹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4.7米、宽7.4米的巨大玻璃橱窗,整座建筑显得格外雄伟。

哈哈镜

进入同记商场之后,左右两边摆放着两块特殊的装置,对着它们的人都会忍不住发出爽朗的笑声。

这两面镜子,一面是凹面镜,另一面是凸面镜,顾客进店时,都要经过那面俗称“哈哈镜”的镜子。在凸面镜前,人看到的影像会显得又矮又胖,而在凹面镜前,又会变成又高又瘦的样子。

那个时期里,孩子们专门跑到"同记"去,并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喜欢在镜子前看看自己变形的样子,以此自娱自乐,感到非常快乐。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都很贫乏,这面"哈哈镜"无疑给顾客带来了不少欢乐,就连成年人站在镜子前也会忍不住发出天真的笑声。

“索道”收款

1955年之前,同记商场始终使用“索道”作为收银工具,这种做法在当时哈尔滨堪称独一份。

过去的“传送带”付款处,让逛“同记商场”的人刚一进去,就能望见“四通八达”的“传送带”。购物者付完款拿到收据后,把单据和现金放进“传送口”,转眼间,单据和钱就送到了工作人员手中。接着,工作人员会把找零和收据从“传送口”递给购物者。整个流程进行得非常迅速,大概只需几十秒,而且在此期间,顾客几乎无法目睹收银员,物品传递完全依赖那些相互交织的传送带。

那个时刻商场里总共只有五六个收钱的人,交钱的时候不需要亲自去弄,不用买主为了付款在商场各处乱跑,感觉很方便又迅速。

这便是昔日的商业氛围,众多访客因好奇而专程前往,此乃招徕客源的法子,亦可促进经济收益。

同记商场位于道外区靖宇五道街,始建于三十年代,最初为私人经营场所,1956年转为公私合作模式。这家老牌商场主营百货商品,在哈尔滨被视为顶级商业机构,在老道外地区享有极高声誉,曾与南岗秋林商场并驾齐驱。同记商场以商品质量上乘且价格合理,服务态度亲切周到著称,因此深受顾客青睐,每日客流量巨大,经营状况十分活跃。

哈尔滨人没有不知道老鼎丰的。那松软、酥脆的老鼎丰点心,承载了多少代人的童年美好回忆。这家经营百年的老字号,如今已是哈尔滨的城市象征,无论经历什么变迁,都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

老鼎丰的本店是一处很有代表性的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它的整体构造带有西式特点,比如一排排的拱形窗户和立柱。不过它的装饰工艺却是中式风格。雕刻细节多选用葡萄、石榴、牡丹这类在文化里代表好兆头的植物图案,或者运用蝙蝠、鹿和仙鹤这些寓意着福气、财运、长寿、喜乐的动物形象。其中墙面上有一块雕刻,描绘了只梅花鹿静立在松树旁边,这个画面象征着财源广进和福寿绵长。寄托着闯关东而来的商人企望繁荣兴旺的美好愿景。

1911年,来自浙江绍兴的王阿大和许欣庭二人,将传承两百多年的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赐予的招牌“老鼎丰”,带到了哈尔滨地区,并以此为基础开设了“老鼎丰南味货栈”。该店铺主要生产并销售南方风味的糕点,同时也经营各类南方的干货和新鲜食品。

那会儿在哈尔滨道外(也叫傅家店)开了三家铺子,因为卖鼎丰南货,他们采用“前店后厂”的方式,手工做得特别仔细,每次只做少量,刚出炉就卖出去,味道很新鲜,慢慢就出了名。

老鼎丰旧广告

老鼎丰经营状况良好,平日里或者节庆期间,民众走亲访友大多会选购两份老鼎丰点心作为礼物,这样才显得有排场。

哈尔滨居民常去道外的这家老铺光顾,好像在这座拥有百年岁月的老建筑中,吃到的风味最能唤起大家的怀旧情绪。购买一些葱油卷、蛋黄酥、江米条、长白糕,再带上一包大冰糕或者麻酱绿豆的奶油冰棍、糖葫芦,仿佛你的往昔时光就立刻变得完整了。冬日里和煦的阳光中,慢慢啃下一口,让习以为常的滋味在舌尖流转,微微颔首轻轻一声感慨:确实还是从前的感觉,那一瞬间才仿佛明白,过去的岁月似乎并未走远。

1923年,老鼎丰迁入位于滨江傅家店正阳三道街的这处建筑,即今日道外靖宇大街392号。该地点地处道外最热闹的区域,时至今日,老鼎丰的总店依然坐落于此。

文革期间,老鼎丰一度改为大众食品店,后又恢复了原字号。

世一堂

有一种说法:那是在1903年,哈尔滨因为中东铁路的修建变得非常繁荣,店铺遍布。当时,负责“天一堂”的第三代负责人李星臣觉得,哈尔滨的兴旺是“堂”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于是开设了“天一堂中药铺”。

当时有位四处漂泊的道人前来拜见,说道:店家,您这药铺里的药材品质上乘,只是这天一堂的招牌不妥。李星臣立刻起身,恭敬地抱拳回应:非常乐意听听前辈指点。游方道士轻轻捻动胡须,不紧不慢地讲道:你这招牌听着像是天界的药局,可天上的神仙用不着服药,服药的都是凡间吃五谷杂粮的百姓。依我看,不如把天字换成世字更合适些。

李星臣听完,连连点头:师傅赐名,您所言极当。云游道士见此情形兴致高昂,他见李星臣桌上备有纸墨,便拿起笔来挥洒自如,写就“世一堂”三个大字,写完转身,放声大笑飘然而去。

从那天起,李星臣先生采纳了云游道士的提议,决定把“天一堂”更名为“世一堂。

从珍贵获奖药材到几文钱一副的通用药剂,世一堂在国内广为人知。哈尔滨的世一堂,是吉林世一堂老店设立的分支。1903年,吉林总店派遣张远武和赉欣庭二人到哈尔滨,建立了世一堂分店。世一堂自行生产并销售超过120种不同档次的中药,包括丸剂、散剂、膏剂、丹剂和酒剂,种类丰富齐全。世一堂对购入的药材有一套严谨的检查流程。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在那个时期,经济拮据的人买不起昂贵的药物,在店铺里,几文钱的药品同样可以治愈疾病。

提及靖宇商圈,北三道街是无法回避的。这条不足半公里长的老街,曾是哈尔滨闻名的餐饮聚集地,饱含老道外的古朴气息,弥漫着老道外的独特风情,也是当下逐渐衰败的老道外中,唯一尚存活力的区域。

记忆中的北三总是暖意融融的,不仅街边小吃摊和北三酒馆等简陋食肆的佳肴冒着热气,更关键的是到访者的内心同样充满热情。道路两侧林立着各式店铺,有售卖菜肴的餐馆,有经营调料的商铺,有贩卖水产品的摊位,也有销售肉类食品的店铺,以及售卖熟食、糕点、果蔬的新鲜摊床,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是哈尔滨居民常去的地方。

这里可以欣赏到各式诱人的佳肴,可以品尝到许多具有老哈尔滨特色的味道,可以听到各种高低起伏的叫卖声,可以体会到人们对生活的真挚追求。这种感受非常令人满足,或许只有活色生香这四个字才能描绘出北三道街的景象。

从靖宇街那边的书店和百货商店往北走,就到了北三道街,街边有座青砖小楼很显眼,是6号那栋。这房子是二层建筑,墙砖都经过精心打磨、雕琢和砌筑,形成了各种漂亮的柱子、柱顶、屋檐、檐边和能看见内部结构的女儿墙。特别是主门斜边那两个半圆柱,上面雕刻的谷穗图案还保存得很好。

楼顶的山花部位安放着一尊白色雕刻,在幽深的青砖背景中宛如一朵飘动的白云,十分引人注目。雕刻上呈现两种奇特的生物形象,分辨不出是犬还是狮,其实是传说中的逍遥兽,体型大的雄性称为逍,体型小的雌性称为遥,它们形影相随,常伴左右。这座刻有逍遥图案的建筑,曾是旧时的烟馆,业内俗称“逍遥馆”。这家烟铺的经营者是陆振民,大家都叫他大陆烟馆。他们在楼顶雕刻了逍遥图案,远远就能看见,充当招牌。据说这家烟铺还提供免费的茶水、点心和水果来吸引客人,对顾客的服务非常细致。北三道街在以前是个非常奢华又吵闹的地方,到处都是烟馆,如今能查证到的恐怕就只有这一家了。

正阳楼

北三道街6号旁边那座小楼挂着正阳楼的标志,这栋建筑本身并不引人注目,但它却是这家传承百年的老店最初开张的地方。

一提到哈尔滨的风味肉食,比如风干肠子、松子小肚等,大家都会想到正阳楼这家店。

正阳楼的建立者王孝庭,于1878年诞生在山东省掖县西由镇的一个农家。后来,他前往北京东南牌楼的一家名为福星斋的店铺,那里主要售卖酱肉,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

五年满徒后,王孝庭决心闯“关东”,碰碰运气。

宣统元年,也就是1909年,王孝庭抵达哈尔滨,期间碰到了在北京相识的朋友宋文治。他们了解到当地缺乏肉制品加工产业,仅有少数屠宰者兼营加工处理废弃内脏出售的业务,经过一番商议,两人决定共同创办一家制作酱肉的店铺。

费了好大力气,在道外傅家甸找到了一处临街的商铺。那是一栋可以开店的楼房,经过一番周折才租了下来。为了图个吉利,店铺的名字模仿了北京正阳楼的样式,招牌上"正阳楼"三个大字写得格外醒目,而在它们上方,还加上了"京都"两个小字作为点缀。

店铺正面是接待顾客的地方,里面是制作商品的工作间;楼层上方是员工住的房间,同时配有公共休息室和高级包间。经过充分准备,宣统二年三月初四,"京都正阳楼"开始对外营业了。宋文治担任负责人。

当时日产量二三十斤,以销定产,宁少勿多。

民国四年,王孝庭和宋文治购得北三道街东头那栋宅邸,正阳楼便搬去那里安家落户。先前当过秀才的熟客徐鼎臣主动请缨,为正阳楼刻了块匾额,匾额上用金字写着黑底"正阳楼"三个大字,上方还嵌着"京都"两个小字。匾额下方还悬挂着"风干香肠"、"松仁小肚"、"五香熏鱼"、"虾籽火腿"四块小匾额,另外还有"炉肉丸子"、"青酱腊肉"、"熏鸡酱鸡"、"五香酱肉"四块小匾额。正阳楼凭借其别具一格的肉食产品,在哈尔滨的食品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正阳楼在哈尔滨挂出了京都风味的标识,制作的产品都是优质食品,一度非常流行。许多官场要员、商界名人和社会名流都闻名而至。就连奉天的大帅府、少帅府、齐齐哈尔的吴(俊升)督军府也常常派人到正阳楼选购各类食品。

张景惠公馆在哈尔滨时,经常前来采购货物,张景惠担任伪国务大臣后,公馆迁往新京,依然时常派人前来采购,正阳楼便将要求供货的信封挂在门口墙壁上,信封上印有伪的醒目大字,这样做既可以防止流氓地痞的骚扰,也能彰显正阳楼的声望,1941年前后几年正值正阳楼的繁荣阶段,端午节和中秋节的产品常常供不应求。

现在漫步在老道外的靖宇路上,驻足于众多巴洛克风格店铺前,好像进入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般。街边两侧,黑色的木质旧招牌和复古的旗帜随风飘动,俄式玻璃灯柱与经典的大红色灯笼相互映衬,装点着这条古街。

那些造型丰富多姿、外观华丽绝伦的建筑,即便历经沧桑侵蚀,甚至形态大变,其昔日的神韵犹存,依然让人体会到往昔的雄伟与鼎盛。

老道外,是永不磨灭的记忆。

也许那还都是老房子,

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

也许那时候的路上还跑着马车,

也不是车水马龙。

也许那里显得有些破旧,不够整洁,

但却有着哈尔滨人太多珍贵而美好的记忆!

这位老者年纪很大了,他的存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哈尔滨建城之初,经历了从渔村向港口的逐步发展,流逝的是岁月,积累的是阅历。

这里到处刻满历史的痕迹,

烙印着老哈尔滨人生活的气息,

这片热土见证着哈尔滨的昨天和今天……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